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第一讲)何克抗Email:hekk@bnu.edu.cn(第一讲)一、引言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三、国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研究四、西方国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及效果五、通过对国外“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思考形成的新“整合”理论六、中国特色新“整合”理论与国外“整合”理论的比较3一、引言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无一不强调“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需要成百上千亿元的资金投入,而且其最终成效必须体现在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否则教育信息化将没有任何意义),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须强调要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以促进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对教育来说,“更大的产出”就是要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显然,这将涉及几百万乃至上千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并且要求广大教师应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即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这就必须要有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正确指导才有可能。4一、引言可见,是否有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正确指导是涉及:成百上千亿元的资金投入是否能得到合理的回报,而不致付诸东流;成千上万教师是否能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实现有效的整合,而不致成为徒劳无功的盲目实践。其意义是何等重大!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和美国)尽管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并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因为缺乏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正确指导,已经尝到了苦头——正在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通过对目前国际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的认真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全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科学理论,这正是作者撰写本书的一番苦心与初衷。5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国内外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在广大教师中(乃至整个教育界)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错误或是片面的认识。归纳起来,这些错误或片面的认识涉及以下三个方面:6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不清楚——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不了解——不了解什么是整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没掌握——不知道如何实施有效的整合?任何一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都必须能够对这三个基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与回答,并且这种回答应能够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的检验。可见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及其结论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7三、国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研究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国际上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众多论著中,有三部文献能较系统、完整地从上述三个方面论述整合的理论与方法:1、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3个年度(2000年)报告;2、罗布耶(Roblyer,M.D)的专著“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IntegratingEducationalTechnologyintoTeaching》(于2003年出版);3、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简称ISTE)为美国修订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三版)”。这三部文献不仅理论体系较完整、论述较深入,而且在美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权威性(罗布耶的专著已于2005年被我国教育部高教司作为优秀原版教材引进,让高校有关专业直接采用),因此选择这几本著述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我们认为是恰当的。8三、国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研究1、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3个年度(2000年)报告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3个年度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它指出整合的目标——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它揭示整合的内涵——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能从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及意义,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表明作者对整合的目标具有科学而客观的认识;能从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角度来界定整合的内涵,这种看法也非常正确,并且难能可贵。9三、国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研究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学者罗伯特.泰勒(RobertTaylor)曾把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基本形式概括为三种:Tutor(计算机作为辅导教师)、Tutee(计算机作为学习者)和Tool(计算机作为工具),简称3T模式。由于在八十年代初,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曾被推崇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所以计算机作为程序设计语言学习者的Tutee模式在当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深入,过份夸大程序设计语言作用的观点很快被否定,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主要模式也就随之转向Tutor和Tool模式。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传统的计算机教育逐渐被含义更广的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标志的技术)。10三、国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研究所以到九十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国际上普遍是采用Tutor和Tool(尤其是Tool)——特别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换句话说,到九十年代以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基本形式,或者说整合的主要内涵,国际上的绝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工具论”去论述,而不是从“环境论”(创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去论述。包括罗布耶专著的立论依据也是基本上按照Tool模式去描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过程及作用。11三、国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研究而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3年度报告,却能够在国际上首次从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角度去界定整合的内涵(而不是像传统那样从工具角度去认识其内涵),确实非常难能可贵(体现了反潮流的创新精神)。由于“环境”这一概念含义较广(凡是主体以外的一切人力因素与非人力因素都属于环境的范畴),所以CEO论坛第3年度报告所定义的整合内涵,和把信息技术仅仅看成工具的传统观念相比,显然要更深、更广,其实际意义也要重大得多。不过,上述CEO论坛第3年度报告关于整合内涵的论述还显得比较笼统、尚未展开;尽管如此,该报告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为了帮助广大教师解决如何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CEO论坛的第3年度报告还为此开出了“处方”——提出了进行有效整合的步骤、方法如下: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并将数字化内容与该目标联系起来;步骤2:确定课程整合应当达到的、可以被测量与评价的结果和标准;步骤3:依据步骤2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然后按评价结果对整合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达到目标。12三、国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研究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3年度报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所面对的三大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其中,对第一个问题(整合目标)的回答相当中肯,甚至切中要害;对第二个问题(整合内涵)的论述基本正确,但较笼统尚未展开;对第三个问题(整合方法)的回答似乎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使人深感遗憾——因为上面给出的步骤、方法既不涉及“整合”的指导思想,又不涉及“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就事论事,对教师没多大帮助。2、罗布耶(Roblyer,M.D)的专著“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IntegratingEducationalTechnologyintoTeaching》(于2003年出版)应该说,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学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认识,和上述CEO论坛第3年度报告所开出的“处方”相比,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开始重视整合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整合中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软件及工具(即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问题;而不仅停留在上述CEO论坛年度报告所开处方的具体操作层面。13三、国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研究例如,在罗布耶专著中,关于如何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者就是——首先强调各种教与学理论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意义与作用;接着介绍并分析不同教育思想指引导下的三种主要整合模式所使用的原则与策略;(三种主要整合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主导型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建构型模式”、以及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混合型模式”)最后再给出不同学科运用各种原则与策略实施有效整合的具体案例。可见,在罗布耶的专著中,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认识,和CEO论坛第3年度报告所开出的“处方”相比,确实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与发展。14三、国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研究罗布耶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尽管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也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罗布耶专著中专门针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主导型”整合模式所设计的各种实施原则与策略有较大的缺陷(缺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的指导);(2)罗布耶专著中专门针对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建构型”整合模式所设计的实施原则与策略尚存在明显的不足(缺相关教学设计方法的支持);(3)罗布耶的专著对于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混合型整合模式”的研究还很薄弱、更不深入(尤其是关于“混合型整合模式”实施原则与策略的研究)。应当指出的是,罗布耶原著的书名虽然是《IntegratingEducationalTechnologyintoTeaching》(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但是若从全书的内容看,把这本专著的名称更改为“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似乎更确切一些。15(1)罗布耶专著中专门针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主导型”整合模式所设计的各种实施原则与策略有较大的缺陷(缺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的指导)在罗布耶的专著中,在强调各种教与学理论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意义与作用时,既列举了支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与学理论,如:杜威(JohnDewey)的强调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育思想;伽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斯金纳(B.F.Skinner)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属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加涅(Gagne)的基于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理论;系统方法与教学设计理论;又列举了支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与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维果茨基(LevVygotsky)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皮亚杰(JeanPiaget)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布鲁纳(JeromeBruner)的发现式学习理论;佩柏特(SeymourPapert)的LOGO语言;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University)的情境认知教学等多种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16(1)罗布耶专著中专门针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主导型”整合模式所设计的各种实施原则与策略有较大的缺陷(缺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的指导)乍一看来,这些理论似乎罗列得很全面,但是若仔细深究,即可发现,作者有一个重要的疏忽:在他罗列的几种支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与学理论中恰恰把最最重要的一种理论——“奥苏贝尔的理论”漏掉了。一般研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