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组员:德吉拉姆孙静钗陈力公共产品理论•第一部分:公共产品的概述•第二部分:公共产品的提供•第三部分: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产品概述公共产品的定义公共产品的特征公共产品的常态公共产品的分类判断公共产品的步骤公共产品的定义公共产品(publicgoods)的概念最初由林达尔(E.R.Lindahl)提出的,1954年11月萨缪尔森(P.A.Samuelson)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理论》,其中对公共产品定义如下:“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任何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的产品。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1965年在他的《集体的逻辑》一书中提出公共产品概念。他认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1,…,Xi,…,Xn中的任何个人Xi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适当地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在《民主进程的财政》一书中提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被定义为公共产品。”某一种公共产品只可以使很小的团体,比如包括两个人的小团体受益,而另外一些公共产品却可以使很大的团体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受益。公共产品存在的原因分析•(1)市场的失灵。•(2)私人部门难以承担的成本或者风险。•(3)产权不明确或者产权保护困难。•(4)规模效应与自然垄断。•(5)统治阶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6)全球化进程的需要。公共产品的特征•1.基本特征(1)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企业或者居民排除在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它包含三层意思:——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即使有些人有心独占对它的消费,但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行却成本过高。•——任何一个人自己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些人可能不情愿,但却无法对这种消费加以拒绝。(强制性非拒绝性)•——任何人都可以恰好消费相同的数量。(如果在某人消费之后,别人消费的可能性减少了,那么就等于部分地排他了。)•维护,以至于从技术或成本的角度无法阻止别人•在不交费的情况下对其使用2.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一企业或者居民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企业或者居民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企业或者居民享用该种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量。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这里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而非微观经济学中经常分析的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成本。在公共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者增加与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生产成本是不一样的。第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物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2.其他特征•生产具有不可分性。这里指的就是要么向集体内的所有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如国防外交等•规模效益大。规模经济是往往是公共物品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灯塔•初始投资特别大,而随后所需的经营资本额却较小。如电信光缆•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铁路交通•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者收费本身所需成本过高。•其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如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支持。公共产品的常态(1)国家职能性公共产品:最古老的公共产品之一,是行使国家职能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行为,社会成员往往不能直接体会到其效用,但其社会意义重大。如国防、外交等。(2)制度性公共产品:国家维护其对内阶级统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包括司法系统、警察系统等(3)教育性公共产品:免费的基础教育,并大量投资高等教育或国际性教育交流活动,以提高民族文化水平。(4)环境保护性公共产品: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明确往往导致对资源的滥用,国家投资于环境保护,以改善生产和生存的自然环境,如大气保护、植树造林、休耕禁渔等。(5)福利性公共产品:为维护社会稳定,国家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如失业救济、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6)知识性公共产品: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国家主导或资助各种大型的科学研究计划,将其获得的成果向全社会提供,这些计划的特点是耗资巨大、基础性强公共产品的分类•纯公共产品:指向全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有排他性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外交•纯私人产品:指只向为其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提供,且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并很容易将未为其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的产品或服务。•公共资源:指的是不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存在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消费竞争,受益非排他)由于不能确定对其消费的限定条件,或者即使能确定却很难实施,且一个人对物品的消费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即产生拥挤问题,因此,这种准公共产品又被称为“可拥挤产品”。一个人对产品的消费所引起的另一个人对该产品消费(受益)的减少,被称为拥挤成本。在产生拥挤时,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不再为零,而是大于零。•俱乐部产品: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但不存在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的消费具有排他性,通过限定消费资格,将非成员排除在外,即对外是排他的。但在内部是共享的一个成员对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另外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俱乐部产品的排他性是不完全的,在内部又是共享的,有可能导致成员过多从而产生拥挤:一个人受益的增多可能会减少另一成员的受益。这时,可拥挤产品与俱乐部产品相交叉,从而形成“可拥挤的俱乐部型产品”。因此,俱乐部产品既存在最优供给问题,又存在最优俱乐部规模问题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是否具有竞争性,可以将物品划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竞争性非竞争性排他性私人产品1.排他成本较低2.有私人公司生产3.通过市场分配4.通过销售收入融资例如:食物;鞋子俱乐部产品1.含外在性的私人企业2.私人企业生产3.通过含补贴或矫正税收的市场分配4.通过销售收入融资例如:有线电视不拥挤的收费公路非排他性公共资源1物品是集体消费的,但会变得拥挤2.有私人公司或直接由公共部门生产3.由市场分配或直接由公共预算分配4.通过销售收入融资,如对该服务使用权的收费或通过税收融资例如:环境拥挤的不收费公路纯公共产品1.很好的排他成本2.直接同政府生产与政府签署的私人企业来生产3.通过公共预算来分配4.通过强制性的税收入筹资例如:国防外交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吗?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吗?纯粹公共产品政府提供排他成本很高吗?私人产品市场提供从技术上,能够排他吗?否能有否否不高高排他性非竞争性产品判断公共产品的步骤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产品是参考书籍•《公共经济学》•主编:孙开•武汉大学出版社•一、公共产品是否可由企业来提供呢?分析•1、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2、公共产品的特征:•一、供给上的非排他性;•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3、部分社会成员经过权衡之后,无须做出任何缴纳,便可以享用公共产品的服务,于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难以通过定价的方式收回;(免费搭车)•“公共物品短缺”•4、交易费用:•科斯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许多情况下,交易成本是很高的,受到来自信息传播、调查和预测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很难建立有机联系,使得外部性问题,难以解决;•综上所述:公共产品的特征、免费搭车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决定了企业这一市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的低效性乃至不可行性;•公共部门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或者说,提供公共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思考:•政府为什么适合提供公共产品?•政府之所以适合于提供公共产品,关键在于它能够凭借其政治权利、通过强制性的税收来解决非排他性和消费商的非竞争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税收也可以被看做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价格”,这样,就从理论上把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和“收费”直接联系起来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假设:有G1和G2两组社会成员他们共同享用公共产品;•U1:企业提供公共产品时二者享用的效用;•U2:政府提供时二者享用的效用:•公共部门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一种经济活动,因而也就必须依照增强效率、满足居民消费偏好的要求行事;“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二、地方公共物品是否应该由中央政府来出面提供?•从理论上讲,中央政府也可以提供地方公共产品,但是把效率考虑在内的话,就会得出更为清楚的结论了;•1、居民对某一地方的公共产品的偏好程度通常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同地区居民对这种公共产品的需求量也存在差异;•2、若由中央政府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就必须考虑各个地区的需要,从而选择一个尽可能照顾到各个地方综合利益的“量”;•虽然这个量也许对某一地区有利,但对其他地区来讲可能并不适宜,因此就会使有些地方公共产品数量过多,供应成本相应增加,而其他地区则供应不足的问题;•因此,在适度分权的财政体制下,与中央政府相比较,地方政府更能够针对本地居民的消费偏好,以尽可能小的成本,适量提供本辖区内的一般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的比较•X:居民人数:•Y: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偏好;•由此,相比较之下,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主体是地方政府;•我们还可以从分权的角度来分析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性,并依此说明分权使人们在不同的公共产品间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分权和集权与公共产品供给•居民分为A/B两组;•假设:•1、每组内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相同,但两组之间的需求曲线却不相同;•2、提供公共产品的人均费用(纵轴)不变,为P;•横轴:公共产品数量;•因此,适度分权比高度集权的财政体系更加有效;•通过这一事例我们还可以看出,因集权收到的损失与人们对公共产品的差异有关;•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内容和范围有一定的限度;由于受到外部性作用等因素,地方政府难以在辖区内有效地实施收入再分配和稳定的经济政策,这样一来,类似的职责应该交由中央政府在更高层次上行使;•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还可以通过与地方一同建立和完善地方税制以及实行以专项补助为代表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猪肚,为地方政府提供财力支持;三、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囚徒困境”问题•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最常用来揭示利益矛盾的模型;故事:甲乙两个合伙作案后被警方抓获,关在不同的囚室审讯;他们有以下选择:乙坦白乙不认罪甲坦白-10,-100,-15甲不认罪-15,0-2,-2•这便是由个体理性出发不能达成集体理性的一个典型例子;•囚徒困境可以作为分析区域利益矛盾和区域政策的基本理由;•假定:•1、一个由A/B两个区域组成的社会,每个区域都提供公共产品,且都存在对这种产品的需求;•2、生产公共产品的成本为10单位,公共产品生产出来后可使两个区域各享受8单位的利益,即每个区域净利益为3;两个区域均有两个选择:合作或不合作;区域公共产品生产囚徒困境B合作B不合作A合作3,3-2,8A不合作8,-20,0•这种利益损害的实质在于:具有理性的各区域利益主体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结果导致了区域和社会整体无效率,这就是区域经济关系“囚徒困境”的核心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生产不足时,每个区域都会眼睛朝上,期望上级或中央政府的财政分配能向本区倾斜,在财政分配领域展开利益争夺;或者实力不强的区域采取机会主义态度,期望“搭便车”;四、蒂布特模型与公共产品供给•蒂布特模型:分析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问题,即各个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会促使其更有效地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足投票”是美国经济学家蒂鲍特提出,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在某一区域工作和居住,接受当地政府的管辖,是因为政府服务与税收符合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蒂布特模型的前提假设•一、以足投票的消费者完全是流动的;•二、人们对各个地方的预算都有充分的了解;•三、有诸多地方共人们选择;•四、不存在就业机会问题给消费者流动造成限制;•五、在各个地方之间不存在公共产品和税收的外部性问题;•六、每一个地方都存在追求最优社区规模的问题;•按照蒂布特模型,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消费者是理性的,他们将会选择居住最能满足其偏好的地方;•结果:•1、各地方内资源配置达到最优;•2、各社区规模达到最优;•3、有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