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技术创新过程第一节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第二节产业创新分布模式第三节技术创新成功因素模型思考题1.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有哪些?各自特点如何?2.什么是A-U模型?各阶段有什么特征?3.逆A-U追赶模型4.影响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一节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涉及技术预测、新技术评价和决策、市场调查与需求预测、研究开发、创新过程管理、工程设计与制造、产品功能完善与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有时要循环交叉或并行操作。技术创新过程不仅伴随着技术变化,而且伴随着企业组织与制度变革、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因此,不同企业其技术创新过程不尽相同,因而技术创新模型也不同。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就是要研究和提示企业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性,从而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取得较高的成功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由于技术发展的本身规律,技术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要引起技术的重大变革和突破。技术本身是创新的推动力,是技术创新的来源,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发展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研发,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产品引入市场,市场是研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体现这一观点的是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事实上,许多根本性的技术创新确实来自于技术本身的推动,对技术机会的不断认识会激发人们的不断努力,特别是新的发现或新的技术常常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刺激人们为之寻找应用领域。如无线电和计算机这类根本性的创造就是由技术发明推动的。基础研究满足市场应用研究销售生产制造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二、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最终要经受市场检验,所以只强调研发投入而忽视创新过程其他阶段的管理和市场导向,技术创新成果就可能没有商业价值,企业就处在相当危险的境地。事实上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直接感受到市场的强烈需求刺激的情况下引发的,如北大方正的四次技术创新都直接来自于市场的强烈需求刺激。这种需求刺激可能是来自市场对新产品的需要,也可能是来自居高不下的原材料的成本压力。市场的扩展和原材料的成本的压力也会刺激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这种情况下,就是需求拉动型创新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强调市场是研发构思的直接来源,市场需求为产品的工艺变革创造了机会,并激发人们为之寻找可行的技术突破方案,并加以研究与开发。市场需求在这种模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市场需求分析信息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方案设计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模型•第一次技术革命:“告别铅与火”(1987~1993)我国印刷业没有经历第二代光机式照排机、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机,从铅排直接跳到最先进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没有经历输出毛条、人工贴版的过程,直接跳到屏幕整页组版、整页输出。电子出版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第二次技术革新:告别报纸传真机(1991年初开始)80年代《人民日报》用飞机向外地送纸型,个别城市用报纸传真机传版,有失真,质量明显下降。1990年底北大方正用页面描述语言传送报纸版面,信息量减少到通常传真方式的1/50,而且毫无失真。1992年《人民日报》社通过卫星用这种方式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平均两分钟就能传完一版。规模如此大的、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在中文报业中属第一家,在西文报业当时也较少见。1992年后远程传版大量推广,现在我国大多数中央级报纸都采用这种方式将报纸版面远传到外地,省报和一些市报也在省内传版,极大地扩大了发行量。第三次技术革新: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1992年初开始)1992年前国内彩色出版物全部用进口的电子分色机制作,报纸一页彩版用分色机出照片,人工剪贴需2~3小时。北大方正于1987年提出发展开放式的彩色照排系统取代电分机。1992年1月《澳门日报》采用方正彩色报纸出版系统,文字与彩色照片合一处理,输出一页彩版仅需20多分钟(现缩短为2分钟),从而开始了告别电分机的这场彩色出版技术革新。现在已有几百家报纸出彩版,几十家报纸天天出彩版。国产系统占彩报市场90%以上。1994年方正又研制成高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质量可与电分机媲美,从而进入了画刊、彩色杂志领域。美国Adobe等公司在Macintosh上的彩色图像处理软件也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第四次技术革新:告别纸和笔(1994年初开始)1994年1月《深圳晚报》采用方正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编辑自己组版,开始告别纸和笔,现在已有160多家报社实现了报社主要流程的电脑管理。方正最新的报社整体解决方案强调系统的高集成度和支持Intranet、Internet。上面是已经普遍推广的技术革新,即四次“告别”。1999年《羊城晚报》采用方正直接制版系统,从电脑系统直接输出感光版,免除了输出底片、显影、定影和晒PS版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了效率。这意味着“告别底片(软片)”这一场新的技术革新已经开始。预计七年后激光照排机将停产,电脑直接制版将成为主要的输出手段。北大方正今后在出版领域的技术发展重点将是:给报社、出版社、杂志社提供高集成度、一体化的全面解决方案;推动出版业全数字化流程的发展;加大网上出版技术的研发力度,顺应Internet时代。三、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模型单纯考虑技术和市场的单方面作用,有时都欠完善。一项技术创新,可能既来自技术本身,同时又来自市场需求,即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强调创新全过程中技术与市场这两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认为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产品生命周期及变革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单纯的技术推动或需求拉动模型只是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模型的特例。市场需求构思产生技术发展技术重大革新或全新技术产生社会、行业和市场需要市场营销生产制造样机生产研究开发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模型四、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强调技术创新过程不是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序列性过程,而是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研发、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过程。它要求公司研发部门、设计部门、生产、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密切合作,波音公司在新型飞机的开发生产中采用了一体化方式,大大缩短了新型飞机的研制周期。实际上,我国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也采用了这种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模式。新技术构思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设计研发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五、系统集成网络模型系统集成模型是一体化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更多地借助于专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仿真模型替代实物原型,并采用技术创新过程一体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体化的职能交叉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例如美国政府组织的最新半导体芯片的开发过程就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罗斯韦尔将前人提出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归纳总结为第一至第四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并统称为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历经4O多年,至今仍具有生命力和实用价值。这些模式除了本身的特点之外,还伴随着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的企业战略和投资侧重,各自也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技术创新战略特征比较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模式名称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交互模式一体化及并行发展模式主导时期50-60年代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过程特点线性过程:科学发现开始,经设计、工程和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线性过程:从市场需求开始,经过新产品开发和加工制造,最后销售产品。具有交流和反馈的序列过程:技术和市场双重因素为创新的出发点。在过程中联合供应商及公司内部各部门的横向合作;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的企业战略研发新产品;新产品导入和扩散;更多的研发活动导致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强调市场营销;企业发展和多样化;经济规模成为主要考虑因素,通过采购和兼并形成企业集团。企业合并;侧重控制生产成本;强调规模及经验效益;平衡研发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投入。全球战略;联合供应商及用户;整合及协调不同部门在项目中的工作。过程中的投资侧重点新产品及相关的扩张性技术变革。使技术变革带来经济效益。会计学和金融(成本)问题。核心业务和核心技术。模式的缺陷对于技术转化和市场的作用重视不够;对于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创新门槛太高。忽视长期研发项目;局限于技术的自然变革;具有失去技术突变能力的风险。只涉及到社会和市场需求,没有考虑其他重要环境因素。未注意信息系统的作用;基于大批量生产产品,不能用于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战略特征比较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经济战后经济复苏;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工业的快速扩张;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经济总体繁荣;经济规模趋于缓慢;新增工业就业机会静止。两次石油危机及能源短缺;滞涨;不断增加的结构性失业。经济复苏;企业开始关注核心业务和核心技术。技术新产业的出现主要基于新的技术机遇;技术是创新的主要来源,以技术为导向对已有工业门类进行重建。新产品主要基于已有技术;技术变革合理化。科学技术与市场相结合。新型加工生产设备引进对于制造战略新的关注;新型产品开发系统。市场供给需求消费旺盛;有时出现供不应求。产出和生产力继续提高;供给和需求逐渐达到平衡;市场是创新的主要来源。需求饱和;供给能力超过需求。密切与供应商的关系;高效、质量导向的生产和服务。政府政策支持扩大生产政策(财政支持、培训等)。强调需求的重要性;政府采购刺激创新。强调提高生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间的战略联盟。第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的产生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主要基于生产低成本、大批量、标准件组成的传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描述了简单产品的技术创新过程。在新经济时代,创新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企业原有的封闭结构已经被打破,技术创新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独立的创新活动,而是必须在创新网络中进行,创新项目已经穿越公司固有的边界、用户、供应商、高校、研究院所、政府、其他公司甚至竞争对手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网络的重要成员,涉足创新过程的研发、试验、生产、验证、安装、调试、维护、更新换代和再创新等创新、活动。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已无力解析这些创新现象和指导创新实践,第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即系统集成及网络模式应运而生。与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相比,第五代模式突出的变化在于:1.创新网络中的各创新成员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电子信息化在创新中的作用愈加重要3.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因素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4.第五代模式突出了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诸多要素,而对于过程的各个阶段并未过多地强调。技术在飞速地变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也在不断地更新。创新过程正变得更快,更灵活,更有效率,并越来越多地使用新的信息技术。同时,由于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的因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技术创新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组织管理更具柔性,建立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第二节产业创新分布(动态)模式一、持续创新、系列创新过程在根本性的产品或工艺创新出现之后,还会有一系列后继的渐进性创新并形成创新群,从而引起新产业的成长和老产业的再生或衰亡,这一过程称为持续创新过程。实践证明,根本性创新固然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随后的持续创新往往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例如:当显像管出现后,经过工艺改进,其成本降低了一半,这为电视机等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持续创新过程与产业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从产业成长的角度考察创新过程,分析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关系,研究重大的根本性创新产生之后渐进性创新的分布、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产业组织的演变,对于我国制定正确的产业技术发展战略和投资策略,在一些产业建立竞争优势,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持续创新过程描述的是在根本性创新产生后特定产业中各类创新的分布形式以及创新对产业成长的作用方式。创新的分布形式是指在创新产品或工艺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