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党的历史分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0月~1976年10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至今)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走过90年的历程。在这90年中,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党史上被称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间经过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年9月~1923年5月)、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10月)五个历史时期。重点介绍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年9月~1923年5月)、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一、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条件(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中国的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梁启超、孙中山、朱执信等,都根据各自的认识,相继介绍过马克思本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观点。李大钊: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⑵出现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团体。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创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周恩来等在天津组织“觉悟社”等。⑶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1919年5-11月,李大创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陈望道翻译出版。⑷形成了一支日益扩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队伍。李大钊、陈独秀,还有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等。五四运动介绍3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①五四运动的背景: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巴黎和会。和会在英,法、美、意的操纵下,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中国外交失败。②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校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还我青岛”、“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惩办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签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这时任交通总长)、陆宗舆(签订“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这时任币制局总裁)和章宗祥(这时任驻日公使)。学生们的游行队伍由广场出发,出中华门,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走去。在东交民巷西口,游行队伍受到中国巡捕阻拦,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向北,来到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前。愤怒的学生们高喊罚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口号,冲入曹宅。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5日后:运动的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4③五四运动的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科学,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国,自救,科学,民主。中共两位奠基人1、陈独秀(1880-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前后回国,在上海编《国民日报》。陈独秀与李大钊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两人都致力于先进思想的启蒙与宣传,早在五四运动之前,两人就都是思想界的明星了。他们两人的声望在五四运动中达到了高峰,陈独秀还被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当时有诗盛赞他俩:“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独秀孤松(李大钊笔名)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黑夜,吾辈仰承。”可见陈独秀和李大钊是当时并驾齐驱的领军人物,并被比拟为“悬照古今”、被一代人仰承的“日月星辰”。毛泽东在1945年4月21日延安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曾说:“五四运动中,有中国的最觉悟分子参加,当时的觉悟分子有陈独秀、李大钊。”并说“他们两人都是中国最有才华的知识界领袖”。5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1918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抨击封建文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震撼中国近代历史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十月革命之后,他又将《新青年》转变为公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造就了一批职业革命家。中共早期的革命领袖和骨干,几乎无一不是受到《新青年》的感召而走上中国革命道路的。早在1917年9月,毛泽东在与蔡和森等人的一次夜谈中就高度评价陈独秀,他说:“冲决一切现象之罗网,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可比拟”。后来毛泽东在延安同斯诺的谈话中,多次称“他(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中共“七大”时,毛泽东还说,“他(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人准备了干部。”周恩来在东渡日本留学时,曾称“《新青年》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德在同史沫特莱的谈话中,谈及他读《新青年》后的感受时说:“恰如一个人遇到一次终身难遇,可能改变他全部生涯的机会。”李大钊{zhāo}(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6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编。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作为社会中的先进人群,知识分子历来被看作追求真理的精神符号,是引领一个时代的旗帜。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知识分子?美国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认为,知识分子是指“所有那些创造、传播和运用文化的人,文化的符号性法则,包括艺术、科学和宗教。”(三)、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及其活动最早酝酿建党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共产国际的帮助:维经斯基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同年秋到l921年上半年,李大钊、张国焘、刘仁静等在北京;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谭平山、陈公博等在广州;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张申府、赵世炎等在法国;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也都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四)、中共一大的召开7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一30日,党的“一大”在上海持续了8天。内容: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大会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式成立。二、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1、为什么选择国共合作中共选择国民党做为自己的政治伙伴和联合力量除了共产国际的因素外,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首先,事实证明中共单靠无产阶级的力量不可能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中共自成立后,就开始领导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工运高潮,但由于力量的对比悬殊,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工运迅速转入低潮,于此,中共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斗是不够的,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反之,“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42]它表8明中共意识到寻找同盟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早在二大时,中共不得不对先前的政策进行修改,一方面提出最低和最高革命纲领,另一方面提出了建立联合战线的主张。其次,是因为国民党本身的特点。虽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但自清末以来,国民党为了救国救民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而且国民党也是中国当时有纲领、有组织、人数众多、势力遍布全国的大党。因此,中共觉得在“在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43]而且“依社会各阶级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既使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44]于是,中共同意了与国民党的合作。2、服从共产国际的利益,中共从党外合作转向党内合作随着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为服务于苏俄远东战略利益对中国民主革命策略的调整,国共合作就成为共产国际与孙中山加强联系,苏俄同国民政府结成联盟的关键性环节。而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大多数领导人尚未转变思想。为了统一认识,1922年1月,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第一次杭州中央全会(即第一次西湖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扭转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民党的认识。马林提出“共产党人放弃排斥国民党的立场,并在该党内部开展政治活动”。但中国共产党明显抱有非自愿性与非自觉性的抵触情绪。2、利用国民党的组织和威信,迅速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1894年起,孙中山就一直坚持革命斗争,他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非常广泛。国民党本身虽然是一个纪律比较松散的政党,但作为一个富于革命传统的政党,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联系,不仅9在南方有着较为普遍的各级组织,在北方也有其党的活动,甚至当时的各省督军中也大多数都是国民党员,再加上国民党在广东有一块根据地,还支配着一定数量的军队。特别是在省港大罢工后,由于国民党的积极参与,使得国民党在民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而共产国际也更看重国民党,认为其是一个进步的党派。1923年2月,发生了吴佩孚镇压工人运动的“二·七惨案”,“二·七惨案”的发生使得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意识到了自身力量的弱小和反革命势力的凶残,于是在党内统一了思想,接受“党内合作”,决定全党加入国民党,借助国民党原有的组织和势力,到国民党内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来壮大自己可以支配的革命力量。3、利用国民党的“合法”地位,使共产党的活动公开化由于孙中山同意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宣传无产阶级思想,这样就可以凭借国民党的合法地位,使得党的工作走向合法化、正常化,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壮大党的力量。4、利用国民党在民众的广泛影响,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5、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国民党之所以合作是出于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逆境,想利用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来争取共产国际和苏俄更多的军事经济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