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制定标准的意义与必要性猴头菇,隶属担子菌门、蘑菇纲、红菇目、猴头菌科、猴头菌属。猴头菇是一种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食用菌。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为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天然食品”,被誉为“素中荤”、“植物肉”,猴头菇含有的脂肪、磷、硫胺素等,与目前人工栽培的各类食用菌相比,均居首位。猴头菇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猴头菇性平、味甘,无毒,具有利五脏,健脾益胃,降胆固醇,抗癌,保肝等功能,适用于消化不良、体质虚弱等病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猴头菇子实体内含有多肽、多糖和脂肪族酰胺等物质,具有抑制癌细胞、增强细胞活力、美容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并且还能诱导干扰素的产生、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活性、增加重要器官的循环血量。猴头菇还具有滋补强壮,调节血液循环和免疫作用。用猴头菇菌丝体制成的“猴头菇菌片”,是治疗胃痛、胃闷胀、胃窦炎和慢性胃炎的特效药,用猴头菇作主要原料制成的“胃乐新”是治疗胃痛及消化不良的著名中成药,近年开发的“猴头菇口服液”也深受消费者欢迎。民间用猴头菇治病的方法甚多,如将猴头菇水发后切片,水煎服,黄酒为引,或猴头菇炖鸡汤2服,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等症。河南省是我国猴头菇主产地之一,2006年7月24日,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河南省地方标准《猴头菇生产技术规范》(DB41/T479—2006),该标准曾对我省猴头菇生产起到一定技术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猴头菇研究的深入,对猴头菇的认识逐步提高,全国各地不同的栽培模式及出菇方式在我省猴头菇生产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猴头菇及其加工产品逐渐被人们接受,其消费量也逐渐增加,尤其是猴头菇在“猴菇饼干”中的应用,极大的推动了猴头菇产量的提高。在目前尚没有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且旧的《猴头菇生产技术规范》已不适应生产实际的情况下,为了规范猴头菇生产技术,建立与河南省产地实际相适应的技术标准,打造地方猴头菇特色产业,制定河南省地方标准《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将有利于提升河南省猴头菇栽培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提高猴头菇产量和质量,促进猴头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制定标准任务来源《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由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提出,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6年第一批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豫质监标发[2016]127号)下达制定计划,由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负责起草。3三、标准的制定过程1、工作基础。猴头菇是我省一个重要的食药兼用菌栽培品种,在我省三门峡、洛阳、南阳、驻马店、商丘等地方均有种植。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是我省重要的地市级科研单位,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猴头菇栽培技术研究水平处于我省前列。2013~2015年,标准主要起草人曾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猴头菇种植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及泌阳县王店乡珍稀食用菌示范基地,对我省猴头菇不同栽培模式进行了实践验证,为本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4月主编并出版了《猴头菇种植能手谈经》一书。2、组织编写。(1)成立标准起草小组《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立项后,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作为负责起草单位,立即成立了标准编制起草小组,并确定了起草小组人员,制定了标准编写计划,对查阅文献、重复有关实验以及资料整理、调查生产现状与实践验证工作,进行分工。(2)查阅文献与实验2015年10月起,标准起草组查阅了国内外对猴头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以及生产技术的有关文献,并进行了一些试验,整理出了所需的资料。为起草标准作了文献与科学数4据等方面的准备。(3)调查生产现状与验证标准起草组成员在对我国不同区域猴头菇种植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重点调研了河南省猴头菇种植情况。标准起草组成员深入猴头菇基地和农户,广泛进行调研,认真听取意见和收集相关资料和采样,进行了必要的检验,获得了检验数据,并且收集了历年来的检验报告。(4)起草征求意见稿2016年6月,标准编写组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总结,提出编写提纲,同时召开了标准起草小组会议,根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对编写提纲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会后由执笔人班新河对编写提纲进行了修改,根据修改的编写提纲,于2016年7月编写完成《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初稿。(5)广泛征求意见为保证规程的科学性,起草小组对《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初稿多次讨论研究,于2016年8月编制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将征求意见稿发函给河南农业大学申进文教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康源春研究员、孔维威博士、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李峰研究员、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杜适普高级农艺师、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黄桃阁研究员、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米青山教授、汤阴县食用菌研究所王5志军高级农艺师、商丘市农林科学院王家才副研究员、泌阳县真菌研究所禹宗本高级农艺师10位专家,进行意见征求。9月上旬意见返回后,起草小组根据10位专家的意见,对《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河南地方标准征求意见修改稿。经河南省食用菌协会王传福高级农艺师、河南省工业情报标准中心随红军教授级高工对10位专家的意见及《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河南地方标准征求意见修改稿审核后,最终形成《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河南省地方标准征求意见汇总表,以及根据征求意见汇总表修改形成的《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河南地方标准送审讨论稿。四、标准制定原则及技术依据1、制定原则。标准制定遵循“科学、引领、适度、可行”原则,既考虑标准前瞻性又顾及菇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实际,使生产的猴头菇高产、优质,同时,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确保标准可以作为政府部门监督、指导生产的依据,在生产上切实可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获取高质量的猴头菇。2、技术依据。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起草,依据GB/T12728—2006《食用菌术语》、NY/T528—2010《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749—2012《绿色食品食用6菌》、NY/T1731—2009《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NY/T1742—2009《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NY/T2375—2013《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NY5099—2002《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等标准的规定编制,根据前期猴头菇栽培研究成果、调研资料及应用资料,确定标准的指标设置和各项指标要求。五、标准主要条款的说明第1章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猴头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原料、菌种、栽培季节、栽培场地、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本标准适用于猴头菇栽培。第2章猴头菇Hericiumerinaceus(Bull.)Pers.按照《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猴头菇隶属担子菌门、蘑菇纲、红菇目、猴头菌科、猴头菌属。第3章术语规程所述的猴头菇是指猴头菇子实体。NY/T528、NY5099及GB/T12728规定的术语适用本规程,不另行定义和解释。第4章产地环境产地环境是猴头菇生产的产地条件,环境质量符合NY/T2375的规定,并对“水源”及“空气质量”作了规定。7第5章栽培原料应选择符合NY5099—2002《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规定的主料、辅料和化学添加剂。本规程引用NY5099关于化学添加剂的定义,将石灰、石膏称为化学添加剂。第6章菌种包括品种和菌种两部分。猴头菇品种采用国家、省认定品种及适宜本地的栽培品种。猴头菇菌种生产符合NY/T1731—2009、NY/T1742—2009和NY/T528—2010要求。第7章栽培季节我国猴头菇仍是以干品销售为主,干品销售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猴头菇生产是以自然季节栽培为主。自然季节栽培猴头菇,安排好栽培时期至关重要。而栽培时期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发育两个阶段所需要的温度。猴头菇菌丝体生长适温为25℃左右,依菌袋大小、接种方式、栽培品种的不同,发菌期为30~40天,后熟期为5~15天。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4~25℃,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6~20℃,栽培一次,可收3~4茬,约需2个月。从接种到采菇结束共需100天左右。确定栽培季节的原则是,先确定约2个月的适宜出菇时间,再往前推30~40天,即是接种时间。因此,各地一般是利用春、秋两季适宜的自然气温栽培猴头菇。春季栽培一般在2月中旬制栽培袋,秋季栽培在8月中、8下旬制栽培袋。春季栽培时,如发菌温度较低,应做好升温保温工作;秋季栽培时,如发菌温度较高,则应做好降温、通风工作。我省不同地区,气候有一定差异。在同一地区,由于小气候不同,气温差异也很大。在不同地区的同一季节,其自然气温也有差异。因此,应根据猴头菇中温出菇的遗传特性,根据猴头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对温度的要求,各地可依据本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栽培季节。第8章栽培场地第8.1条猴头菇作为常见食用菌栽培种类,菇房(棚)、设施布局与建造、场所前处理、田园(场地)清洁、场所后处理应符合NY/T2375—2013的规定。特别强调:菇房(棚)应满足猴头菇出菇期对氧气的需求。第8.2条分别规定了猴头菇栽培常用菇棚规格标准。猴头菇出菇期间对氧气的需要量大,菇棚建造时必须考虑通风问题。菌袋墙式栽培,棚内主过道宽90cm~100cm,垛与垛间距60cm~70cm,主要考虑加大通风量,利于出菇,且操作方便。班新河、王延锋主编的《猴头菇种植能手谈经》第120页指出:“菇房(棚)面积一般以100米2为宜,跨度为7~8米,长10~15米,单栋的菇房(棚)面积超过120米2时,易通风不良而引起杂菌污染”,这是本书作者王延锋根据生产实践及试验得出的结论。根据此结论及生产实践,本规程9规定:菌袋层架立式栽培,菇棚长10m~15m、跨度7m~8m,棚内层架层间距40cm~60cm,底层距地面20cm,共3~4层,架间过道90cm~100cm。菌袋层架卧式栽培,是全国推广应用较多的栽培模式,生产应用较多,棚架规格相对固定。本规程规定:菌袋层架卧式栽培,菇棚长20m、跨度3m,棚内层架层间距30cm~40cm,底层距地面20cm,共4~5层,架间过道90cm~100cm。第9章栽培技术规程详细规定了猴头菇栽培工艺流程,对每一操作环节都有具体要求。第9.2.1条列出了5个培养料配方。培养料配方是猴头菇高产优质的基础。选择适宜配方,应结合当地原料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以选择价格低廉、能提高猴头菇生物学效率及栽培效益的原料为原则。在规模化栽培之前,对以前没有用过的原料,应做基质适应性试验,确保能达到较高的产量及效益后,才能推广应用。配方9.2.1.1、9.2.1.1是黑龙江省海林市猴头菇栽培常用配方,是以木屑为主要原料的配方,经试验,表现为菇质优、后劲足、产量稳定,生物学效率一般在100%以上。该两个配方符合我省原料实际,推荐选用。配方9.2.1.3是福建省古田猴头菇栽培配方,经试验,采用85%~88%棉籽壳、12%~15%麦麸配方,鲜菇产量高,品质好,其主要原因一是以棉籽壳为主料的培养基碳氮比适10宜,二是棉籽壳的颗粒之间间隙大,通气好。但由于我省棉籽壳量少价高,该配方只适宜棉籽壳价格较低年份或小规模栽培选用。配方9.2.1.4、9.2.1.5两个配方,切合我省原料实际,可因地制宜选用。生产应用的阔叶树木屑,在使用前要过2~3目(6.7~8毫米孔径)的竹筛或铁丝筛,剔除小木片、短枝条及其他硬物,以防装袋时刺破塑料袋。关于主料的颗粒度,规程规定主料颗粒度5毫米左右为宜,这是经验数据。为了利于灭菌彻底,规程要求将主料预湿12小时后,再加入辅料和化学添加剂。关于培养料含水量,依选择的培养料配方不同,含水量为55%~65%。具体培养料含水量与基质的松紧度有关,基质紧实的,含水量要求低;疏松、通气好的培养料,含水量要求高。木屑培养料含水量以55%为宜;棉籽壳及玉米芯、木屑培养料含水量以65%最适宜。培养料含水量高,菌丝生长快,但易衰老;如果培养料含水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