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姥姥的剪纸》一文主要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从题目看,似乎课文主要就是写剪纸,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剪纸写姥姥,写姥姥对“我”的爱和“我”对姥姥的思念。剪纸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祖孙情感的载体,扣住姥姥的剪纸这条线索,就可以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我”的内心情感世界,发现剪纸传导出来的浓郁的情感信息。整篇课文文气贯通,情感饱满,特别是乡土味很浓的生活化语言的运用与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以及姥姥这一有着剪纸绝活的农村老奶奶的形象高度融合,呈现出独特、质朴、和谐的乡土美感。所以,从人文性方面看,本篇课文所蕴含的最大的教育价值是感受和感恩亲情;从工具性方面看,是感悟并学习乡土语言的趣味,体悟表现人物特点和抒发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学经验,完全有能力在预习和自学的过程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获得一定的感知和体验。所以,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教学起点定为学生通过预习,已能够正确、较流利地朗读全文。对于个别字词理解、写字训练,采用了随文教学的方式进行。在内容理解方面,高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知道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特点,但对于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来描述人物特点,抒发内心情感等则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升。特别是文中民俗语言的运用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体悟;而祖孙情感这条线索,相对而言,姥姥对“我”的爱更明晰一些,而“我”对姥姥的思念隐蔽一些,教者通过把剪纸还原成生活,用剪纸链接到生活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帮助。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体会祖孙情深。3.初步感受文章民俗语言的特点;领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三、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体会祖孙情深。四、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对姥姥、故乡的深厚感情。五、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剪纸。(一)揭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题。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小结预习情况。二、研读课文,体会技艺之“神”。(一)提出自读要求:圈画1~6自然段中能体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简短地写下自己的体会和发现。(二)学生默读静思,圈画批注。(三)交流收获,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主要从以下几句话着力(教学时随机安排先后顺序):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1)引导学生抓住“普普通通”、“无所不能”等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2)指导朗读。2.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1)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2)迁移仿写,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语言运用能力。3.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1)学生谈理解,说体会。(2)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标点,体会作者情感。(3)指导朗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受。(四)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进行比较对照,提炼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五)欣赏剪纸作品。(六)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1)出示句子: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2)学生说体会。(3)引读句段,体悟“熟能生巧”的道理。三、品读课本,体味祖孙情深。(一)品读“拴”字,体会剪纸的神奇力量。1.出示句子: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2.联系上下文理解“拴”字。(二)品读“缠”字,体会姥姥和“我”的深厚感情。1.情景再现“缠”的生活画面。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会祖孙情深。(三)练习写话,深化情感。1.出示剪纸画面和文字内容: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2.学生写话:两地书,祖孙情。提出书写要求:开头空两格,行款整齐,要有一定的速度。3.交流写话内容,相机评价书写情况。4.感受文章最后两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出示句子,教师范读: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2)学生说体会。(3)指导朗读。5.引读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我”对姥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四、课外延伸,总结下课。本节课我们研读了姥姥的剪纸技艺之“神”,体会了祖孙的情意之深,下节课将练习背诵精彩段落,探究姥姥的剪纸在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文章乡土语言的独特魅力。板书设计:心姥姥的剪纸神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