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丁肇中1.了解丁肇中的有关情况,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学习目标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学会合理安排议论文的论证结构。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作者简介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9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斯坦福大学的里克特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情景导入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也许它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丁肇中()瞭望()缅怀()朱熹()论语()儒家()袖手旁观()埋没()彷徨()zhàoxīlúnrúxiùmòpánɡhuánɡliàomiǎn词语积累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致知:获得理性知识。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第4~12段):分析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第一层(第4、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并说明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第6~11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第三层(第12段):分析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个人的经验为证对此进行说明。课文解读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读第一部分课文,说说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1.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回答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2.本文在第一部分提出了什么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3.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作。4.“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出自《大学》《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5.《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物体。课文解读第二部分(第4~12段):分析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读第二部分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说明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来说明会自己的观点?举例论证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2段举作者个人经历的事实,阐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道理论证第6~11段从理论上论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对比论证将王阳明“格”竹子一无所获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践;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而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它们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作者在第11段提出了中国传统教育往往不能格物致知,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教育有哪些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作者认为格物致知重在实验精神,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4.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一来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课文解读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读第三部分课文,说一说:作者在这一部分课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希望?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3.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4.再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课堂小结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分析问题———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