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综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历经建立、完善、加强、强化并衰落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本专题在高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2011年命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备考:(1)命题仍将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角度,尤其是对现实的影响角度考查,如“认祖归宗”等。(2)注重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时期的表现,特别要注意考查角度的变化。如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政治制度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等;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及影响等。【备考策略】(3)明清时期专制制度不断强化带来的弊端对今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4)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选官用人制度、监察制度等)不断创新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借鉴作用。(5)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古代君主专制、近代民主政治以及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联系起来,分析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及不同模式的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1)复习早期政治制度时,突出对分封制、宗法制内涵、特点及影响的复习。(2)复习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时,要抓一条主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发展的演变历程及阶段特征。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梳理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历程及作用;二是围绕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梳理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影响和消极作用。(3)重视对主干知识从不同命题角度的分析,联系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如与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公务员制度等的链接复习。【复习策略】专题网络构建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概念:分封诸侯,广建邦国(封邦建国)巩固统治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军赋、力役、朝贡、朝觐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传播文化。春秋周王室衰微,名存实亡.战国被郡县制取代.鲁、齐、燕、卫、宋、晋;等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2、目的:4、权利:5、义务:7、作用:8、解体:6、诸侯国:3、分封的对象:根据父系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决定继承权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大宗,小宗相对性巩固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一种等级制度.宗法制1、概念:2、特点:3、目的:4、实质:5、作用:保证贵族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有利统治稳定和团结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一宗法制的内涵、影响及社会遗存1.宗法制是用来规定宗族内嫡庶亲疏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的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对西周的影响: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天子到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传承均依据于此。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3.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3)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会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背离。对宗法制:凡是强调亲情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的,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对宗法制的考查,设置史料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祭祖,家族牌匾,家谱;二是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三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在选择继承人士上,首先考虑的是嫡长,而不是能力例题1(2010年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解析】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A例题2(09年天津卷)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解析】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嫡长孙继承王位C分封制明确封邦建国的含义,分封对象,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例题1(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C例题2《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少,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该记载反映了①王位可以继承②分封等级秩序③宗法制的最大特点④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王位继承及嫡长子继承制在材料中没有反映。B►探究点二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1.不同点(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于元朝。(2)和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3)作用: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2.相同点(1)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作用。制度类别分封制郡县制朝代不同西周实行秦朝推广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拥有俸禄没有土地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贵族政权,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官僚政治,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条件不同内容不同作用不同特点不同3.反映的趋势: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例题1(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D[名师点津]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是我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不仅对当时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高考命题主要通过新情境、新材料的设置,考查三大制度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第24题对山东、山西与西周分封制关系的历史渊源的考查、安徽文综卷第14题对秦朝设郡县制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考查;2009年广东卷第2题对“封建”一词含义与分封制关系的考查、北京卷第12题对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与分封制联系的考查;2008年江苏卷第1题关于“齐人”“鲁人”的表述变化原因的考查等。今后高考将会加强对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比较的考查。►探究点三汉唐与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比较1.汉朝和宋朝措施的比较(1)相同点:在中央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在地方上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2)不同点: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相权;在地方上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则将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2.唐朝和宋朝措施的比较(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中书门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例1[2010·广东文综]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D【解析】唐宋时期的谏官分别对宰相、皇帝负责,由此可以排除C项;唐代谏官的职能、来源表明,他们的存在是对皇权的制约、对相权的加强,据此排除A、B项。唐宋谏官不同的来源和职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宋代的皇权得到了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名师点津]自秦朝设置宰相制度,直至明太祖废除宰相,围绕着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斗争一直存在,但每个王朝的措施、特点各不相同。高考命题就是从这个角度设置题目进行考查。如2010年山东卷第10题对宋代分割相权特点的考查;2009年江苏卷第8题对唐代三省机构精细分工的考查、海南卷第6题对宋代分割宰相权力的考查、广东卷第5题对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特殊现象的考查等。今后高考将仍然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各个历史阶段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及其特点,复习中应注意梳理秦汉、唐宋、明清不同历史阶段强化皇权的措施,注意分析比较其异同,把握其强化皇权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探究点四中央集权、专制皇权的概念及其发展演变的特点1.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而言的,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的领导与监督,其措施主要是指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措施。比如秦实行郡县制、汉代实行郡国制,宋代派文臣做知州,元朝实行行省制等措施。2.君主专制主要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包括皇权至上、独裁、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专制皇权措施主要是在中央政府官僚体制中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如汉代的侍从秘书制度、唐代分散相权、宋代分割相权、明代废除丞相、清代设军机处等。3.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上,实行“人治”;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始终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伴随。4.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的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行政中央机构皇帝封建社会:层层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郡国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