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1.实践的基本要素①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人=主体②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A.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B.还可以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等。客观世界=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只有进入主体的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才是客体。③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A.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B.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根本上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①实践关系只要在实践中,都会产生主体和客体的区分;也只有实践,才能将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②认识关系在实践中,主体必然会反映客体,发生主体的认识活动。所以在实践的同时也构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例如,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例如,面包是客体,你是主体,你把它吃了,变成了自己身体内的营养,这是消费中的客体主体化;望远镜是客体,你是主体,你用它来观察,变成自己视觉器官的延长;知识是客体,你是主体,你把它掌握了,变成自己大脑中的认识,这是认识中的客体主体化。文化继承社会遗传认识、实践主体中介客体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A.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B.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C.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D.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美感①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环节A.实践目的: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B.实践方案:指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②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4.实践的基本特征①直接现实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猿牛拉犁拖拉机基本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5.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文化实践“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阶级社会里,社会政治实践主要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生产实践”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虚拟实践(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受实践检验。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我们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是说事事都得去亲身实践。每个人的知识有两部分:一是直接经验,即自己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知识;二是间接经验,即从他人那里或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注意: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在我为间接经验的,在他人则认为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农牧业生产丈量土地建筑、手工业战争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改革开放天文学数学力学孙子兵法生态科学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实践需要认识产生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鸟巢”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促进人们的认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践创造出这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从而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显微镜射电望远镜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A.改造人的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B.改造人的认识能力:我国科研人员对SARS的研究活动,改善知识结构,改进思维方法。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指导实践,来满足人的需要。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大地是球形吗?意·哥伦布葡·麦哲伦航海实践证明西红柿,狼桃的故事西红柿未被人们发现其食用价值前,有一个可怕的名字“狼桃”,一直被视为有毒之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为西红柿写生时,被它艳丽的色泽所吸引,决定品尝。他冒着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然后,就躺到床上等着死神的光临。可是他并没有死去。西红柿的食用之谜被揭开了,立即风靡世界,成为人们争相食用的时蔬佳品,那位法国画家也因此成为传奇式人物……每个人大量的知识是来自间接经验,因此我们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这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并不矛盾,因为在我为间接经验的,在别人为直接经验,也就是说在前人那里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三)能动反应的基本特点——认识的本质(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A.唯物主义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唯心主义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B.唯心主义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例如孟柯的“生而知之”。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即从天上掉下来的。例如柏拉图的“回忆说”。(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A.共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区别: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离开实践和辩证法谈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①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②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③约翰·洛克的“白板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根本缺陷:第一,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的产生简单地看作是主体接受对象的刺激,或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这样的认识论中,主体的作用被完全排除在哲学家的视野之外。第二,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征A.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B.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与哲学史上其他认识论的区别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C.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三)能动反应的基本特点A.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B.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人的认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还能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感性直观理性思维——认识运动的第一次能动飞跃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观念地把握世界的两种形式,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F=GM1M2/R2①感性认识——初级阶段A.含义: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B.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C.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D.局限:表面性即感性认识都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例如关于事物颜色,形状的认识,就是视觉器官直接感知的。即感性认识反映的是外界事物的表面现象、具体形象。对事物的反映还不深刻,因而它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高级阶段A.含义: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B.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C.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的,而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不能截然分开。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就是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知识。——康德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A.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B.在实践中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简单套用,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硬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例题①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A.理性因素——认识主体包括思维形式、科学知识及价值观念在内的逻辑认知能力,是认识过程中的主导性因素。B.非理性因素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