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农畜产品加工业是我区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富民兴区的重要支撑产业。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对于调整优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农畜产品加工现状及存在问题,制定本规划。一、基本情况及发展优势(一)基本情况内蒙古地域辽阔,农牧业物种资源丰富,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区把农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规模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日益壮大,加工增值能力稳步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成为推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工业经济支柱产业。2010年,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2072家,共实现销售收入2429.1亿元,完成增加值724.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78.1亿元。“十一五”期间,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增长均为25.5%,利润年均增长27.4%。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720.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13.7%,在全区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中,仅次于能源、冶金建材工业排第三位。2.形成了以乳制品加工为优势,六大主导产业多元发展、协同带动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以乳、肉、绒、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草饲料和特种生物资源(沙)六大主导产业为框架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乳、绒两大优势产业保持全国领先,羊绒产业成为我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肉类产业是我区具有资源、市场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粮油产业地位日益提升,成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突出亮点。菜薯、饲草饲料和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等特色新兴产业也快速成长,不断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新兴产业多元并举发展的产业格局。3.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小麦、水稻、高油大豆、马铃薯、番茄(红干椒)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带。乳产业形成了以呼、包二市及呼伦贝尔为核心区的东西部两大优势生产加工基地;玉米产业正在形成以通辽和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两大集群;锡盟的肉羊、呼伦贝尔的大豆加工、通辽、赤峰的肉牛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以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沿黄河两岸为核心的羊绒产业带和以巴彦淖尔市为核心的蕃茄生产加工基地等产业集群成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的重要支撑。4.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2010年,全区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加工企业400家,销售收入占80.3%,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加工企业29家,销售收入占44%,大型骨干企业支撑作用突出。伊利、蒙牛销售收入均突破300亿元,双双进入世界乳业20强。鄂尔多斯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制品供应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29户企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本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58家。在培育本土龙头企业的同时,先后引进了河南双汇、北京三元、上海光明乳业、山东金锣、河北梅花味精、新疆屯河、台湾旺旺、江苏雨润等46家区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之一的雀巢集团也在区内落户,优势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各地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截至2010年末,区内龙头企业注册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已达33个,占全区总数(41个)的80.5%;全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43家,产品425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65家,产品402个;农业部认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29种。液态奶、奶粉、冰淇淋、羊绒衫等销售量均居全国首位。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集群的发展,提升了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为塑造内蒙古的新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5.形成了较强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全区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0000多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2.3%,农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2.5:1。总体上看,我区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已经处于国内前列,牛奶、羊绒等部分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保持国内领先。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带动了生产基地的发展,使农村牧区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6.项目拉动效应明显。各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承接区内外产业转移,组织实施了伊利集团新工业园区项目、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暨高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蒙牛六期项目)、玉王生物一期60万吨淀粉项目、雨润年加工200万头生猪项目等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2010年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总资产1268亿元,比2005年增加608.5亿元,年均递增14%。“十一五”期间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大项目的引进、建设和投入生产,对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农牧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7.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一是对地方财政的贡献逐年增大。“十一五”期间,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和规模以上流通企业,上交税金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44.02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79.54亿元,5年累计上交税金310.65亿元,占同期地方财政累计总收入(6490.8亿元)的4.79%,年均增幅9.95%。二是对农牧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0年,加工企业带动211.9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4%以上,比“十一五”第一年增加70万户。全区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人均实现纯收入2677元,占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8.4%,比2005年的1004元提高1673元。三是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区有60多个旗县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发展二、三产业主要靠农畜产品加工、流通。在不征收农牧业税以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当地纳税大户,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建在旗县区,为农牧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十一五”期间,围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加工、流通、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创造就业岗位100万个。(二)存在问题尽管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不高,依然处在外延式粗放增长阶段,发展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1.加工企业总体上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品牌建设薄弱。除乳、绒产业发展比较成型,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先进的加工企业集群,拥有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国内叫得响的驰名商标,粮油、肉等其它产业缺乏领军企业,更没有创出国际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2.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水平不高。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深加工农产品占80%以上。而我区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2.3%,深加工不足20%,差距较大。突出表现为:产业链条较短,初加工产品多,延伸加工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少;大路货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3.原料基地建设严重滞后。虽然我区农畜产品总量较大,但原料基地与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不同品种供应总量和地区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并存,在数量、品种、质量安全等方面不能适应龙头企业的需要。4.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多为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真正形成供需对接、利益共享的局面,农牧户组织化程度不高,处于弱势地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受资金制约成长缓慢,总体上运行机制不健全,组织结构松散,对接市场和带动农牧民的能力弱。5、投入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中小型加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依然突出。6、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盟市,如呼市和通辽市,农畜产品加工的规模、水平、集约化程度等方面均处于自治区前列,工业基础薄弱的盟市,农畜产品加工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7、产业发展不平衡。从产业规模看,乳、肉、绒毛(皮革)、粮食四大产业支撑作用突出。其他产业规模相对偏小,蔬菜(瓜果)、马铃薯产业的占比分别只有2.9%和1.5%。(三)优势与潜力农畜产品加工业是依托农牧业、沟通城乡、连接工农、带动农牧民、服务城市和乡村的朝阳产业,国家有多项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我区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特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采取新举措,不断开创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局面。1.资源优势。我区是农牧业大区,农牧业资源比较富集,全区耕地总面积1.07亿亩,人均耕地4.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居全国第二位。草原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可利用草原面积10.2亿亩,居全国第一位。同时,土地相对于内地也比较宽裕,劳动力、水电价格相对较低。2.原料生产优势。我区由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林区、垦区等多种经济类型构成,农畜产品十分丰富。我区的玉米、大豆、小麦、奶牛、肉牛、肉羊等优质特色农畜产品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具有规模优势,已列入国家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我区粮食总产居全国第十一位,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三位;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头数连续6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牛奶、羊肉、绵羊毛、山羊绒、向日葵籽等农畜产品产量均保持全国第一位。每年可为国家提供200亿斤商品粮、150万吨肉类、500万吨牛奶,为农畜产品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3.加工企业基础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区新上了一大批设备先进、加工规模大的项目,农畜产品加工能力稳步提高,逐步培育了一批知名度比较高、市场占有率比较大的龙头企业和驰名品牌,乳业、绒业、马铃薯加工业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小麦、水稻、高油大豆、马铃薯、番茄(红干椒)等10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和拉动效应日益凸显。4.政策优势。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产业化全面推进阶段,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国内外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和强农惠农政策及自治区把推进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政策,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5.区位和市场优势。我区与蒙古、俄罗斯交界,甘、宁、晋、冀、黑、吉、辽等八省区,靠近京津唐等大市场,与环勃海经济圈相接,无论内销或出口,都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同时,环渤海和东北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扩大开放、借力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我区丰富优良的农牧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为根本,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巩固提升乳、绒优势产业,适度扩张肉、粮油产业,积极培育马铃薯(蔬果)、饲草饲料、特种生物资源及沙等新兴特色产业。以加强政策保障,强化科技支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为切入点,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生态化、标准化、安全化,努力把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为富民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