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作业设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广大教师探索研究的目标。我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恰当的利用课堂作业环节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一,巧设课堂作业。课堂作业设计得精巧,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巧”即:量少而富有针对性、目的性。课堂作业的设计,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按照本节课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分梯度的设计作业。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本知识点的学习是否掌握,了解全班同学掌握情况。通过做作业,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是否存在误区,是否有混淆现象,以便老师在课堂上及时补救。在学生大都能掌握的情况下,再进行巩固性的作业训练,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通过精巧的作业设计,解决优秀生“吃的饱”、学困生“吃得了”、全班学生“都吃好”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在授完新课后,立刻布置检测性作业。一是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测教师讲课过程中是否存在遗漏。对检测性作业,教师精心批改,并做好批改记录。检测性作业不要求学生商量讨论,要求限时独立完成,老师当堂批改,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这一环节的反馈,教师可及时掌握本课节的教学效果,以便调整下一课节的教学内容,使下一课节的教学更有针对性。通过检测,老师了解到优秀生达到了什么程度,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有多少,没有完成的有多少,都有哪些学生需要帮助,哪些学生不需要帮助。老师对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有了清楚的了解,对于需要帮助的同学,老师再采取及时有效的扶助措施。第二、发挥学生的作用。在课堂作业的第二环节,教师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使优秀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更加熟练的掌握,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学困生”能够学懂学通,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在第一环节教师检测的基础上,老师可发挥优秀生的“小老师”作用。可让他们复述思路,也可让他们和“学困生”结对子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找出纠错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学生在相互讨论、共同诊断的过程中,优秀生能够通过“小老师”角色,不但巩固熟练了所学知识,而且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学困生”在“小老师”的帮助带动下,能够越过障碍,完成作业,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我认为这是一个省时高效的教学过程。最后,教师根据协作完成情况,发给小红花作为奖励。对于仍有困难的学生,老师给予个别辅导。在课堂作业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交往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互助意识,同时也是他们对知识消化和升华的过程,学生的成功感进而转化为学习兴趣。通过做作业环节的互动,提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利用作业本卷面激励。学生的书写是否干净整洁是一种学习素养。努力培养好的书写习惯也是课堂作业的训练内容。然而,我在课堂作业的互动环节中发现,有的学生的作业本看上去有些醒目的错号,而且作业本的整洁度打了折扣,有的作业本像个“小刺猬”。但我觉得这样做的作业正好留下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印记,给学生今后复习功课、练习书写起到一种警示、激励作用,所以我不允许学生把脏的页面撕去,保持作业的原生态。把作业本作为原始“病历”,留下来作为指导今后的学习、警示错误的蓝本加以利用。我指导学生,要想你的作业本整洁好看,只有争取第一次的正确率,只有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才能给自己的学习轨迹留下美的足迹。所以,我不提倡学生用补抄作业的方法追求作业本的整洁美观。学生对自己作业本上的错号是耿耿于怀的,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巧妙的利用这一特点,培养学生自警、反思、追求完美、自我完善的学习习惯。学生每当翻开自己的作业本,他都会有意无意的对这些错号形成注意,想起“这些地方”当初为什么是错的?从而受到一种启示,并形成一种牢固的记忆。在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恰到好处的利用课堂作业环节,挖掘这一环节的潜力,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对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大有益处试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之策略数学是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主要工具之一。经过千百年的积淀与发展,数学学科形成了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等特点,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习过程需要更多的练习与实践。就小学数学而言,作业是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应该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研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存问题,并找出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的策略,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变革创新力度还远远不够,传统的做法仍然大量存在。具体表现在:作业要求“一刀切”,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作业量依然过多,不乏简单机械的练习,质量不高;作业题型单一,多以填空、计算、解决问题为主;作业内容的综合性不强,缺少对生活实际的关注、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不够紧密;作业评改形式单一,仍以教师简单批阅答案正误为主。在这样的作业设计之下,学生被局限在课本、练习册中,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能灵活放开,学习兴趣和自主性难以充分调动,学习缺乏信心支撑,应用能力不强等。应该说,在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外作业的设计。这说明了教师还没有正确认识作业的意义,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关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方面的改革精神。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践新课改的精神,必须重新认识小学数学作业的意义,优化作业设计。一、小学数学作业的意义“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分钟内掌握所有知识,必须通过课后的作业将新知整合进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是真正掌握进而有效应用新知的基础。长期以来,课后作业主要被“定格”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熟练掌握解题技能上,即作业的功能被限定在知识的“外铄”方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这就强调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外推”于现实世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时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包含了对作业设计和修改的规定。因此,作业设计应当紧扣新课程的这些要求,在保证巩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应用与创新能力和情感发展方面,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作业设计的终极目标。1、作业是联系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纽带。数学是生产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往往是和多学科知识交叉在一起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引入生活情境,确实能帮助学生较快、较容易地理解新知,但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要靠学生亲身体验,才能更直观、更深刻。而且,教师选择的情境毕竟带有其个人的“视角”因素,而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对生活的所见、所思、所感对他们来说才是更真实、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如果说,在课堂上是学习书本知识,那么,作业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知识。2、作业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新知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任何人无法替代。在课堂上,小学生虽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了新知,但对新知的充分理解,知识系统的合理建构以及计算技能的掌握,尚需在课外完成,而作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巩固所学知识、练习技能、探索新知,自主性与创造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3、作业是学生掌握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不论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还是新课程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都不能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而应当渗透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要将这些方式内化在学生的行为中,使学生能自觉地灵活运用,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多样化的作业必然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多种学习方式。4、作业是学生内化数学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养成良好情感的过程。数学学习不应只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应是包括能力、情感态度在内的多方面发展过程。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应用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这里所说的情感,不只是对数学学习的热情、爱好等数学情感,还有对科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和积极态度。作业的内容、形式所呈现的人文思想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而学生在完成作业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既是其内心写照,也是社会生活对学生影响的一种反映。教师在设计作业和评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在作业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要及时褒扬,消极的情感要善于引导。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其设计内容应该与课堂教学保持一致,但它又不应完全“附属”于课堂教学,必须有一定的独立性。也就是说,作业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高于课堂教学。在作业设计中,应充分利用作业的形式、内容等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等条件限制的优势,将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展现的目标、内容、方式等在作业中体现出来,真正发挥作业丰富课堂内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功效。二、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基于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意义的再认识,针对作业设计的现存问题,教师需反思自身的实践,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1、融通数学生活,体现作业的开放性。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生活与数学的融通,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即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评改等方面不拘泥于课本。现实的数学问题一般都比较复杂,包含的条件信息不是非常明显或完备,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象背后理清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生活才是最广阔的学习场所,作业内容设计可以更多地引入生活情境,或者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数学,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掌握知识技能。如,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让学生平时随家长购物时,注意观察商品外包装的标注,并用手掂量掂量;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积计算的练习作业可让学生把卧室、客厅的摆设按比例画成平面图等。对于作业的完成形式,既可以用书面的,也可采用口述的方式;既可以要求单人完成,也允许学生自己找伙伴合作完成。习题的运算过程或答案应该不是唯一的,作业的评改不必由教师个人包揽,也不能仅仅是依据所谓的标准答案进行正误判断,教师应视作业评改为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在作业批阅中要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存在的漏洞,考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情感态度等,要更多地使用赞赏、鼓励的语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作业可以让学生相互批改,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让学生自评,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反思的习惯。2、尊重个体差异,区分作业的层次性。基于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需要。比如,就某个知识点,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与教材上的相似,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可;对于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变化,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后,能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较灵活地处理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业的形式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开放,增加难度,让他们走出课本,自主探索、融会贯通相关知识。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必要时,还可由学生设定完成作业的时间,较简单的作业当天完成,有难度的则可放宽时间,让学生温故知新、反复琢磨,直到最后完全掌握。当然,还要采取一些奖惩措施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争取完成更高难度层次的作业,这样可避免有“惰性”的学生只完成简单的、层次低的学业。层次性作业,有利于避免“一刀切”,既能减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压力,保护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