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学大纲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熟悉: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2.熟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了解:1.中医学的历史渊源。[重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难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的知识点。第二章中医哲学基础[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熟悉: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1.阴阳的基本概念。2.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难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的知识点;3.重点讲解: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知识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阴阳五行的概念的知识点;阴阳的属性特点的知识点;五行的特性的知识点;第三章藏象学说[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的连属。2.气血津液的功能。熟悉:1.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2.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了解:1.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2.气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3、体质[重点]1.五脏的生理功能;2.六腑的生理功能。3、精、气、血、津液的功能。[难点]1.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2.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的知识点;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及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的知识点;气的功能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奇恒之腑生理功能的知识点;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的知识点;第四章病因病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熟悉:1、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2、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3、正邪的概念。4、正邪相争病机规律及其内容。5、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病机规律及其内容。了解:1、病因的概念。2、六淫的含义。3、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重点]1.六淫、七情的致病特点;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难点]1.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阴阳盛衰与发病、寒热变化、疾病转归的关系。[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的知识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知识点;七情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饮食失宜的知识点;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六淫致病特点的知识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邪正盛衰的知识点;阴阳失调及气机失常的知识点。第五章四诊[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得神、少神、失神及假神的主要特征及临床意义。2.五色主病。3.舌质、舌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4.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5.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弦脉、紧脉、滑脉、涩脉的脉象与主病。熟悉:1.望、闻、问、切四诊的概念。2.望舌形与舌苔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舌与脏腑的关系。4.望小儿指纹变化的临床意义。5.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部位的临床意义。6.妇科与儿科的问诊特点。7.按脘腹与手足的临床意义。8.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及主病。了解:1.四诊的基本原理及运用原则。2.局部望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3.望排出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闻诊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重点]1.舌诊的基本要点。[难点]1.诊脉的部位、方法、正常脉象和特征。[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四诊内容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舌诊、脉诊的基本要点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按诊的基本要点的知识点。第六章辨证[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辩证要点。2.脏腑辨证中各证的辨证要点;心与小肠辩证中的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及心血於阻的临床表现;肝与胆辩证中的肝气郁结、肝阴虚、肝血虚、肝阳上亢、肝胆湿热的临床表现;脾与胃辩证中的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的临床表现;肺与大肠辩证中的肺气虚、肺阴虚、痰热壅肺、痰湿阻肺、大肠湿热的临床表现;肾与膀胱辩证中的肾阴虚、肾阳虚、膀胱湿热的临床表现。熟悉:1.八纲辨证的概念;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亡阴证、亡阳证的具体表现。2,脏腑辨证的概念;心火炽盛、风热犯肺、大肠结热、脾气下陷、胃火炽盛、胃腑气滞、肝风内动、肾气不固、肾虚水犯、肾不纳气、心肺气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的临床表现。了解:1.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关系。2.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风寒束肺、燥邪犯肺、大肠液亏、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阳虚、食滞胃脘、肝火上炎、胆郁痰扰、寒凝肝脉、肾精不足的临床表现。[重点]1.脏腑辨证;2.八纲辨证。[难点]1.脏腑辨证。[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八纲的概念、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辨证的临床意义的知识点;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辩证要点的知识点;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亡阴证、亡阳证的具体表现的知识点;脏腑辨证的概念的知识点;脏腑辨证(各证型病因、辨证要点、临床表现与分析)的知识点;脏腑兼证辨证(重点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临床辨证要点,抓住辨证规律)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病变中各常见证的要领、主要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相关鉴别诊断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关系的知识点;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风寒束肺、燥邪犯肺、大肠液亏、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阳虚、食滞胃脘、肝火上炎、胆郁痰扰、寒凝肝脉、肾精不足的临床表现的知识点。注: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为自学内容。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治病求本、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2.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熟悉:1.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八种治疗原则。了解: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重点]1.调整阴阳;2.扶正祛邪;3、同病异治;4、异病同治。[难点]治病求本。[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防治原则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的知识点;治病求本: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病因病机和证的知识点;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三因制宜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知识点;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八法的概念及适应症的知识点。第八章中药[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中药的性能、配伍原则、用药禁忌。2.中药的配伍七情。3、常用56味中药的功效,主治。熟悉:1.用药剂量、煎药方法、应用注意事项。了解:1.中药的产地,采收及其他炮制方法。2.药物的入药部位及性味归经。[重点]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配伍。[难点]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祛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导药、理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泻下药、固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麻黄、桂枝、独活、秦艽、柴胡、薄荷、藿香、茵陈、车前子、茯苓、石膏、知母、栀子、金银花、连翘、生地、黄芩、黄连、黄柏、山楂、鸡内金、大黄、芒硝、贝母、半夏、桔梗、杏仁、干姜、附子、陈皮、香附、枳实、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三七、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当归、白芍、沙参、麦冬、枸杞、杜仲、五味子、山萸肉、乌梅、天麻、钩藤、龙骨、酸枣仁等药的功效,主治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的知识点。注:本教学大纲未提到的中药均为自学内容。第九章方剂[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方剂的组成原则。2.常用1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熟悉:1.方剂的组成变化。2.常用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了解:1.方剂的剂型。[重点]1.每类方剂组成意义、配伍特点和主治等,分别予以重点阐述。[难点]1.每类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之间的配伍。[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以及“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的知识点;掌握、熟悉的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等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川芎茶调散、天麻钩藤饮、三仁汤、藿香正气散、白虎汤、小柴胡汤、逍遥散、保和丸、大承气汤、二陈汤、理中丸、柴胡疏肝散、血府逐淤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组成、功用、主治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方剂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的知识点。注:本教学大纲未提到的方剂均为自学内容。第十章针灸[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经络的生理功能。2.十二经脉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表里络属关系及流注次序。2.常用腧穴的定位及操作、常用进针法、行针手法、腧穴主治规律。熟悉:1.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的处理、得气的概念、常用腧穴的主治作用。了解:1.腧穴的概念、针刺练习方法、灸法的概念,常用灸法及其适应症。[重点]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2.十四经穴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难点]1.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针刺方法(针具、针灸前的准备、毫针刺法、针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的处理。)的知识点;腧穴(概念、分类、主治规律、定位方法)的知识点;常用腧穴(定位、主治、操作)的知识点;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的知识点。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主治和操作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尺泽、列缺、合谷、曲池、迎香、地仓、颊车、足三里、三阴交、后溪、攒竹、承山、太溪、委中、内关、外关、翳风、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大椎、百会、水沟、承浆穴定位方法、主治和操作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的知识点;灸法(原料、常用灸法、施灸注意事项及其适应症)的知识点。注:经外奇穴、耳针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均为自学内容。第十一章常见病[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熟悉: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病因病机;了解: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概念及其症候分析。[重点]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难点]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