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一、教学目标设计:认知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史实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内容:本课介绍明朝的对外关系。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对外交往活动频繁。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明朝时期,我国边疆遭到日本的侵略,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了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辱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确定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难点:本课设计的空间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结合课件理解郑和的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结合梯度练习题,了解戚继光抗倭情况,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的特点好奇心强,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活跃课堂气氛,以及化整为零的一系列探究问题的呈现,给学生以自我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一个空间,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养成,使历史课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体现,师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了解学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学生的内在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源动力,是一个人主动发展的前提。为此,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建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探究性学习,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策略和方法,利用投影、课件等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五、教学媒体设计:2历史学科的特点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为此我运用动态的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使学生形象地再现了郑和出航、下西洋的过程及最终到达的地点等壮观景象,还展示了郑和的纪念邮票及他所到亚非一些国家的纪念遗迹;戚继光抗倭情况出示一些梯度题化整为零;播放《七子之歌》和澳门回归录像,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郑和下西洋》的一段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走进教材1、践行历史探寻郑和下西洋的足迹指导学生看书,找出这节课学习的三个内容,并从特征上加以说明是属于交往还是冲突事件。教师板书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看书93—94页,前后桌的同学可以交流。问题:①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郑和吗?西洋指的是哪里?②你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吗?他航行的目的是什么?下面是关于郑和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的几种说法,你同意其中的哪种说法?能说明你的理由吗?甲说: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乙说:郑和从小能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丙说: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丁说:与其他船员无关。明确了下西洋的目的,又具备了下西洋的条件,接下来该出发了。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动态示意图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教师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形象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做好铺垫。屏幕显示有梯度的问题,学生结合问题看书,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目的。屏幕显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教师演示课件,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再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观察、识图能力,突破难点:古今3学生得出:郑和出发地点、最远到达哪里、规模及其影响。这时教师再出示一组表格,让学生结合95页教材内容加以完成。郑和下西洋的盛况简表时间次数规模人数到达范围教师再出示一组2005年发行的郑和下西洋的纪念邮票,引领学生计算出这是纪念郑和下西洋多少周年而发行的?(600年)增进学生的时间概念,引领学生欣赏邮票的同时,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区域,增进学生的空间概念。并由此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不畏艰难险阻,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航海事业,他的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史书上对他的家世生平并没有多少记载,但他的名字却在他留下的足迹上生根发芽。今天在郑和曾到过的亚非一些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教师出示图片),说明当地人们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中国各代的和平友好使者,这也是郑和当年的远航促进中国与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有力证据。地名不同的差异。通过填表,学生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盛况。通过图片展示,再现了郑和当年下西洋的情景,以及与各国友好交往的史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展示亚非地区纪念郑和遗迹的图片,加深直观印象,拓展知识面。4人物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达美洲达·加玛到达印度比较结果时间次数1404-14337次1492-15044次1497-14981次人数278001500160船数200艘17艘4艘船只大小长151米宽61.8米长24.5米宽6米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洲印度归纳: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的航海目的有本质的不同。欧洲航海家探寻新航路之后,便开始了对亚、非、拉美各国的殖民掠夺,这才有了后来的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郑和航海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当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抗倭,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戚继光,看一看他是怎样抗击倭寇的。2、体验历史走近戚继光①倭寇是指哪些人?②明朝中期为什么会出现倭患?③倭患给沿海人民带来哪些危害?屏幕展示郑和与欧洲航海家的对比表,从中得出结论,正确评价郑和。教师总结设计意图:结合课件,师生合作探究,了解掌握了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目的、概况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动态路线图突出重点:郑和下西洋。屏幕出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展示倭寇活动区域图,了解倭寇的危害。5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教师再出示一组问题④戚继光抗倭分哪两个阶段?⑤结果?⑥评价戚继光?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著称?使学生真正理解戚继光抗击的是外来侵略,被誉为民族英雄。理解他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高贵品德。我们了解了郑和和戚继光,下面我们听首歌曲。这首歌叫《七子之歌》,歌词中的澳门是“七子”中最早遭受侵略的地方,葡萄牙是何时采取什么方式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7页,让我们感悟历史话说澳门古今。3、感悟历史话说澳门古今1553年,葡萄牙用欺骗手段,以晾晒货物为由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这里说“攫取”而不是夺取,说明澳门的主权仍然掌握在明政府手中,真正丧失主权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也就是近代以后。提问:澳门什么时候回归的?1999年12月20日,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让我们走近那一刻,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展示戚继光人物图片及戚继光抗倭示意图,了解戚继光抗倭事迹,从而正确评价戚继光。屏幕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结合戚继光抗倭史实,认识戚继光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辱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突出重点:戚继光抗倭。培养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同时展示图片,再现了澳门被葡萄牙攫取居住权的那段历史。学生看书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时间及中国收回主权的时间。播放澳门回归录像,重温那时激动人心的时刻,增强民族自豪感。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歌曲和澳门回归的录像以及史实的学习,使学生从澳门古今对比中,提升感性认识,升华情感。6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和戚继光抗倭的功绩,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把我们的中华民族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结尾播放歌曲《祖国你好》烘托气氛,深化主题。板面设计: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交往:郑和下西洋冲突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练习设计:1、明朝的“西洋”是指哪里?2、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发生在哪位皇帝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讨论)4、填充下列表格,归纳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时间次数规模人数到达范围5、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6、“倭寇”是指__?7、戚继光为什么要抗倭?你从他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8、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9、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这一支军队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如何评价戚继光?710、学习了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这部分内容后,你有什么感想?教学过程流程表:录像播放歌曲梯度问题度问题图片表格呈现梯度问题《七子之歌》澳门回归结束祖国你好开始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表格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