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生产地质条件1煤层顶板:直接位于煤层上部一段距离内的岩层称为顶板。从采掘工作角度,根据顶板岩层变形及垮落性质不同,顶板可分为伪顶、直接顶及基本顶三种。①伪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不稳定的薄岩层。②直接顶:位于伪顶之上,厚度一般为数米,岩性常为砂岩、泥岩,采煤回柱后能自行垮落。③基本顶(老顶):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厚度大,整体性强,难垮落的坚硬岩层。2煤层底板:直接位于煤层下部一段距离内的岩层称为底板。底板可分为直接底、基本底两种。①直接底:直接位于煤层之下,强度较低的岩层,通常是由泥岩、炭质页岩、粘土岩组成。②基本底(老底):位于直接底之下,也有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的岩层,厚度大,岩性常为坚硬稳定的砂岩、石灰岩等组成。3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煤层厚度根据煤层结构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及可采厚度。①总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矸厚度的总和。②有益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③可采厚度: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的煤层厚度或煤分层厚度的总和。4煤层厚度分类:极薄0.3-0.5m,薄0.5-1.3m,中厚1.3-3.5m,厚3.5-8m,特厚大于8m。5煤层结构:根据煤层中有无较稳定的夹矸,可将煤层分为简单结构和复杂结构两种。①简单结构煤层:煤层中没有呈层状出现的较稳定的夹矸,但可以夹有较小的矿物质透境体。②复杂结构煤层:煤层中含有较稳定夹矸,少的一层到两层,多的几层甚至十余层。6煤体结构:反映煤层遭受地质构造破坏的程度。分为四类: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碎粒煤,糜棱煤。7煤层稳定性:主要是指煤层厚度、结构和可采性的变化程度。按煤层稳定性可分为: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8煤层产状分类:近水平5°,缓倾斜:5-25°,倾斜25-45°,急倾斜45°,大于60°的急倾斜煤层称为立槽煤。9煤层厚度变化原因及特征:引起煤厚变化的原因可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1)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同生变化)是指泥炭层堆积过程中造成的煤层厚度变化,主要包括以下3种因素:①地壳不均衡沉降:煤层厚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分带性,煤层顶底板均不平坦,煤的灰分含量高。②沉积环境及泥炭沼泽基底不平:煤层顶平底不平,厚度变化急剧且不规则。③同生冲蚀:冲蚀沉积物一般为砂岩、粉砂岩,并与煤层有共同的顶板,冲蚀面积不大,深度不深,很少将煤层切断,冲蚀带在平面上呈弯曲带状分布。(2)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是指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由于河流冲蚀、构造变动、岩浆侵入等后期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的变化,包括以下3种因素:①后生冲蚀:冲蚀波及范围较广,不仅煤层受到冲蚀,顶板也遭到破坏,冲蚀带附近煤光泽暗淡,后生裂隙发育。②构造变动:煤层有时穿插到顶底板岩石的裂隙内;煤层原生结构被破坏,变成鳞片状、碎粒状。③岩浆侵入:煤层原生结构、煤质遭到破坏,甚至大片煤层被吞蚀或变成天然焦。10煤层厚度变化对生产的影响:①影响采掘部署②影响计划生产③掘进率增高④回采率降低⑤影响矿井或者采区服务年限。11煤层观测内容:煤层结构、厚度、顶底板、煤质、含水性、产状。12煤层的探测工作常用的是:探煤钻和探煤巷。13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条件:煤层厚度、地质构造、岩浆侵入体、岩溶陷落柱等。14矿井构造等级划分:①大型构造:影响或决定井田划分和矿井总体开拓系统的大型褶皱和断层。②中型构造:在井田范围内,影响水平、采区划分和巷道布置的次一级构造。③小型构造:规模小,在一条巷道或一个工作面中较容易看清全貌的更次一级构造。大型断层:落差大于30m。中型断层:落差小于30m但大于煤厚。小型断层:落差小于煤厚。15节理(裂隙)对煤矿生产的影响:①影响钻眼爆破效果②影响开采效率③影响顶板控制方法④影响工作面布置⑤对其它方面的影响,如地下水和矿井瓦斯。16断层对煤矿生产的影响:①影响井田划分②影响井田开拓方式③影响采区和工作面布置④影响安全生产⑤增加煤炭损失量⑥增加巷道掘进量⑦影响煤矿综合经济效益。17(巷道)遇断层征兆:①煤、岩层产状发生显著变化,伴生、派生褶皱发育②煤层顶、底板出现不平行现象③煤层出现厚度变化、揉皱和破碎现象④煤层及顶、底板中节理显著增加⑤瓦斯涌出量明显增加⑥巷道出现滴水、淋水和涌水现象。18断层的探测(断失翼煤层的寻找):①层位对比法:根据巷道揭露的断层两盘煤岩层层位,寻找断失煤层位置②伴生派生构造判断法:伴生派生的小型或微型构造,可作为断层存在的标志。③规律类推法:根据矿区以前出现的断层得到某些规律性认识,据此来寻找断失煤层。④作图分析法⑤生产勘探法:主要手段有钻探、巷探、物探。19断煤交线:断层面与煤层底面的交线。(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断层是用断煤交线的水平投影来表示。上盘点化线,下盘叉划线,正断层形成无煤带,逆断层形成煤重叠区)特点①断煤交线是断层面与煤层面共有的线,它既在断层面上,又在煤层面上②断煤交线一般情况下与煤层走向线不一致,只有走向断层这一特例,两者才重合为一③断煤交线是两盘煤层的起始线或终止线。一条断层有两条断煤交线,即上盘和下盘断煤交线④断煤交钱的方向受断层产状和煤层产状的控制,局部近似直线,总体为一曲线。两条断煤交线局部近于平行,总体趋于相交。20①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②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③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以上三种断距构成一定的直角三角形关系,若已知岩层倾角和其中任一种断距,即可求出其他两种断距。21断层落差:断层两盘相当点之间的铅直距离。22回采阶段对断层的处理:①当断层落差较小时,采用强行通过的方法②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厚时,采用重开切眼的方法③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厚时,对于走向断层,采用划小工作面的方法。23开拓设计阶段对断层的处理①根据大型断层划分井田②根据大中型断层划分采区③根据断层选择井筒位置④根据断层确定运输大巷的布置⑤根据断层确定井田开拓方式以及开采水平和辅助水平⑥根据断层划分采区块段。24巷道掘进阶段对断层的处理:(1)水平巷道:①斜穿煤层顶板或底板过断层②沿断层面过断层(2)倾斜巷道:①断层落差小于煤厚时,可采用挑顶、挖底等方式过断层②断层落差大于煤厚时,采用石门、立眼等方式过断层。34煤矿生产中常见的地质问题:煤厚变化、地质构造、岩浆侵入、瓦斯、地下水、地热、岩溶陷落柱等。26岩浆侵入体对煤矿生产的影响:①减少煤炭储量,缩短矿井服务年限②使煤质变差,降低了煤的工业价值③破坏了煤层连续性,给采掘带来困难。第1章25地质构造对矿井生产建设的影响:地质构造包括褶皱、节理和断层。褶皱虽然影响煤岩层的产状和形态,但没有破坏岩层和煤层的延续性,在井巷中比较容易追索和控制;节理由于尚未独立构成对煤矿生产的直接影响,仅是其它开采地质条件的影响因素和组成部分;而断层则破坏了煤层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在井巷中较难查明和控制,给采掘生产带来很大影响。27常见岩浆侵入体及特征:①岩墙: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挤入,形成的板状侵入体。(岩墙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往往成组出现,彼此方向大致相同,并与主断裂线的走向一致。)②岩床:岩浆顺着岩层的层面方向侵入的板状侵入体。(岩床既可沿煤层的顶板或底板侵入,也可沿煤层中间侵入或吞蚀整个煤层。岩床形态有层状、似层状等。从平面上看,岩床的边缘不规则,与煤层接触界线往往呈参差不齐、弯弯曲曲的形态。)③不规则侵入体:(多发育在岩床等大型侵入体的边缘,剖面上呈串珠状、扁豆状、指状等。)28岩浆侵入体对煤层的影响:①岩墙切割煤层,对煤层的影响较小;岩床沿煤层侵入,对煤层的影响范围较大,有的甚至把煤层全部吞蚀。②侵入体的大小、厚度直接影响煤变质程度。侵入体越大,煤层变质程度越深,影响范围越大;反之则小。③侵入体岩性不同,对煤层的影响不同。一般认为辉绿岩影响最大,闪长岩次之,石英斑岩影响最小。④岩浆侵入的位置不同,对煤质的影响程度不同。距侵入体近者变质深,远者变质浅。29岩浆侵入煤层的一般规律:①煤系中的岩浆侵入体多系浅成岩或脉岩,其岩性主要为基性岩类和中性岩类,也有少量的酸性和碱性岩类。常见的有辉绿岩、闪长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②断裂带往往是岩浆侵入的有利通道。③岩浆沿断层上冲遇到煤层后,就沿煤层扩散而吞蚀或溶蚀煤层。30岩溶陷落柱:煤层下伏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层,经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岩溶洞穴,在上覆岩层重力作用下产生塌陷,形成的筒状或似锥状柱体。31岩溶陷落柱成因:岩溶洞穴是形成陷落柱的先决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岩溶洞穴都会陷落成陷落柱。导致陷落柱塌陷的机理有:①重力塌陷②真空吸蚀塌陷。32岩溶发育条件:①含煤岩系或下伏地层中含有可溶性岩层。②含煤区域内发育有断裂构造等良好的地下水通道。③地下水源丰富且具有溶蚀强的各种酸根,如CO2等。④有强径流和流畅的排泄区,具有良好的地下水动力条件。33陷落柱出现前的预兆:①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②裂隙和小断层增多③煤出现风氧化现象④涌水量增大。35当煤层变薄、分岔、尖灭和遭受冲刷时,必须注意观测的内容:①出现古河床冲刷时,必须观测冲刷标志,系统收集判明冲刷类型,推断冲刷变薄带方向和范围的基础资料。②出现煤层变薄和分岔和尖灭时,应着重观测煤层结构、煤质、煤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围岩岩性特征等。43井下遇到构造裂隙时应观测:主要裂隙组的发育方向、发育程度,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裂隙率的测定和统计;观测裂隙面的形态、宽度、充填成分和充填程度,为确定裂隙的力学性质,裂隙与断层、褶皱的关系积累资料。36构造挤压引起煤厚变化的特点:①煤层顶底板岩层不完整,裂隙发育,有时煤层与顶底板岩层相互穿插;②煤层增厚或变薄处因受搓揉层理紊乱,或成为鳞片状煤层,有时可见有光滑的揉动镜面;③中小型褶皱发育时,在平面上煤层增厚、变薄呈带状分布,条带延展方向与褶曲轴的方向大体一致,其厚薄条带相间出现。37如何对古河流冲蚀煤层进行预测?①观察冲蚀现象;②测定冲蚀带;③推断古河流的流向;④编制煤层冲蚀平面图。38煤矿常用的分析判断断层的方法:①煤岩层对比法;②伴生构造推断法;③构造规律类推法;④生产补充勘探法。39煤层对比的方法:①标志层对比法(常用)②煤层特征~③岩矿特征~④煤岩层组合特征~⑤古生物~⑥地球化学特征~⑦地球物理测井~。40评价煤质的主要指标有: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发热量、焦渣、胶质层厚度、硫分和磷分、含矸率、煤的可选性等。41井下遇到岩浆侵入体时主要观测:①侵入体岩性②侵入体的产状、形态与分布③侵入体与断裂构造的关系④观察煤层被破坏的情况。42在巷道中揭露冲刷带时应仔细观察:冲刷带的宽度、厚度、岩石成分、层理、砾石分布、煤层顶板冲刷情况、冲刷面特征、冲刷处煤质变化等,然后将所见的冲刷现象投绘在平面图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圈出古河床冲刷带范围。第2章安全地质条件1影响瓦斯赋存的地质因素(瓦斯含量影响因素):①煤的变质程度②围岩的透气性③地质构造④煤层的埋藏深度⑤地下水的活动情况。2矿井瓦斯:煤矿生产过程中,从煤岩层内涌出的以甲烷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3煤层瓦斯含量:单位质量煤体中所含有的瓦斯含量,单位为cm3/g或m3/t。4瓦斯的赋存状态:瓦斯的赋存状态分为游离、吸着(吸附、吸收)、溶解3种状态。实践上,煤内瓦斯赋存状态主要分为游离状态和吸附状态两种。煤内瓦斯以吸附(吸着)状态为主,游离状态为辅。以气体分子自由运动于煤层孔隙和裂隙中的瓦斯,称为游离状态瓦斯;受分子引力,呈薄膜吸附于煤层孔隙或裂隙表面的瓦斯,称为吸附状态瓦斯。瓦斯分子被吸收入煤的分子团内部,结合成紧密的固溶体,称为吸收状态瓦斯。5煤矿开采过程中,煤层和围岩中的瓦斯向采掘空间散放的现象称为瓦斯涌出。按瓦斯散放的形式不同,分为普通涌出和特殊涌出。特殊涌出又分为瓦斯喷出和煤(岩)与瓦斯突出两大类。瓦斯喷出:大量承压瓦斯从煤、岩层的裂隙中快速喷出的现象。瓦斯喷出伴有咝咝的响声,但不产生煤和岩石抛出的动力现象。①绝对瓦斯涌出量Q:矿井在单位时间内涌出的瓦斯量,单位为m3/d或m3/min。②相对瓦斯涌出量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