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与学生谈话——浅谈心理辅导技术在师生交流中的运用●重庆市铜梁中学心理咨询中心邓公明在介绍心理辅导技术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位班主任老师与一名打算退学的学生对话的案例。生:老师,我不想读书了,我想退学!师:你怎么能这样想呢?生:我觉得学习一点用处都没有…师:谁说学习没用?你看那么多人都在努力学习,准备考一个好点的大学,以后找一个好工作。生:考大学有什么意思?您看报纸上说,读了大学,很多人连工作都找不到!师:那你的意思是,不考大学就能找到工作啦?笑话!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你连本科学历都没有.你凭什么去找一个好工作呢?生:我觉得未必。您看,不是也有很多没考上大学就取得了成功的人吗?比如80后作家韩寒只有初中文凭不也一样成功出名吗?师:你觉得你能和他相比吗?他是特殊情况。而且,像他那样聪明的人,全世界都没几个,你就不要做白日梦了!生:老师.我真的不想读书了。师:你可不要拿自己的前途来开玩笑哟!还是继续读书吧。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不听老师的话,将来长大了,一定会后悔的。看完这段对话,大家觉得这位学生会听从老师的建议吗?这样的师生对话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段师生的对话从头到尾都是失败的、无效的。在谈话的开始,学生说自己不想读书了。作为教师,应该立即追问并找出造成学生想放弃学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可是.这位老师却向学生表达了一个否定的意思(你怎么能这样想呢?)。紧接着,学生说学习没用,还没说完,老师就立刻予以反驳,搬出一大堆道理,并在交谈的过程中变相侮辱学生(比如“你就不要做白日梦了!”)。这样的一番师生交流,学生对于教师的观点是强烈抵触的,其内心根本就没有被教师的话语所触动。因此,教师又怎么能让学生放弃打算退学的念头呢?《孙子兵法》有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作为经常与学生打交道,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也需要掌握心理学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在与孩子关系不良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教育,这样只会激发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第二,教育方式重于教育内容。孩子抗拒的往往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因此,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在面临学生心理巨变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学习并运用一些心理辅导技术,改变以前一味的死板的说教教育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定能在做学生工作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倾听技术在心理辅导中,倾听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这个倾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倾听,需要讲究技巧和艺术。大家看,“听”的繁体字是“聼”,这就告诉我们,听,不但要用耳朵,用眼睛,还需要用一颗炽热的心。所以,真正有效的倾听.不单是用耳朵和眼睛,最为重要的是,还必须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说话者的内心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作为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与学生交流时,不但要认真听懂学生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意思,还要看懂学生的肢体言语,而且还要听出学生在交谈中省略或者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一种比较正确有效的倾听状态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用眼睛看着学生,细心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学生在谈论时使用的词语,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谈论别人时的态度,陈述一个事件时所带的感情色彩;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在说话过程中语调、语气、语速的变化,比如一下子变得犹犹豫豫、欲言又止的地方等。举个小例子来说,针对体育考试不达标的情况,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表述:(1)体育考试不达标;(2)我的体育考试不达标;(3)体育老师让我的体育考试不达标;(4)真是太倒霉了,体育考试不达标。从这四种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考试不达标的归因及态度。分别是:第(1)句,学生对事件客观描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第(2)句,学生把体育考试不达标归因于自己,该生可能比较喜欢自我反省;第(3)句,学生潜意识地认为是老师不对,故意让他不达标,该生可能喜欢推诿责任,攻击别人;第(4)句,学生的话明显受宿命论影响。所以,通过分析学生在描述人和事所使用的词语或结构,往往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点。当然,倾听除了要全神贯注地听之外,还需要教师有适当的参与和恰如其分的反应。因为有效的师生交流,绝对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是一方唱独角戏,交流就无法起到有效沟通的作用。这个反应,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这就得根据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来做出选择。我们的反应,往往是为了向学生传达教师的态度,尊重对方,鼓励他继续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问题和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搞清楚问题,使教师对学生的谈话内容更加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学生的谈话,我们的反应应该是鼓励性的,支持性的,而不是批判性,阻止性的。要尽量避免出现过度的惊讶、厌恶、憎恨、奇怪、不可理解、气愤的神态,而多用微笑、点头等肢体言语,对学生的所谈所说表示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接纳。如果教师用诸如此类的方式回应学生,肯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一位小学生又一次没交语文作业,原因是他头一天忘记把作业本带回家。于是,语文教师找他谈话。师:你又没做作业,这次的理由又是什么呢?生:我忘记带作业本回家了。师:你脑瓜子还真够用的啊,一天一个理由亏你编得出来!你可以当作家了!生:老师,我是真的忘记带回家了。师:你骗谁啊?我最恨像你这种犯了错,还撒谎找借口的学生了!生:老师,我真的没有!昨天放学的时候,我一慌就忘了带作业本回家了。回到家才想起自己的作业本没带,可惜已经晚了。师:你觉得你说的谎话我会相信吗?即使你真的忘了作业本在学校.你觉得我就会原谅你吗?你说,如果你的脑袋没长在脖子上,是不是连你的脑袋都要一起忘记了呢?生:老师,你真是太不信任我了.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大不了就是请家长来嘛。师:真是太不像话了!现在你就给我把作业补上,不补好不准回家!我马上打电话给你爸爸,让他来学校看看他培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儿子!在这个例子中,显然教师没有做到有效的倾听,结果导致师生关系一下就对立起来了,谈话的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那么,一个真正懂得积极倾听的教师又会怎样和孩子交流呢?师:能告诉老师,今天为什么没完成作业吗?生:我昨天忘记带作业本回家了。师:原来是这样的啊?生:老师,您不相信我吗?我以前是经常找理由不完成作业,可是从上次和您聊天后,我就决心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不再辜自您的期望了。师:我看到你的进步了,我真为你感到高兴。我只是在想,作业本这么重要的东西你怎么会忘记了呢?生:昨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太慌张了,就忘了带作业本回家了。等到想起来,发现已经来不及了。师:谢谢你告诉我这些,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不做作业。你今天会把作业补上的,是吗?生:没问题,我一定补上。师:那就好。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的作业加起来可不少啊。就算是对你做事不认真细心的惩罚吧。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哟!生:知道了,我保证绝对不会有下次了。大家看,同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教师采取积极倾听的方式,这个学生不但没有产生任何负面的情绪,反而还觉得老师理解自己。结果,教师与学生谈话的目的,让孩子做完作业的目的也达到了。因此,教师学会倾听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共情技术共情(也叫同感、同理心)是心理辅导中的核心技术。何谓共情呢?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理解、关注和接纳他的,进而建立起彼此良好的信任关系,激发对方进一步向你倾诉的欲望。在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中,教师应该学会积极地运用共情技术,真正地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感受,找到造成学生烦恼和困惑的真正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接受并加以改变。如果教师能做到共情,那么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教师接纳和理解,也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促进自己的改变。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共情技术究竟该怎么样运用于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之中。一位成绩很好的学生在期中考试中未能保持自己先前第一名的位置,考了第三名,心里很是难过。于是便找到老师倾诉:“我觉得自己太笨了,怎么能考那么差劲呢?怎么能考第三呢?太丢人啦,我该怎么办呢?”如果教师回答:“第三也不错啊,你看很多同学一辈子都考不到第三啊!”这样的回答忽视了学生的感情,丝毫不能帮助学生缓解失落的情绪。如果教师回答:“你成绩一直优秀,人又这么聪明,下次一定能够考出好成绩的!”这样的回答,还是有些流于形式,隔靴搔痒,没能真正地缓解学生的失落和沮丧情绪。如果教师回答:“失败乃是成功之母。一次失败,算什么呢?”这样的回答显然是在批判学生,而不是安慰和鼓励学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如果教师回答:“对于你来说,这次考试发挥失常了,你没得到第一,你心里很难受。但是,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样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试着感受学生的心情,但是,后边的一句显得有些空洞。如果教师回答:“你以前一直都能保持第一的好成绩,现在却考了第三名,我能理解你内心的失落和痛苦。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现实。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在这次考试中,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你没考出自己的理想成绩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再来一起想想,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呢?”这样的回答,学生就感觉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了,也愿意和老师一起交谈,解决自己的问题了,良好的沟通氛围不就建立起来了吗?因此,教师要运用好共情技术,就要求在与学生说话的时候,抛开教师的身份,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换位思考,多去体验他的感受和情绪,从而让自己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真正让自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化技术在心理辅导中,具体化技术是指辅导教师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时所采用的技术。教师充分地运用这一技术,能够更好地找出学生的症结所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最近好郁闷啊,您能告诉我该怎么调节自己吗?”教师这时候不能马上就回答,如何来调节他的郁闷情绪,而是需要询问,究竟是什么事件导致了学生的郁闷心理产生,是因为丢了钱,或者考试考差了,或者与别人闹了矛盾等。只有找到具体的诱因,才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消除学生的郁闷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充分运用具体化的技术。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位高二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想放弃数学,于是,便开始了他与数学老师的对话。生:老师,我不想学数学了。师:为什么呢?生:我觉得数学太难了.学起来太吃力了。师:那你能告诉我,究竟你觉得数学哪些方面难呢?生:我觉得数学的几何题太难了。师:哦,所有的几何题都难吗?生:也不是,就是关于立体图形的那些知识很难。师:能不能再详细点地说呢?生:我觉得面与面之间的关系和角度,我老是搞不清楚,做题和考试的时候都容易混淆。师:哦,明白了。你看,你数学的难点就在这个地方,找个时间,你来我办公室,我给你辅导辅导。啃掉了这块硬骨头,我相信你的数学成绩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生:谢谢老师,我一定会找时间来向您请教的。在这段师生对话中,学生说要放弃数学,而教师对于他的问题,不是给予直接的评判或者建议,而是通过不断地询问,最终找到让学生觉得数学难的具体原因所在。此时,教师再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这位学生的问题则在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个数学方面的小问题搞不懂,就要放弃数学这片大森林。其实,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不少学生都有类似的毛病。对任何事情喜欢以偏概全,从个别事件就推论到一般。比如,一位同学偶尔失信于他,他便觉得所有的同学都不讲诚信,这个社会都不诚信,于是便选择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陷入孤独痛苦之中,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具体化技术去澄清,让学生发现,原来自己的消极情绪是因为某一件具体的小事,是自己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所引起的,从而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认知,重新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状态。学会运用心理辅导技术,构建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会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心理辅导技术是一个极为庞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