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中职化学(通用类)全册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教学重点〗1.质量数(A)和XAZ的含义,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难点〗1.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课时安排〗:4课时〖教法建议〗借助课件,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原子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教学内容〗引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初步认识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与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有关。例如,用来刻画玻璃的金刚石和用作铅笔芯的石墨,它们都是由碳组成的,但前者碳原子呈立方体结构,后者碳原子呈鳞片形层状结构;还有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盐——氯化钠晶体,呈立方体结构等。本章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物质所发生的变化。新授: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的组成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绕核运动。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2质子Z个中子(A-Z)个Z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例如,知道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质量数为35,则中子数=35-17=18。归纳起来,如以XAZ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原子组成可表示为:原子(XAZ)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这些不同的“区域”称之为电子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能量最低的第1电子层)排起,当第1层排满后再排第2层,即按由内到外顺序依次排列。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如n=1,即K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12=2个)。(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3)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的元素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这些众多的元素中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或是某种规律呢?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该规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2.元素周期表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列,这样就得到一个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1)周期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即:周期序数=电子层数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第二、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这三个周期所含元素较少,称为短周期;第四、五、六周期所含元素较多,分别为18、18、32种,称为长周期;第七周期还未填满,称为不完全周期。(2)族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列,除第8、9、10三个纵列为一族外,其余每个纵列称为一族,共有16个族,即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和1个第Ⅷ族。其中,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主族,分别用ⅠA、ⅡA……原子核核外电子3ⅦA表示。周期表中,主族的序数就是该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即: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完全是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副族,分别用ⅠB、ⅡB……ⅦB表示。由稀有气体元素构成的族叫零族,用“0”表示。由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构成的族叫第Ⅷ族,用“Ⅷ”表示。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金属性通常用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通常用单质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或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如NaOHMg(OH)2Al(OH)3;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如H3PO4H2SO4HClO4(高氯酸)。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逐渐增多,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如LiOHNaOHKOH;第ⅤA族元素,非金属性NP,因此,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NO3H3PO4。总结归纳:课后作业:1.在原子的组成中,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有什么关系?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哪些规律?3.何谓元素周期律?简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4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结构(三)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1.了解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基础知识。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学重点〗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学难点〗1.离子键、共价键。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课时安排〗2课时〖教法建议〗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有关物质的形成,导入化学键的教学;在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教学内容〗引言:通过前面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有关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然而,由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这100多种元素的原子是通过什么作用相互结合构成物质的呢?新授:三、化学键原子和原子能够相互结合,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相互作用。我们将分子中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化学键的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等。1.离子键根据表1-4中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Na+,从而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获得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Cl-,也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1个电子转移到了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这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性质与单质钠和氯完全不同的物质——氯化钠。像氯化钠那样,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由离子键结合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通常,活泼的金属(如钾、钠、钙等)与活泼的非金属(如氯、溴、氧等)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绝大多数盐类、强碱类和活泼金属氧化物都是离子化合5物,如KCl、ZnSO4、NaOH、CaO等。2.共价键以氢分子形成为例。当两个氢原子相互作用时,由于它们得失电子的能力相同,都不能失去或得到电子,只有各提供1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H:H),使2个氢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对称为共用电子对。像氢分子那样,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分子中只有共价键的化合物称为共价化合物。例如,HCl、H2O、NH3等都是共价化合物。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见下表。键型项目离子键共价键概念成键粒子形成条件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CuO+H2====Cu+H2O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成了单质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氢气得到了氧化铜中的氧变成了水,发生了氧化反应。这两个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像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就称之为氧化还原反应。那么,是不是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呢?下面我们从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上述反应,反应中,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又如:2Na+Cl2====2NaCl反应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虽然没有得氧和失氧的过程,但本质上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是相同的,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共同特征是参加反应的物质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改变了。结合前面所学氯化钠的形成,不难看出,钠原子失去电子,钠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发生了氧化反应,被氧化;氯原子得到电子,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发生了还原反应,被还原。再如,氢气与氯气的反应:△点燃点燃6点燃H2+Cl2====2HCl反应中,氢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由于它们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大,所以都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只能各提供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一个共用电子对,使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由于氯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比氢原子要强一些,所以在氯化氢分子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而偏离氢原子。因此,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发生了氧化反应;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发生了还原反应。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表现为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表现为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因此,我们把有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判断下列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1)H3PO4+2NaOH====Na2HPO4+2H2O(2)Cu+HgCl2====CuCl2+Hg二、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凡是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凡是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叫做氧化剂。例如:Cu+4HNO3(浓)====Cu(NO3)2+2NO2↑+2H2OH2+Cl2====2HCl在上述两反应中,Cu和H2都是还原剂,浓HNO3和Cl2都是氧化剂。氧化还原反应中,常见的氧化剂有O2及H2O2、KClO3、KMnO4、K2Cr2O7、浓H2SO4、HNO3等;常见的还原剂有活泼的金属Na、Mg、Al及C、H2、CO等;具有中间价态的一些化合物如FeSO4等,既可作氧化剂,也可作还原剂。在有些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同一种物质。总结归纳:课后作业:1.什么是化学键?什么是离子键、共价键?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辨别氧化还原反应?〖板书设计〗(略)7第二章第一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质量浓度的表示方法。2.了解微观粒子的数目和宏观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3.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的概念及有关计算。4.理解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并运用这种关系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重点〗1.质量浓度的表示及简单计算。2.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与物质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3.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教学难点〗1.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2.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与物质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3.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教法建议〗借助课件,组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