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艺术学院张建新中国古典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概述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基础第三章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第四章园林的民族形式与地方风格第五章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蕴涵第六章典型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第四章园林艺术中的精神蕴涵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人士大夫参与造园,又把古典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赋予其鲜明的东方特色,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景由文盛、文由景显、文景齐名,这在古典园林艺术的营造和审美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文人园林在艰难时世中诞生最早有记载的中国文人私家园林的萌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周有个“漆园”,位于河南省归德县。我们没有关于此园的详细描述,只知道院中有一棵大槐树。庄周在树下做梦,梦见蝴蝶。从当时历史情况来看,这些文人缺少帝王那样的雄厚财力,因此无法营造大规模豪华的园林。但其园林设计主题思想与帝王园林完全不一样,园林景观是朴素自然的。在世界文明史上,真正具有自然山水审美的中国文人园林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也是从古代园林演变为古典园林的转折点。中国古典园林赏析魏晋南北朝是战争灾难频繁发生的时代,王朝不断更迭,政治斗争异常残酷。仕途的纷争严酷,使士大夫文人认识到自己根本无力对抗现实社会,多是走上追随漆园高风,在老庄道家中安身,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抚慰。高举慕远,去实现那种“与道冥一”的“天地境界”。保全生命,坚持节操,隐逸遁世,寄情于大自然的山水里。在个人住宅庭院内布置咫尺自然山水,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文人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赏析隐逸田园: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和文学家,身逢乱世。林泉之隐、山水田园之乐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和感情的寄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了我国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山水田园诗、自然山水画、自然山水园都在这一时期兴起,而陶渊明则以其生命实践构建了林泉之隐的典型形态。他在躬耕隐居生活中融自己的切身体会于诗内,平淡,自然,真诚,质朴,开创了中国田园诗的先河,其人格魅力为后人推崇。中国古典园林赏析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乐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心灵家园,从《桃花源记》中便可窥见他隐逸精神的端倪。其实,真正的山水隐居还是很困难的事,个体生命在风雪交加的自然环境中是很难维持的。所以要实现切实可行的“隐居”,还是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精神理想的“隐居”,个体生命依然在与群体社会交往的世界中。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借物抒情,成了文人园林审美的主导倾向随着文人士大夫对诗词、韵律、佛事、书画的偏爱,花木山石、古玩字画逐渐与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园林艺术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构建的园林多为文人写意园,这与中唐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林泉之隐的生活一脉相承,苏轼在《灵璧张氏园亭记》中说“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从而道出了白居易“中隐”思想的个中真谛。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明清以后,古典园林艺术进入了辉煌时期。文人、画家纷纷参与造园,很多甚至成了专业造园家。园林已成了文人士大夫心理上审美联想的结果,胸中有天地,“一室小景”却可营造出“有情有味”的氛围。诗、画、字、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的一种生命情怀。自然山水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和乐趣,它们在诗人笔下显得更富有蓬勃生机和活脱的意趣。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文人墨客长期过着隐居生活,同花草树木、日月天地同宿,标榜山水林泉之趣,成了其主要精神寄托。拳石、斗水、数竿青竹,早已物化为一种审美意趣,虚虚实实,有景有情,情意盎然,这是与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需要、心理结构的变化分不开的。园不在大,不在奢,只要主题意境高雅,陋中之景亦清静。物质的享受退而其次,清淡的园居生活促成了文人士大夫精神的升华。在此,他们完成了自由人格的定位,通过对自己既往生活的反思,获得心灵上的解脱。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第一节中国文士园意境意匠的商榷中国文士园(又称“写意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高峰。中西园林各成系统,尤其是文士园更别有意境。西式(主要指西洋古典规则式)园林的意境要求园林成为“户外的厅堂”;中式(尤其是文士园)园林的意境要求回归自然。因意境各异,由此要求要各自的意匠,再由各自的意匠促进各自意境的深化。这是中西两种文脉在园林中必然的结果。中国古典园林赏析一、论文士园的意境中国文士园的意境归纳为:师法自然,有若自然。“园林是人类在世上的天堂”而这个制造出来的天堂,不是中国达官、富绅的天堂,而是中国文士的天堂,也可以说是“儒”的天堂。这个天堂的制造者可前推至六朝的文人、隐士。因“儒教”是中国文脉的根本,所以不论帝皇、将相、达官贵人,也需遵循儒家之道。虽然中国园林历来有皇家园林、私家(文士)园林之分,但自汉唐之后,中国园林都在向文士园靠拢,直至中国园林以文士园的意境、意匠为生息。现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即是实例。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文士园的另一意境,是要有一个“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怡然自得的独乐园。这种“潜世”的心境,也是儒家“独善其身”的最后归宿之“梦境”。明清的文士园最典型的范例是苏州、扬州的宅园,苏扬一带的小庭园是主人颐养、独乐之处。偶尔亦是三俩文人雅集之所。此处最能表现出文士园的意境所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对比来论,西洋的古典园林是“征服自然的杰作”;是宴、乐之所。所以园林是“户外的厅堂”。引用陈志华在《外国的造园艺术》中论凡尔赛园林的一段活:“法国古典主义的造园艺术是理性的、入世的,在筑就的平平的台地上推敲着均衡、比例、节奏。它图解君权,而君主在这里仍然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人们在里面交谊、饮宴、歌舞、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甚至放烟火,热热闹闹。连造园要素也有热闹的:大量喷泉、水风琴和‘粲然廊’之类的机械玩意儿。许许多多的雕刻把古代神话带进了园林,题材不外乎感官的享乐。从来没有定园名、题联额这类风雅事儿。可见中西园林因要求不同,其意境必然不同,分道扬镳此所必然。因意境不同,产生的意匠也必然不同了。中国古典园林赏析二、论文士园的意匠经数百年文人、画家、工匠的创造才形成中国文士园如此精巧的构思和工艺。建筑和园林大师对文士园的意匠已有种种论述,今择其要,并参已意列举如下:中国古典园林赏析1.小中见大,小中见巧《园冶》中提出的”咫尺山林“之说,是文士园意匠的核心说,具体来说,是”小中见大,小中见巧“。文士园一般占地较小,小者不达一亩,大者也仅数十亩,又以院、墙、屋、林间隔其间,使各景点的面积更小。因此”小中见大“是文士园意匠之首,造园时运用各种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等手法,使园景能达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在有限空间内获得更丰富的景色。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小中见大”既非自然的山林,也非自然山林的微缩景观,而是人为的再创造。如缀“假山”以代真山;古拙的数株“名木”以替丛林;仅可容膝的小亭以示远山间的游憩处,种种意匠必需要求“小中见大”,才耐得起“静观”。所以童离说:“中国园林旨在‘迷人、喜人、乐人’,同时体现某种可称为蒙蔽术的东西”,“中国园林是一种精致艺术的产物”。此与西方园林中要求大气魄、大色块,是完全不同的意匠,故各有各的造园工艺。中国古典园林赏析2.建园和维护文士园的建园和维护,据文献所得,和现今园林、建筑的设汁、施工、养护、管理有所不同的是:文士园建造都是由文人、画家等主事,如计成、张南垣、戈裕良等叠石名家,更有倪云林、石涛等画家参与。故《园冶》开卷就说:“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文士园的建造常有主人与文人、画士共商其事,如苏州怡园是同治、光绪年间建造,由园主顾文彬之子顾承手经营,顾承手能画,当时画家如吴县王云(石芗)、范印泉、顾澐(若波),嘉定程庭鹭皆参与设计。建造时每堆一石、构一亭,必拟稿就商乃父,此往返书扎今尚存。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文士园和普通建筑的建造有所不同,如屋宇建筑只要按设计图施工即可,但如假山、树木不能简单的按图施工。据《张南垣传》所记假山的设计和施工是:“君(张南垣)为此技(造园)既久,土石草树,咸能识其性情。每创手之日,乱石林立,或卧或欹,君踌躇四顾,正势侧峰,横支竖理,皆默识在心,借成众手。常高坐一室,与客谈笑,呼役夫曰:‘某树下,某石置某处。’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鏊。甚至施竿结顶,悬而下缒,尺寸勿爽,观者以此服其能矣。”《雪岩外传》中,叠石除按图施工外,还需延聘胸有丘壑的“清客”监工。故陈从周的“叠石之诀”中有:“假山叠石,树得巧,看去险。叠时先于地上试之,然后再安位,树时须有伸缩性,俾可随宜安排,不致无周转余地。”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文士园中的植物构图,其主要是树木的栽植,也不是凭一张设计图即可施工。所植之树需观其形、姿、观赏位置,而定如何种植。尤其是假山上的树需矮、瘦、古、拙,才出画意。可见文士园中,除屋宇、围墙、道路等构筑物可按图施工外,其余都需要按意匠施工,才入“画境”。此是中外园林建园不同之处。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文士园的维护,需按原意匠进行。其中屋宇可按原式维修,假山可及时修补,但毁者,就无法复原,因石块堆叠,即筑成后也无法做成完整的图件,何况古园无详细记录。最难是园中树木,幼者会长,老者要死,故如何维持原意匠是大难题。当然可使老树延年,小树加重修剪等法,但维护者必须是真需知其意匠者。现在古园,不以文物待之,故树木维护大多仅视作“绿化工程”,这使很多小园已失旧观。此问题应引起园林、文物界的注意。中国古典园林赏析3.论楹联匾额文士园中的联额是园中“点睛之笔”,直如文人画中的题字;需词意好、书法好、位置得宜、大小合适。文士园中的匾额、楹联,都是文入画士精心之作。可吟风月、舒心胸、道意境。如苏州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表达了“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孤芳自赏的思想。济南大明湖中一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已成了形容济南的名句。名联、名匾不仅为景观添色,还可发人深思。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第二节传统园林艺术中文人园的隐逸精神中国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之一,又与西亚和欧洲的园林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中国园林根植于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从起源发展,到独成一门艺术形式,同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以数百年的华夏文明和华夏文化作为发展背景,从而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思想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赏析一、隐逸精神的发轫园林艺术是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信息载体,她是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君子比德”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张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系。老子在《老子·道篇》中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有序的统一体。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开启了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质朴之美,也对园林艺术的审美趣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类,诗意的栖居大地”,但这对于处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封建社会压迫下的“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劳动人民来说,显然不现实的,温饱尚且解决不了,又何谈诗意的栖居呢?对于古代文人士大夫来说就不同了,他们一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最有学识、修养和感情最为丰富的雅士,诗意的栖居成了他们归隐生活的唯一追求,当然他们对于栖居之地的营造也是颇费心机,狠下功夫的。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李渔《闲情偶寄》中说:“主人雅而取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雅成了文人士大夫生活审美情趣的核心,成了他们经营庭院的标准之一。同时他们又深受“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双重人格的困扰,出、入、隐、士是他们内心深处一直面临的深层冲突,而协调这种冲突的正是田园之隐、山林之隐。于是,园林成为他们失意后的精神寄托,成了他们出仕与退隐的调节场所。中国古典园林赏析二、隐逸精神的形成玄学的兴盛,文士对清淡生活的追求,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起了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