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成本变动文献综述(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产品成本变动文献综述作者:阮荣平,蓝海涛作者单位:阮荣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蓝海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北京,100038)刊名:江淮论坛英文刊名:JIANGHUAITRIBUNE年,卷(期):2009,(6)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42条)1.封超年,王少锋,郭文善,彭永欣.江苏省小麦生产的成本差异与结构调整[J].农业技术经济,2003,(3):50-55.2.杨金深.无公害蔬菜生产投入的成本结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1):16-21.3.叶乐安,吴永兴,茅国芳.粮食直补后水稻生产经济效益评价--来自上海市郊1887个水稻监测点的动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7):38-45.4.刘志刚,吕杰.辽宁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6,(3):116-120.5.李春海.从农产品成本看农民增收的途径[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4):35-36.6.孙侠,张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基于大连蔬菜流通的案例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2):39-48.7.卢向虎,吕新业,李先德,秦富.小麦生产成本收益分析--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农业展望,2008,(6):8-11.8.于格,刘爱民.中国小麦成本收益及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3):59-62.9.黄玖辉.四川省稻谷成本收益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J].粮食问题研究,2008,(4):21-25.10.王明利.我国粳稻生产成本收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2):36-42.11.王济民,周礼,梁书民,范存会.我国生猪生产成本构成研究--四川农户养猪成本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9,(4):24-37.12.汤石雨,郭庆海,张充.吉林省玉米流通成本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1):114-118.13.王学真,刘中会,周涛.蔬菜从山东寿光生产者到北京最终消费者流通费用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5,(4):66-72.14.段治平.山西省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比较分析[J].山西统计,2003,(5):9-10.15.蒋远胜,丁明忠,林方龙,肖红林.四川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3).16.琳仁惠,中国小麦生产的成本效益分析[J].世界农业,2000,(8):357-363.17.于保平,中国粮食生产成本20年[N/OL].锐思管理网(2005-4-22)[2009-09-23].耿红莉,王秀清.北京市主要畜产品生产成本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5):32-36.19.姜法竹.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研究[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31-57.20.孙林,孟令杰.中国棉花生产效率变动:1990~2001--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23-27.21.徐家鹏,郑鹏.中国南北麦区小麦成本效益的比较研究[J].市场论坛,2007,(6).22.杨锦莲,余红,叶香美,李崇光.中国油菜生产微观经济效益的地区差异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4):29-33.23.闫丽珍,成升魁,刘爱民,范存会.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的区域分布规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3,(6):27-34.24.于潇萌,刘爱民.生猪主产省区散养生猪成本收益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5):4-6.25.林仁惠.中国小麦生产的成本效益分析[J].世界农业,2000,(8):11-12.26.潘伟光.中韩粳稻生产成本及其结构的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5,(3):44-49.27.闫丽珍,成升魁,刘爱民,范存会.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的区域分布规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3,(6):27-34.28.林祥金.面对加入WTO:对我国畜牧业比较优势的分析[J].当代畜牧,2001,(4)1-3:29.黄季煜,马恒运.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与主要国际竞争者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0,(5):7-11.30.李建平,张存根.加入WTO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0,(4):13-16.31.王秀清,李德发.生猪生产的国际环境与竞争力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8,(8):49-57.32.顾国达.我国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7):31-3733.李先德.中国和意大利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J].农业技术经济,2004,(2):47-53.34.刘爱民,徐丽明.中美丰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及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5-3035.杨建华.重庆市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8-29.36.李桦.生猪饲养规模及其成本效益分析[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13-25.37.伍德里奇J.M.,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27.38.曾玉荣,周江梅,杨朝英,孙青松.海峡两岸农产品成本比较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2,(6):33-38.39.朱致伟.于振文.我国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7,(4):61-64.40.张冬平,冯继红.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DEA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3):48-54.41.孙林,孟令杰.中国棉花生产效率变动:1990~2001--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23-27.42.周宏.基于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的种植业效率变动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6):19-12.相似文献(1条)1.学位论文李谷成基于转型视角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2008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整个转型期,在农业资源禀赋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难题。而且,转型期中国农业在实现自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同时,还不断适应着中国已经发生并仍然正在发生的大规模经济与制度转型过程。如何正确总结中国农业在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又还存在哪些不足,不仅对于未来中国至关重要,而且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坚持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未来农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农业面临着外部条件剧烈变化的必然选择。作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的集中体现,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投入产出过程中生产单位将投入转变为产出的转化效率,诸如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制度变迁和人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投入之外的因素对于产出增长的贡献和作用,最终都会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之上。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因为其宽阔的视野和巨大的兼容性成为一个相当理想的分析框架。整个论文基于转型的视角,以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为理论框架,以生产前沿面方法为实证框架,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和可行能力方法等原理,在基本面上对中国农业的供给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中的要素利用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省区变化模式(时间和空间),行业基础,增长因素分析(微观和宏观)和人力资本投资价值等。论文主要从微观家庭禀赋、宏观制度变迁、人力资本和可行能力方法的角度深入探讨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增加农民福祉的具体政策实现路径,为深入理解转型期中国是如何改造传统农业的提供政策依据。论文属于事后研究的范畴,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作7章。第1章,论文导论部分。作为全文的一个鸟瞰,本章首先对论文的选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做出说明。其次,详细阐述了论文的工作目标和研究内容,及其在论文中是如何组织布局的。第三,详细交代了论文的研究视角,包括基本假定、研究方法和详细的数据来源。最后,是文献综述部分,除了对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以外,重点是对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述评。第2章,提供一个关于农业生产率方面的总体中国印象,即对转型期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历史变迁和基本事实进行讨论。这主要包括单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其所反映技术进步特征的实证,然后借助于生产前沿面方法的非参数分解框架,对总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度量和分解。本章的重点是对转型期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源泉的时空演变(时间演变、空间分布和空间演变)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并立足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对其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性等进行实证检验。第3章,寻找转型期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变迁的行业基础。立足于宏观和总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析基础,本章借助于生产前沿面方法参数分解框架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微观行业数据,对转型期农业内部21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度量和分解,以此寻找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源泉的行业基础,夯实整个论文的实证根基,得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使之不会因为行业差异所导致的偏差而产生政策上的误导。第4章,寻找转型期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微观决定性因素与源泉。本章以湖北省农户微观数据为例,从农户家庭禀赋的微观视角来寻找农业生产率的微观决定因素与增长源泉,为整个论文研究工作和政策建议提供微观基础。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业效率与农户规模之间存在着负向关系命题的讨论,本章在一个更为宽阔的视野内详细讨论了“小农户更加有效率吗”这一命题,这一视野包括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成本利润率、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等,从而弥补了传统研究往往只从土地生产率角度进行分析的局限性。第5章,寻找转型期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宏观决定性因素与源泉。本章首先在对转型期中国农村主要经济制度变迁进行历史回顾和性质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在省际层面上进行有效数量化,然后通过建立省际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从制度变迁的宏观视角,实证分析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构成的宏观决定因素和机制,深入探讨宏观经济制度变迁对于整个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作用。整个工作在前文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论文研究对象的宏观表现。第6章,探讨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对人力资本投资所具有的更为根本性的构建性价值予以高度强调。本章首先在对各省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进行定量估计的基础上,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作用于农业增长的直接要素效应和间接效率效应进行有效区分与实证估计,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工具性作用。然后,基于人类发展的发展观和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方法,本章从农民应当充当中国农业转型过程的主体性角色出发,全面论证了对农民进行投资和“能力建设”对于提升农民参与整个农业发展和中国发展过程的可行能力所具备的构建性价值。第7章,论文基本结论和研究展望。包括论文整个研究所获得的基本结论和所蕴含的政策含义,属于总结性述评。除了论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可能取得的创新以外,还包括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针对这些不足,论文需要在哪些方面做进~步的研究,是为研究展望。论文基本结论认为,坚持向以扩大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为目标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是过去中国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即使考虑作为一种集约型增长方式,从其具体实现路径来看,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增进并存的“双驱动”型生产率增长才是未来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总的来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前沿技术进步贡献,效率改善的作用有限;其对整个农业增长的贡献基本上是顺周期的,与各省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除了存在条件收敛性以外,其并不存在其他收敛性情况。从农业内部的各行业估计来看,不同行业之间的生产率增长模式存在显著差异,需要采取差异性政策措施,其中普遍的技术进步特征与效率恶化现象主要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生产率的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