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mdp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二.城镇与城市的界定1.2.城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相对村庄有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我国城镇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三.城市的发展古代:1.城市与军事防御2.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影响城市建设3.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近代: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3.自然环境变成人工环境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和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现代:城市生态问题、对外交通发展、逆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四.城镇化(11-16)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1.人口职业的转变,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降低。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简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4、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中国古代:19-241.春秋战国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2.战国:因地制宜,《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革命性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3.宋代:里坊制度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2总结:城市规划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模宏大。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7-35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4.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广场建筑群;凡尔赛的总平面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属于古典建筑艺术,未形成近代规划学。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提出的2.田园城市:《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英国霍华德提出。他建议通过城市周边的田园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同一机构。意义: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3卫星城市: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14.勒.柯布西耶,“300万当代城市”的巴黎改造方案,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5.《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6、邻里单位,佩里提出,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1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2.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3.邻里公共空间4.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5.交通枢纽地带集中邻里商业服务6.不分外部衔接的内部交通系统7、《马丘比丘宪章》:私人车辆服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创造多功能生活环境,重视人与人的联系。8、有机疏散思想34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机体2、它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即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3、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思想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把城市分解成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3第三章城市规划体制1.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一、城乡规划法1、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2、“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二、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1、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实施性规划。2、城乡规划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一.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67-72中国现阶段城市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第六章经济与产业1.产业分类:95第七章人口与社会1.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城市人口预测122-126,126例题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机械增长率=(本年嵌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1.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四大转变包括:(看一下)1)规划的前提,从确定增长规模为发展目标转向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2)规划编制的内容,从重点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和用地安排转向各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子,在功能上体现从技术文件走向公共政策的转变3)规划调控和管理范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的概念。4)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依法行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从单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转向建立健全政府、专家、多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2.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分类及主要内容。1)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2)分类: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3.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二)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四)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4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五)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4、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二)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四)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五)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六)竖向规划设计;(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5.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人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6.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757.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内容174(规划期限为20年8.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特点(看一下1、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应道措施。2、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具有地方性;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具有实践性。5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实用性评价一、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187-211二、城市用地的规划与用地构成211-2161.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价影响因素: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涉及:1)建设现状——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2)基础设施——用地内的基础设施条件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4)生态环境——自然环境背景、自然基础及环境质量,正负面的影响。5)文化遗产——地上、地下及待探明的保护规划与规定。6)社会问题——产权、动迁、社会、民族、经济等。2.城市居住用地的分类1)一类用地——适合于城市建设,不须或只须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2)二类用地——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3)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或只有采取重大工程措施才能修建,因而在经济上不合理3.城市用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即明确的空间定着性;(2)社会属性:土地必然依附于一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3)经济属性:城市用地在城市中的特定的环境与地点及土地利用本身经济潜力的差别,会转化为经济效益;(4)法律属性:土地的以上性质经过方法程序得到法律的认可和支持,会使土地具有法律的性质。4.对城市用地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