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观看《我是演说家》探索原生家庭的意义原生家庭的三个影响因素觉察你的内在的三角关系自性化:成为你自己目录人一生一般有两个家庭:原生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也就是原生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再生”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庭,也就是自己“当家”的家。一、探索原生家庭的意义不记得的事情对你影响更大记得的事情和当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时一些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呢?一、探讨原生家庭的意义一、探讨原生家庭的意义•1.个人成长的意义•成为生活的导演•而非命运的演员和观众2.关系的意义•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则。练习1.写下最欣赏你父亲、母亲的三个优点:父亲的优点:母亲的优点:2.写下你最不喜欢父亲和母亲的某个方面:最不欣赏父亲的:最不欣赏母亲的:练习写下你自己的优缺点:优点:缺点:二、原生家庭的三个影响因素1、家中排行2、成长背景3、内在誓言1.家中排行著名的心理学家A·阿德(AlfredAdler)提出了出生排序理论。他认为人与人之所以各有不同,并不仅仅是遗传的原因,也与我们的出生排序密切相关。即使父母合作良好,尽心尽力教养孩子,因为每个孩子出生顺序的不同,仍会使孩子的性格有极大的差异。长子•长子(长女)最初享受了独生子女的待遇,得到过所有的宠爱和关注,而等到第二个孩子出生,才突然觉得自己从“小皇帝”(“小公主”)的位置上被赶了下来,被迫要学习与其他孩子的合作。•在濒临失宠的边缘,有的长子(长女)改用淘气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有的则通过照看弟弟妹妹来获得父母的赏识。所以长子(长女)的性格,或者脾气乖张、保守退缩、不会与人合作,或者有责任感、有组织才能,愿意与人合作。次子•次子(次女)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地位,从出生那天起就需要和另一个孩子分享父母的关怀,在他们面前,始终有一个竞争者存在。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才能迎头赶上。•典型次子(次女)的性格特征是有非常强的竞争意识,即使离开家庭,也愿意寻找一个较优越的竞争对手,想尽办法来超越他。所以次子(次女)通常比较有才能也比较成功。阿德勒本人就是一个次子的典范,小时候他觉得事事都比不上哥哥,所以他一直努力去追求成功,他提出出生排序的理论也与自己的经历不无关系。最小的孩子•最小的孩子优越感可能会很强,从小有父母和哥哥姐姐悉心呵护,后面又没有人攻击他或分散他的注意力。由于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情境中,所以他总是野心勃勃的,希望在每一方面都超越别人,不受拘束、惟我独尊,往往会有不同寻常的成就,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但最小的孩子也容易被宠坏,而且不愿自立,因为他丧失了凭自己的力量获取成功的勇气。为什么排序会对我们有影响?2.成长背景•心理按钮:每个人在成长中多少都会留下某些印记,就是所谓的“心理按钮”。每个人的心理按钮各不相同,有人怕“不公平”,有人则怕“被冤枉”。生活中有很多情况是因为我们把过去和现在混淆,以为过去的事情又再度发生了,其实,在你身边的人只是碰巧触发了你的心理按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使一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是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案例文文的哥哥、弟弟都很外向,很会讲话,他则较安静善于思考。文文不吵不闹、常被忽略、不被注意,所以从小受到的伤害就是“不公平”,他最害怕的也是“不公平”,这是他的“心理按钮”。当别人对他不公平时,就会使他的情绪爆发出来。小高的妻子是家中的长女,和母亲感情非常好,她对有外遇的父亲心怀恨意,父女之间有很多冲突,父亲自然把许多的爱给了第二个女儿;可想而知,她的“心理按钮”便是希望得到更多男性的爱,希望被珍惜、被疼爱。这个妻子的“按钮”是要“成为特别的”,在丈夫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有时她撒娇、耍赖,想得到丈夫的“包容”,也医治过去的伤痛,但小高就受不了,因为这样“不公平”,他认为凡事都要“讲理”,当他越要讲理,妻子越觉得不被“宠爱”,两人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僵持不下。小高妻子生气的对象其实是自己的父亲,每当丈夫强调“公平”的刹那,她好像又看到从前父亲用严苛的标准在要求她;当父亲再度出现时,她的愤怒便有了发泄对象。经过一些心理辅导,认识了“原生家庭”的观念,她学习饶恕父亲,并把过去的需要讲出来,改善了父女的关系;小高看到妻子和岳父之间有这么大的冲突及痛苦,便特别疼爱妻子,妻子心存感激而对丈夫更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两种家庭容易伤害孩子•过度入侵•过度疏离你的心理按纽在哪里?3.内在剧本•阴影理论•代际传承例子•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阴影理论•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代际传承过度补偿=PS•婚姻中的许多问题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来的。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比如小时候曾被父亲虐待,对下一代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倾向:认同:一种是重复模式,不自觉地成为打孩子的人;反认同:另一种则可能是过度溺爱、完全不管教孩子。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们应警惕自己,莫让过去的创伤延续到现在,勿用愤怒向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讨债”,而要以理性、爱心慢慢解决问题。认同vs反认同强迫性重复•家庭暴力的“遗传”:强迫性重复•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在人生最初阶段经历了什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就会刻意地去寻找相同的情绪。比如,他经历了快乐的事情,就会在以后去寻找快乐的情绪;而经历了痛苦,就会去寻找痛苦的情绪。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强迫性重复。•在重复中去治愈,希望得到一个不一样的结果•伤害下一代,造成心理创伤,影响成长后的生活练习•值得思考的问题•1.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2.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3.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你的“内在誓言”,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三、觉察你的内在的三角关系核心家庭成员•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式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最主要的元素:父、母、我•小练习:用三个圈各代表父、母与我,距离表示关系的亲疏。画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图三角关系图解一、最佳的家庭关系------“等边三角形”这种家庭关系中,父母之间有很好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有很好的关系。如果说孩子中高考是目前这个家庭的主要奋斗目标的话,这个“等边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只要父母给孩子的力量是同方向的,大小相等,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勇往直前,最终实现欲达到的目标。三角关系图解二、较为容易实现的家庭关系-------“等腰三角形”三个人的关系要做到是“等边”的有很大难度的。但是,只要父母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就能够给孩子很大的支持力。这种状态就是“等腰三角形”的状态。三角关系图解三、容易给孩子造成困扰的家庭关系-------“任意三角形”恋母情结•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三角关系图解三、容易给孩子造成困扰的家庭关系-------“任意三角形”1、母子关系过近(父亲功能性缺位、缺位、虚位)。导致孩子在家庭中出不来,与母亲同一战线,保护母亲相依为命,在感情中容易出现问题。女性往往独立能干一心为母亲着想,练成女汉子,内心自尊低。儿子易出现成性别认同困扰,要不成为懦弱的妈宝男,要不成为早熟的小男人。(补位)三角关系图解三、容易给孩子造成困扰的家庭关系-------“任意三角形”2、父女关系过近。女儿性格孤僻,骄纵、依赖。与女性相处容易出现问题。对恋爱对象要求高,恋父情结。三角关系图解三、容易给孩子造成困扰的家庭关系-------“任意三角形”3、父母之间的距离很大•当父母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开的时候,孩子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焦点,这时候家庭的三角形就成为了两条平行的直线,父母给孩子的任何力量,都不可能让孩子前进,只能使孩子原地不动。•这种情况出现在父母即将离婚,或者是已经离婚,或者是父母关系极为紧张。这个时候,年龄较小的孩子,常常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了父母之间的问题。这让孩子很痛苦,他常常会采用一些极端的方法,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使得父母能够呆在一起。对我们的启示•原生家庭是我们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是绝对的•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尽可能地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对家庭的提示•夫妻关系大于任何关系(男得能力,女得爱)四、成为你自己策略:•一、觉察。•二、改变。•三、当对方有所改进时,要记得给予表扬和强化。•四、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启示:•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遗传基因,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原生家庭。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教给孩子的都是他们认为正确的。他们用爱教给了自己的孩子,也给孩子带来了所谓的痛苦。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的过去,责备抱怨也无济于事,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成长变得快乐。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用成人的眼光给童年记忆一个新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