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读书笔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构成民族的创新性格,形成创新文化,要经过长期的奋斗过程。同时,不能只考虑科技创新,各行各业都要创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读书笔记篇一广州市教育学会会长,系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多项国家级教育科研项目。话题动机中国目前正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正成为决定民族未来和国家命运的事情。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培育国家的创新能力,如何才能为“创新”活动创造长盛不衰的氛围,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的厚重底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热点课题创新并非只是科技界的事记者(以下简称记):我国现在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您看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张民生(以下简称张):现在提出自主创新,已经不是什么前瞻性命题,而是当前中国发展的必走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打经济基础,等总量上去后,就必须谈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现在能源资源紧张,石油、铁矿等都抓在别人手上,资源瓶颈、能源瓶颈、环境瓶颈……不创新,国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构成民族的创新性格,形成创新文化,要经过长期的奋斗过程。同时,不能只考虑科技创新,各行各业都要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从眼前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一个民族的生态环境,不仅要建立技术创新体系,还需要从政策、金融、市场等多个方面加以引导,扶持和保障。从长远看,创新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让孩子们有吸收人文营养的时间,有突发奇想的时间,要培养和鼓励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敢于超常规,要克服浮躁,降低对功利的追求,这就涉及到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问题。现在有种倾向,一谈创新,就看科研,特别是高端科研,这是片面的。在我看来,一个国家要形成创新的氛围,在于全体公民树立创新型的思维方式,这就涉及到对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所以,构建创新型的教育体系事关重大。记:怎么理解创新的基础在教育?张:当前,我们对“创新”这个概念的理解,大都还停留在科研和技术领域,往往把“创新”当作一项工程来建设,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全面的,是有局限的,缺乏文化的底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是否能够不断创新,归根到底与其文化底蕴有关。举个例子,浙江的温州和宁波民营经济很活跃,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这与当地的传统文化不无关系。温州人和宁波人自古就不轻商,从小就帮助家里打理生意,所以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如鱼得水,总是抢得先机。所以,我们需要摆脱那种把“创新”当作一项工程来建设的思维方式。工程是短期内的大量投入,有期限,到时要收工的。但创新是长远的文化建设,要形成一种长期的氛围积淀和人文底蕴,这就需要靠从小到大的教育,一代一代积累起来。所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教育必不可少。记:现在我国的教育离创新教育有多远?张: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基本上还是围绕着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只面向个别人,而创新教育是面对大众,面对所有人,尽管最后在科研和技术领域,真正作出大的创新性成就的始终都是少数精英,但他们植根于普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大众土壤之上,其内涵是不一样的。创新教育强调保持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兴趣,逐步培养一种批判性、发散性和质疑性的思维品质。但追求标准答案的选拔机制,会扼杀好奇心,更让人不敢批判,不敢怀疑。创新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记:是否可以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批判、怀疑、创造?张:不完全是这样。你觉得“9·11”是不是创新?开个飞机去撞人家的大楼,那可是以前人从来没用过的创造性的战争方式。但那不能算做创新,因为它是反人类的创造,是对历史的反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读书笔记篇二在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以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市场营销学”既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加强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注重启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开发人的创造力;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想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培养以应用为目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创新创业型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设置的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一致的共识。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素质应用型商贸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以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课程“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要求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依据各专业所定岗位(群)和对应行业企业对营销能力培养的需要,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3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目前,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实现有机地融合,在“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课程建设没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应用”特色,“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普遍注重通过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然而,在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和提高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也缺乏对学生未来创业过程中所需要营销技能的针对性训练。(2)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不断优化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注重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项目。虽然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能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但是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内容未能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因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读书笔记篇三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培养过程,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制定本实施意见。一、目标与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为重点,以激发学生自主管理、自觉学习、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为着力点,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课程引领与实践锤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团体辅导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切实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多样化发展相统一,按照“三商(智商、情商、灵商)并举”、“五能(外语、计算机、沟通、写作、专业技能)并重”、“四学会(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的要求,按模块设置职业发展类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类分层次加以推进;坚持约束与激励结合,科学制定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增强职业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实效。二、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自二○一○级起,在全日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职业发展类”模块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模块限修学分。(一)职业发展类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职业发展类课程按“1+X”方式(一门必修课,若干门选修课)设置:1.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必修课。涵盖四个方面内容:①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②职业探索与生涯规划;③求职准备与应试技巧;④就业政策与心理调适。共2学分,54学时。其中一般讲授课程36学时,按照序列性、全程化的要求,在第二学期讲授①②部分,第七学期讲授③④部分;网络课程18学时(要求学生在三年级结束前通过校园网在线修学相关视频专家课程,并通过相应的在线测评)。上述必修课程教学由全校学工系统中具有副高以上职务或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承担。2.选修课:《职业探索与职业化素质》,1学分,18学时;《创新思维与素养》,1学分,18学时;《KAB创业基础》2学分,36学时;《创新与创业》,2学分,36学时。要求所有本科学生在四年内至少修满其中的2个学分。上述选修课程教学由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教师承担。(二)第二课堂活动模块及学分要求第二课堂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参加讲座、读书活动、科技文化与技能等7个模块,其中社会实践、读书活动、综合写作、演讲沟通为必修项目,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参加讲座、科技文化与技能为任选项目。要求所有本科学生四年内至少获得6个第二课堂活动学分。1.社会实践:1.5学分(每年暑期参加2周以上的实践活动,经考核合格可获得0.5个学分)。2.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1学分(担任班级以上学生干部或加入院级以上社团一年以上,经考核合格)。3.演讲沟通:1学分(参加主题演讲活动合格)。4.综合写作:1学分(参加写作专项活动合格)。5.参加讲座:1学分(在校期间参加讲座30次以上,经学院认定合格)。6.读书活动:1.5学分(大三学年结束前,每学期精读1部学校指定的经典名著,撰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和1000字以上读后感,经考核合格可获得0.3个学分)。7.科技文化与技能:1学分。校级(含校级)以上科研项目参加者、校级以上团学活动获奖者、院级(含院级)以上团学活动三等奖以上获奖者、各类专业水平、专业技能测试证书获得者,经学院审查认定,均可获得1个相应学分。三、组织与实施为了使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必须在课程引领的基础上,按照一般与重点结合,广覆盖与抓特色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加强平台建设,拓展活动载体。(一)强化课程引领,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1.加强结合渗透。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类通识选修课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要从培养学生的人生目标、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出发,将职业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持续接受职业发展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2.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要根据职业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序列性、发展性、实践性的特点,加强课程建设,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尤其要引入互动教学、情景仿真、模拟训练等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知识传授、观念与意识引导、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增强课程的教学针对性。同时要完善职业发展教育系列网络视频课程和职业测评系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与目标,了解自身特点、差距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二)坚持普及与提高结合,拓展载体,强化训练,为学生提升能力构建多层次平台1.结合职业发展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