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7-2015年)征求意见稿一、序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大,土地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生物物种减少等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消亡,传统的具有浓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被外来文化所取代。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反思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并对此重新做出抉择。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涉及面广,具备促进生产、拉动消费、娱乐体验、人际交往、学习教育、传播交流等诸多功能。旅游与生态环境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旅游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科学的旅游建设、经营、服务和消费行为,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旅游,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旅游形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产物。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全过程及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均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突出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主要是指采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生态体验的服务和要素组合;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指到具有生态价值的地区,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体验生态之美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旅游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25%,远高于世界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生态旅游是生态2文明的召唤。自从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商文明之后,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由此形成了第三个人类文明阶段,即生态文明的时代。这就促使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进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的出现和兴起,反映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自身文明发展和生存环境演变的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望,顺应了时代发展促进旅游的大趋势。随着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在我国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2006年,我国共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占国土面积1%。国家森林公园627个,占国土面积1%。国家地质公园138个。各类保护区网络的建立,使全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物种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二是形成了一批生态旅游产品。早在1999年,国家旅游局就将当年的旅游主题年确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各地也借势推出了一些生态旅游产品,在我国展开了生态旅游实践活动。随着环保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三是旅游生态保护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为规范生态旅游市场提供了保障。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活动中,环保要求明确。绿色饭店的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005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旅游局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对旅游开发规划、建设、经营、服务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环境管理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对各级环保和旅游主管部门在旅游活动中如何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促进旅游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建设部又共同召开了生态旅游现场会,推广经验,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同时要清醒地看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生态旅游规划滞后,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二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同质性开发比较普遍;三是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四是由于引导不够、3盲目开发,一些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环境恶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一些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不高,对如何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不清,形成了对生态旅游的不当需求。生态旅游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消耗型利用向增值型利用转化,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旅游业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生态旅游是生态敏感地区重要的替代型产业,是开拓生态补偿机制的新渠道,是普及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增强生态保护自觉性的有效方式,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和谐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是提高旅游业增长质量、发挥旅游综合效益、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然选择。生态旅游是绿色GDP的重要内容,对于倡导绿色生产、引领绿色消费、传播绿色环境伦理、培养绿色生活方式等,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切实提高全民族的生存质量,改善生活品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在国际上,牢固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产业,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存在时代必然性、市场可行性及工作紧迫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发展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科学,尊重市场,以资源保护为前提,科学管理、合理利用为手段,满足和引导需求为主线,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推广生态旅游理念,培育生态旅游产品,规范生态旅游服务,倡导生态旅游行为,促进生态旅游消费,增进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互动,建设生态友好和负责任的旅游业,增强公众生态安全意识和生态保护自觉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明确的是,旅游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产业和有效途径之一。旅游依赖于资源环境而生存,环境资源被破坏则旅游不可持续。旅游产业对资源的特殊的利用方式,使旅游能成为资源保护的有效途径。旅游的收4益也体现了环境资源的价值。在旅游的产业链条上,必须把环境资源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必然组成。经营者、管理者、原住民、环境资源等利益相关者均应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从而达到良性互动、多方共赢。需要强调的是,发展生态旅游要考虑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要发展与发达国家接轨的生态旅游模式,即原生态、低容量、小规模、高价格的旅游模式,但更为必要和紧迫的是提升旅游业整体的生态友好程度。这不仅是保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也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把旅游塑造成生态友好产业的必然选择。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业在管理、营销、经营、消费等各个领域均有生态友好的要求。不能因强调学术规范、国际接轨或严格纯粹,而将旅游业两分为生态旅游和非生态旅游,要同时着眼于大众需求和大规模供给。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减少旅游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尊重生态的观念,在更大范围内体现生态的综合价值,由此为生态旅游提供更为广泛的基础,为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发展生态旅游,应把握以下观念:一是立足大旅游。不能把生态旅游仅仅局限在符合一定标准和条件的特殊旅游区域或产品,还要扩展应用到旅游产业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的生态友好程度。二是立足大生态。不能把生态旅游对象仅仅框定为原生态或单纯自然环境,还要拓展到与自然生态共生的人文生态,进一步也可以将生态恶化区域作为生态旅游的体验对象,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生态旅游的教育、警示和督促作用。三是立足大市场。不能把生态旅游仅仅限定为少数人、少数区域的旅游,体验生态、享受生态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只有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教育大众,才能真正使环境安全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二)发展原则政府调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社会各个方面,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生态旅游发展。企5业应当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居民合作。当地居民有权利分享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总体规划,分类指导。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各地要选准切入点,积极发展符合区域特点的生态旅游,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严格保护,永续利用。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旅游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开展生态旅游,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以对大自然和生态系统最小的干扰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利用,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达到双赢的目的,促进良性循环利用。科学控制,严格环评。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保证旅游的发展不超过社会和环境可接受的限度,注重环境评估,对环境进行长期监测,把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减到最低。弘扬文化,教育宣传。注重挖掘和吸收民族文化中质朴的生态保护理念,宣传和弘扬生态文化。与教育和普及自然和科学知识相结合,肩负起教育公众,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传播生态保护知识的神圣职责。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生态旅游发展。积极参与,广泛合作。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发展生态旅游,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原则的统一性与模式的多样性的关系。生态旅游是与当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各个国家的资源条件、环境基础、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传统等均有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生态旅游除了要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外,也包括对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这里的文化,除了有物质载体的文化形式,还包括非物质文化形式。目标的理想化与工作的现实性的关系。严格纯粹的生态旅游是一个理想目6标,也是随着对生态和旅游规律的理解深化,不断调整的动态目标。生态旅游发展是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接近目标的实践过程。积极态度与稳妥推进的关系。生态旅游需要扬弃和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示范、规范、引导等方式,积累管理、经营、服务、政策等方面的综合经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三)发展目标丰富旅游发展指标。从现在开始,全国和各地的旅游发展均要增加环境目标,设立具体的指标体系,使旅游发展促进环境改善,提升环境质量。实行绿色旅游建设,开发绿色旅游产品,推广绿色旅游经营,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到2010年,实施生态旅游“双百千万”工程:设立100个各级各类生态旅游示范区(点)和生态旅游扶贫试验区、培育100个生态旅游志愿者组织;产生1000个生态旅游示范经营企业,培养1000个生态旅游专家级导游;建设10000个生态旅游示范家庭,在国内和国际推选10000个生态旅游宣传使者。到2015年,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探索形成既具有国际化水平,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负责任的旅游发展理念广泛形成,生态友好的旅游服务广泛应用,尊重生态的旅游行为广泛普及。形成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制度、标准与技术体系。形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经营管理队伍。形成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的产业链和企业群。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经营机构,具有国际示范性的生态旅游者。旅游业的生态附加值显著提高,生态教育功能显著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进入生态旅游先进国家行列。三、生态旅游的主要内容与要求(一)总论1、发展内容发展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建设生态友好的旅游业,实现对生态资源的可持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