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引进外资的区域差异分析马晓晴*摘要:引进外资是中国解决资金短缺,引进技术与先进管理方法的主要手段,也是区域开放度的一个重要体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引进外资差异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然后对2001—2003年全国31个省市引进外资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时序横截面数据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初步分析了引进外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引进外资区域差异的制约因素,得出了以下一些认识:首先,在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人均财政收入、就业率、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净出口额组成的指标体系中,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以下4个指标——收入水平、产业水平、就业水平和经济发展总水平。其次,收入水平与人均FDI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5,0.89,0.91)、经济发展总水平与FDI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6,0.88,0.91),反应了外商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研究年限内,产业水平与FDI、人均FDI相关关系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外资引进中存在的产业结构问题;就业水平与FDI、人均FDI相关关系不显著,可能是由外商投资造成暂时的结构性失业引起的。再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技术、管理、生产要素配比、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等要素;由于片面依靠政策的支持,内陆地区FDI对经济发展的边际收益一直呈递减趋势;东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各自的基础上,各地区收入水平与人均FDI同比例增长。最后,外商投资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经济基础、体制因素、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等五大方面的影响。关键字:外商直接投资(FDI);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马晓晴,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1.引言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方式。目前,我国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方式有6种,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合作开发和其他。在过去,中外合资经营方式一直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市场的日趋规范、体制顾虑的逐渐打消、以及各种限制性条款的取缔,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独资化”趋势。自1997年起,外商独资企业超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资利用方式。间接投资主要是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在国外发行国债等。直接投资较间接投资风险小,对加速我国的经济建设效果也较好。所以我国引资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投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累计引进外资超过6000多亿美元。自1993年起,我国一直是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普遍认为其可以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带动了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国内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优化;弥补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缺口,加快了基础产业的建设;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现代经营观念,提高了我国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促使国内的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善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强了我国企业及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同时,引进外资也常被比作一把“双刃剑”,负面影响不可否认:一是海外投资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追求的是全球范围内形成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生产、销售和融资网络,这有可能与我国发展经济和社会的目标发生矛盾;二是大量引进海外直接投资有可能形成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方技术的过度依赖,削弱技术开发积极性和能力;三是大量引进直接投资可能会引起我国增加进口设备和中间产品,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的恶化;四是国际上的间接融资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伊丽娜,1999)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地区。在整个8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沿海地区的占90%以上。90年代以后,这一比重略有下降,但总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变。截至1999年,东部地区累计使用外国直接投资占全国的87.84%,中部地区占8.94%,而西部地区仅占3.22%。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东部地区的改革措施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取消和放松对外资进入的管制,出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条例等,形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开放程度的二元化态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中西部内陆地区开放程度低。东、西部地区开放程度的二元化,直接影响到FDI在东、西部地区投入的数量的差异。区域经济理论认为,FDI的这种差异进而影响到东、西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资本运营方式、资本使用效率的差异,而这正是决定改革开放20年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区域经济呈现二元化格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进外资在我国东、西部的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不单纯是一个数量和结构的差异,其实质是体制变动效率的差异,这才是外资进入差异的本质性内容。(李萍、李未无,200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理论界围绕东部地区的引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不少对沿海、沿边和沿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3的理论。9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开始对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赵伟、孙玉霞,1996)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在产业、技术、规模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为改变此种状况,实现外资在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合理布局,引进外资的技术选择、产业选择是关键。中西部地区在引进外资方面要有大的进展,且不可照搬东部沿海地区的做法,而要另辟蹊径,实施适合本区域实际的引资战略。即引进资源开发性技术,鼓励外商投资于与此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引进劳动密集型技术,支持外商投资于“过渡工业”;引导外资投向农牧企业以及具有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等。(伊丽娜,1999)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但由于基础设施和政策措施大大不如东部地区,无法吸收更多的外资。因此,首先将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当部分投向中、西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投资硬环境。其次给与资金上的支持,如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国内配套资金分配、财政贴息贷款投放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给予特殊照顾。第三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范围,实施比东部地区更为宽松灵活的政策。(苗月新,2001)引资西进必须正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劣势,最大劣势应是物质方面的差距,具体表现即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状况的落后。其次必须重视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而西部地区的核心优势在资源优势。引资西进的具体策略:(1)区域经济制度创新、优化制度供给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2)“因时制宜”。(3)“因地制宜”——西南地区的引资策略,要以人力资源、水资源、天然气资源、农产品资源、经济基础较好等优势为依托,开辟引资的新途径;而西北地区则应以土地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等优势为依托,开辟引资的新渠道。当然,首先必须根治运输能力不足的劣势。(4)以人为本。在以上四大基本策略指导下,引资西进的具体措施:超常规发展措施、跨越式发展措施和渐进式发展措施。(李萍、李未无,2002)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现实情况,东部沿海地区应以吸引独资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合资为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西部地区则应以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资源合作开发、特别是推进和改造国有中小型企业,建立合资和合作企业为主,以国有资产(包括集体资产)来调动更多的外国资本,从而促进西部大开发。通过区域引资的合理分工,不仅有助于改善区域产业结构同构和刚性化的积弊,而且有利于将东、西部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各自的竞争优势乃至经济优势,从而协调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大量关于我国引资问题的区域分析表明:引进外资差异是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从全国视角的“二元化理论”已获得公认。但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只局限于直接用统计数据说明现象,缺乏进一步的模型分析,然后就以此给出政策建议,即大多数为规范分析。也有全国性研究通过简单的模型(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李萍,李未无,2002),分析FDI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但只选用GDP作为对FDI经济影响唯一的描述指标。我们知道,引进外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而且对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又是不同的。本文尝试采用一种时序多指标的系统工程评价方法,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区域差异进行初步的研究。本文按以下结构展开分析:一.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亦即引进外资经济效应的衡量指标(选取我国2001年至2003年的以下七个指标——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人口就业率、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和净出口额,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4最终选取确定三个主分量代表整个指标体系——反映收入水平的F01、反映产业水平的F02、反映就业水平的F03,并由这三个主分量确定反映各省市经济发展总水平的综合指标F00);二.分别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模型的建立,进行外商投资的区域差异分析,分析引进外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三.结合回归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引进外资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四.根据上述分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与建议。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的确定2.1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本文为了衡量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不同领域的影响,并通过后期模型的调试,最终选取我国2001年至2003年的如下指标——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人口就业率(1-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和净出口额共七个指标(见,附表1~3;本文中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2.2主成分分析2.2.1数据的标准化如果用于分析的变量其变异程度相差非常大,则变异大的变量会严重影响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相当于其权重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先对变量进行某种标准化(本文选择最为常用的“标准正态变换”)然后才能进行主成分分析(见,附表4~6)。2.2.2主成分分析运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表明(见,附表7~9),我国2001至2003各年的前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较高,累计贡献率分别是94.13%,94.03%和93.67%。通常情况下,选取主成分的个数以累计贡献率85%为宜,所以,这里选择前三个主成分代表整个指标体系,并由这三个主成分确定反映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总水平的综合指标。各主成分的特征意义如下:(1)反映收入水平F01的第一主分量F2001_01、F2002_01、F2003_01,主要由人均GDP(x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3)三个指标决定;5(2)反映产业水平F02的第二主分量F2001_02、F2002_02、F2003_02,主要由第二产业产值(x4)、第三产业产值(x5)、净出口额(x6)决定;(3)反映就业水平F03的第三主分量F2001_03、F2002_03、F2003_03,主要由就业率(x7)决定;(4)反映经济发展总水平F00的综合指标F2001_00、F2002_00、F2003_00。3.外商投资的区域差异分析3.1相关分析以2001-2003年全国31个省市的FDI值、人均FDI与上述指标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果如下:人均FDIFDI2001经济发展总水平(F2001-00)0.690.86收入水平(F2001-01)0.850.71产业水平(F2001-02)-0.120.51就业水平(F2001-03)-0.210.082002经济发展总水平(F2002-00)0.700.88收入水平(F2002-01)0.890.69产业水平(F2002-02)-0.040.55就业水平(F2002-03)-0.220.072003经济发展总水平(F2003-00)0.680.91收入水平(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