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评价检测(三)--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时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6页阶段评价检测(三)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唐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唐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不是行政机关的翰林院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出唐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行政决策无关,排除A项;中书负责决策,材料表明中枢决策权转移到翰林院,是冲击了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唐朝后期政局动荡的原因是地方藩镇割据,排除D项。2.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至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唐朝()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B.社会阶层日益固化C.士族势力逐渐削弱D.官僚体制渐趋成熟解析:选C科举制选拔人才促使士族地主地位下降,庶族地主地位提高,故选C项;材料强调唐朝宰相及高级官员科举出身的人日益增多,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等促使唐朝宰相权力削弱,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官员的科举出身为选官制的推动而非官僚体制,排除D项。3.(2019·滨州二模)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这一做法()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C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第2页共6页4.(2019·昆明三模)下表反映出()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科目出身年代618至649650至683684至709710至732733至755756至779780至805806至826827至846847至873874至906合计进士士族31434322337457212112870579寒族25211971115211849132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解析:选B从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中我们看出士族进士人数远远高于寒族,这说明唐代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故选B项。5.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使职,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A.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B.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一定影响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权,而材料中的“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可说明,唐末财政机构改革对宋代制度设计有一定影响,故选C项。“避免”这一说法绝对,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B项;唐末财政改革不会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D项说法夸张,故排除。6.从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材料出处“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次山文集·问进士》“是时(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山东境内)斗才三钱。”《新唐书·食货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充实。”《杜少陵集》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第3页共6页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D.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海内富实”“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充实”可以得出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故选B项。7.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唐朝后期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解析:选A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从而促进了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皖江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前社会环境稳定,故不是“安史之乱”之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大量人口的南迁不会促使土地兼并问题的缓解,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是针对整个国家而言并不专指皖江地区,排除D项。8.(2020届高三·汕头联考)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解析:选C唐代的这些规定目的是为了限制土地买卖,抑制土地兼并,体现的是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故选C项;材料中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不得私自买卖,但并没有说不得买卖,所以这些规定依然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并没有对私有制造成严重冲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只是有关土地买卖的法律规定,没有涉及经济立法的其他方面,所以无法得出经济立法是否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家(族)长认可”“直系亲属与邻居”并非世族门阀,排除D项。9.下表是唐代一些人墓志铭内容的节选,据此能够认定这些人都()人物墓志铭内容沈齐文“求我师于周孔,无涉异端”王弘“兼忘聃释,大归儒首”房凛“儒为德本,德实教源”A.尊崇儒学B.力促三教合流C.崇尚无为D.对现实政治不满解析:选A尊儒,与材料中“求我师于周孔”“大归儒首”“儒为德本”相符,故选A项;三教合流,与材料中“师于周孔,无涉异端”不符,排除B项;道家崇尚无为,与材料中“师于周孔,无涉异端”“儒为德本”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尊崇儒学,未涉第4页共6页及现实政治,排除D项。10.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解析:选C材料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与道教无关,也与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无关,排除A、B、D三项。11.《新唐书·文艺列传》载:“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下列作品符合材料所描述的书法家创作风格的是()解析:选C材料所述是张旭的草书,故选C项;A项是行书,B项是篆书,D项是楷书,均排除。12.(2019·内江二模)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这一作品()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解析:选B据材料“《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得出唐朝是对外开放的,故选B项;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A项;文人画,又叫“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职贡图》属于人物画,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唐朝疆域,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第5页共6页是可以的”。——摘编自黄仁宗《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材料三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摘编自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的是什么?(7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9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唐朝是三省六部制的建立。第(2)问,材料二的“第一帝国”是秦汉,“第二帝国”是隋唐宋,实际是比较两个时期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因素回答。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2)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3)表现:“一”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原因:政治:秦统一全国后,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历史教训。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第6页共6页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描述了当时农耕经济的场景:“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你认为材料中的经营方式对中华文明起到的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12分)解析:第一步,判断“材料中的经营方式”是什么。根据材料“桑麻”“机梭”“牛驴”“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不行商”“不入军”可知其是小农经济。第二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小农经济对中华文明起到的是积极作用”与“小农经济对中华文明起到的是消极作用”中选取一种。第三步,根据设问提示的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阐述。第四步,总结。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小农经济对中华文明起到的是积极作用。小农经济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农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促进了耕作技术、水利技术和历法的发展;小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