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同海岸类型的沿海防护林构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得分:_______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二○一〇年八月课程号:12020课程名称:林业生态工程学论文题目:浅析不同海岸类型的沿海防护林构造学科专业:环境科学学号:3090183姓名:李超任课教师:胡海波浅析不同海岸类型的沿海防护林构造摘要: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构成,林种、树种的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讲求实效。海岸主要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海岸三大类,不同海岸类型的沿海防护林构造、建设重点、征地规格、工程措施不同。建造沿海防护林,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于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沿海防护林;海岸类型;防护林构造沿海防护林建设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土整治中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是一项能提供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系统工程。在万里海岸线上大力植树造林,建设绿色屏障,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于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防护目的与造林形式分类,典型的沿海防护林体系由具有以下空间结构所组成。①前缘促淤造陆消浪林。在潮上带和潮间带上营造耐盐、耐湿、耐瘠薄的先锋植物,目的是为了消浪、促淤、造陆、保堤。②海堤基干林。海堤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其目的是固土护堤、防潮抗灾,同时兼有防风、防飞盐、防雾、护鱼、避灾功能。③片林。海堤向内陆部分垦区,营造速生丰产林、果园、银杏园等商品林,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区域性的防风、防飞盐、防雾、保健等功能。④农田林网。农田林网也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体,目的是为了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作物丰产稳收。农田林网利用沟、渠、路造林,网格大小4~15hm2,主林带间距10~30倍树高,林带宽度3~20m。最佳的经营模式是大苗小网窄林带。⑤围村林。在居民点的房前屋后植树造林形成围村林,具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安定的功能。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构成,林种、树种的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讲求实效。由于地跨几个气候带,地貌类型和海岸类型都比较复杂,要搞好体系的规划设计,必须先对沿海地区进行类型区划。海岸主要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海岸三大类。此外,还有珊瑚礁海岸及人工海岸,但在大陆海岸线中所占比例很小。实际上,3种海岸类型常是交互错综分布的。淤泥海岸中有时出现沙质海岸,基岩海岸中的海湾处往往有小段淤泥海岸和沙质海岸,泥、沙海岸中也有时出现小段的沿岸。1基岩海岸1.1概念基岩海岸又称基岩港湾海岸,主要有比较坚硬的基岩构成,并同陆地上的山脉、丘陵毗连。主要特点是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水深湾大,岬湾相间,多天然良港。基岩海岸由于岩性和海岸潮浪动力条件的不同,有侵蚀性基岩海岸和堆积性沙砾质海岸两种。1.2建设重点基岩海岸重点建设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加森林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提高综合防护功能。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范围主要是潮上线到分水岭,常称“临海一面坡”。自分水岭向内陆地区扩展,其自然条件和防护林建设与一般的山区绿化相近。针对岩质海岸的海风、海雾、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较多、土壤较干旱瘠薄、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特点,岩质海岸应建成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并与风景林、经济林、国防林及村镇绿化等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1.3整地规格通过长期试验研究,基岩海岸可引种适宜各类困难立地造林绿化的国内外优良树种160余种。采用鱼鳞坑或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60cm×60cm×60cm或80cm×80cm×80cm为宜。为了满足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需要,通过高效生态树种,高效经济树种和生态、经济、景观效益兼优树种的选择和合理配置,基岩海岸可构建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以及生态、经济、景观效益兼备的综合高效型等多功能高效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浙江省基岩海岸选择木麻黄、巨桉、柳桉、邓恩桉、赤桉、野桉等树形美观的优良速生高大常绿乔木树种为营造海岸基干防护林带的主要树种,并合理搭配红叶石楠、夹竹桃、龙柏等多叶、多花、树形优美的景观树种,建设生态景观型防护林。选择玉环柚、杨梅、柑橘、枇杷等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高效经济树种营造水土保持林,创造了每公顷林地年收益达到10万元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选择板栗、柿、银杏等果材两用树种和油桐、乌桕等油料树种为低丘坡地和农村“四旁”绿化树种,使绿化美化,改善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多方面效益有机结合。以上各种多功能高效益沿海防护林发展模式,有利于带动沿海地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发展,值得在我国沿海地区大力推广。2沙质海岸2.1概念沙质海岸,又称沙砾质海岸,其特点是沙砾质物质构成的海滩和流动沙地,有的在风力的作用下发育为流动沙丘,流动沙地的宽度多为0.5~5km。其海岸线一般比较平直。2.2建设重点沙质海岸重点建设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根据沙质海岸的地貌和土壤特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主要是以潮上线到分水岭之间的区域,按照地形变化和立地条件,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由沙滩的灌草植物带、基干林带、农田林网、纵深防护林(平原的防风固沙林,山丘地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及村镇绿化构成。较宽阔的潮间带可配置消浪林带和灌草植物带。基干林带内侧的小片用材林、经济林,也纳入沿海防护林体系。沙质海岸土壤为风沙土,沙粒较粗,无毛细管结构,保肥保水性能差,再加上大风日多,日照强,蒸发量大,土壤导热性能差,地表层干旱成为必然,干旱造成地表植物稀少,同时沙粒流动,土壤结构性差,肥力差,也限制了一些树种的生长。基干林带内侧土壤主要为红泥性风积沙土和泥炭性风积沙土,除风口风积粗沙土和铁锈性积水沙土外,大部分土壤适宜木麻黄生长。自20世纪50年代末,木麻黄(Casuarinasp.)在滨海沙地上引种成功后,成为营建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在滨海防护林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用木麻黄营建的防护林存在着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景观格局单调,系统的稳定性差,对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低等缺陷。沙质海岸紧邻大海。由于海陆交汇,风暴潮和海雾内侵是常有的。沙岸地势起伏大,海拔较低,海潮内侵造成海水浸渍,有很多树种会因此而死亡。海雾春秋季都比较严重,雾滴中由于含有一定盐分,会影响一些树种的发展。由于沙质海岸地形复杂,岸段条件各异,形成了许多有典型特色的生态环境,这就对造林树种的选择和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照搬硬套,要认真科学地分析区域生态特点和主要障碍因子,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树种。树种选择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针阔混交,乔灌草相结合原则,坚持引进与选择本地乡土树种相结合,坚持速生与持久兼顾的原则,坚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原则,重视灌木树种。2.3整地规格单区组设计,区组内各小区随机排列。造林前采用块状整地,株行距为2m×2m,穴的规格为40cm×40cm×60cm。选择雨天造林或雨后造林,造林后如遇无雨天气,则采用人工浇水2~3次,保证苗木栽后成活。2.4风口困难立地上树种适生性风口是指风沙地形中最为严重的风蚀地形,是造林最为困难的地段。在海岸带风口沙地,由于风大、流沙和严重干旱,造林成活率低,导致基干林带长期不能闭合,断带现象和风口长期存在,降低了基干林带的防护效能。因此,在滨海风口沙地上进行多树种试验,选择出抗性强且适宜在风口沙地上栽植的优良树种,是滨海防护林建设的重要内容。3淤泥海岸3.1概念淤泥海岸,又称泥质海岸,是沿海平原海岸的主要类型,主要由江河输送泥沙中的粉沙和土粒淤积而成。按其形成过程、组成物质和地形等的差异,又可分为河口三角洲海岸、平原淤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海湾中淤泥海岸等。3.2建设重点淤泥海岸重点建设以治理盐碱、抗旱防涝、防护农田、保护湿地为主要功能的林农、林牧、林渔等复合防护林体系。泥质海岸地势平坦,滩涂广阔,一般以县域作为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建设范围。由海边向内陆,应根据地下水位、土壤盐分含量等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和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合理布局。在临海一侧,可建立前沿消浪林带和灌草植物带,向内建立基干林带,再向内为农田林网(农林间作)、村镇绿化及小片用材林、经济林等。在潮间带和潮上带要大搞封滩育林,大力封护培育南方的红树林、北方的柽柳林以及其他耐盐碱的灌丛和草甸植被。在海岸较宽的岸段,应紧密结合防潮坝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及主要道路,建设多条沿海基干林带及农田林网的骨干林带。泥质海岸雨量少,蒸发量大,春旱时间长,重盐度潜水位高,海水易倒灌,土壤盐渍化严重,土壤黏重,养分缺乏,是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对淤泥质海岸防护林体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由于泥质海岸土壤盐渍化程度高,质地粘重,养分贫瘠,选择耐盐碱、耐水湿的树种是建设泥质海岸防护林的关键。早期北方泥质沿海防护林建设主要以杨、柳、榆、槐等乡土树种为主,后选育的新耐盐碱树种有绒毛白蜡、柽柳、沙枣、柳树新品种等。现阶段南方泥质沿海防护林建设主要选择木麻黄、落羽杉、池衫、新银合欢、苦楝、窿缘桉、大叶相思、台湾相思等。3.3泥质海岸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相关技术参数树种择优。立足于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功能的群体效应,根据不同防护目标、建设方向、立地条件和期望经济效益,对柽柳、绒毛白蜡、臭椿、刺槐、杨树、柳树、侧柏、苦楝、柿树、梨树等树种进行择优造林或更新。基干林带防风效应的断面形状。基干林带防风效应与林带结构、造林树种、土壤状况等因素有关,改变林带断面形状是提高基干林带防风效应的有效途径。根据“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考虑到风向和风力等因素,防风林特别是海堤基干林带宜营造单株树受风压最小的林带(如屋脊形);在强风发生较少地区,宜多营造通风而低短的梯形断面林带。3.4泥质海岸防护林体系的工程规划①泥质海岸防护林体系规划的原则:治理措施不能超过当地经济实力的承担限度;综合防治规划和实施应作远期展望。②泥质海岸防护林体系的结构。将滨海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沿海区域造林绿化统筹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来,形成以基干林带为主体,滨海湿地、城乡绿化、农田林网、荒山造林等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结构的防护林体系。③泥质海岸盐碱地治理应避免发生次生盐碱化现象。生产实践证明,采取任何单方面的措施来防治土壤盐渍化效果都不理想,且易发生反复,鉴于此,应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防治原则,采用水利措施和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治理过程中要考虑地下水位,采取生物化学措施,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盐渍化。3.5工程措施①土壤改良。重盐土盐碱地(0.6%~1.0%)采用大穴整地,栽植中国柽柳。成林后土壤盐分(1~100cm)降低50%,养分有机质增加一倍,由粉沙粘土变为粉沙壤土。滨海苏打盐渍土的最佳措施是在台田上压稻乱和覆山皮土。6年后土壤盐分下降50%,pH值降低,养分有机质约增加0.56%,从重粘土变成壤土。滨海苏打盐碱最好的造林综合配套技术是筑台田、压稻乱、栽植沙枣。中盐碱地土壤以压绿肥最好,可使土壤含盐量下降0.2%,田间持水量提高。此外,施磷酸二铵也有较好的效果。②台田、条田整地。一般在地下水位1m左右的低洼地修建台田,以抬高地面,相对降低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位和台面的距离大于1.5m,抑制返盐。在常年地下水位深1.5m的地区可修建条田。台、条田的宽度,依土壤含盐量及土质而定。滨海土壤多数含盐量较高,且土质粘重,一般以台田面宽5~10m,条田面宽20~50m为宜。排水沟深度不应小于1.5m,便于排盐排涝。台、条田面要平整深翻,然后筑埂作畦,埂高、宽各40cm,以便蓄存雨水,淋洗盐分。整地应在春季雨季前完成,以便充分利用雨水淋盐洗碱。③大坑整地。在地势较高又不便开沟排水的地段(村旁、路旁、宅旁),采用大坑整地,雨水淋洗和人工清洗。坑的规格视土壤含盐量而定,一般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