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网络环境下学习新方式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蒋鸣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探索为理解而学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探索我们面临的四个转变什么是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的反思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2002年“校校通”工程投资208亿元﹔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584万台,学生平均拥有计算机从1999年每121名学生1台提高到每35名学生1台;建成校园网26000多个,是1999年的8倍多。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判断北京、上海、广东以及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目前处于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转向应用为主的新阶段。和发达国家比较,这些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装备水平并不低,从时间上看,由大规模建设转向应用为主发展,比发达国家滞后2-4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关键是要有新思路,用新的应用带动新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益问题在实现了“校校通”的地区和学校,应用普遍滞后,网络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应用的主流还是集中在通过制作课件来改进教师教学的呈现方式,在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并没有全面突破。应用上没有创新,教育信息化就很难体现成规模的整体效益。我们面临的四个转变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学校和教师正面临着四个转变﹕从更多地关注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转向关注效益和效能从更多关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转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更多关注单个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规模质量效益从更多地关注城市转向关注农村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和学的全过程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通过教和学方式转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把教学信息资源作为催化剂,丰富当前的教学开发基于实际问题的新的课程和教学活动提供促进学习的支架和工具建设学习评价和反馈的新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取决于诸多因素﹕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国家信息设施环境及学校信息设施环境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学习工具的建设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的改革教育经费的支持全社会信息素养的提高······国际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动向为理解而教和为理解而学回归学科,走进课堂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师课堂行改变的转化,全面提高日常教学的质量://wideworld.pz.harvard.edu/eng/courses/index.cfm,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中的作用机械地套用国外的某一种课程设计模式并不能全面提高教和学的效益,必须把信息技术应用全面融入各学科的基础课程、扩展课程和探究课程中,融入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中,这样信息技术才会带来实在的教与学的效益。学科整合问题,必须探索具体学科整合的内在规律,综合考虑学科内容的组织、学科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方式。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以信息资源走进课堂为突破口,通过注入信息资源丰富当前的课程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运用优秀课例作为示范,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瞄准当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带全局性的问题,探索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探索的基本框架一个理论为理解而教的学习理论和相应的教学策略三个专题研究1.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2.超越课本的社会课程探究3.基于计算机模拟和仿真的数学与科学教学六种教学模式1.基于互联网资源的课程设计模式2.网上资源收集的拾荒者模式3.网络探究模式(WEBQUEST)4.多元智能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6.数学和理科教学的互动课程三种方法1.网上课程资源收集、筛选和共享的方法2.课堂教学的录像分析方法3.学生学习成效的多元评价方法我国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信息设施与发达国家比较计算机拥有量(人/台)学校接入互联网比例(%)国家小学中学小学中学法国30305090意大利29195748日本1394362英国1288899加拿大978897美国558793上海(2003)158-10接近100接近100应用计算机诊断程序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实验班与对照班数学标准测试成绩对照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班对照班代数智能教学系统(PAT)实验结果正确率IOWA代数标准测试问题解决能力表现能力对照班实验班为理解而学的教学设计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与写作超越文本的社会课程探究方法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科学与数学教学问题的提出在网络巳经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今天,信息的急速增长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判断和筛选的能力,快速判断能力的基础是阅读能力据北京的测试,只有5%的中学生能达到每分钟快速阅读500字、理解达到70%的水平小学课内阅读量约为300篇,30万字至40万字,远不能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而我们的语文教学80%的时间用于课文的精读,要改变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推进既看重文本又超越文本阅读改革势在必行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互联网采用超文本的知识拓扑图形式展现知识体系。这种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于人的认知结构,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可视化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更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能力与方式网络阅读能力﹕迅速检索信息的能力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批判性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加工及创造性运用信息的能力网络阅读几种方式快速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让我们像作家探究社会文化现象那样进入课程,学生将拿到三份有关胡同文化的主题学习资源目录索引,请应用这些资源来对胡同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进行比较分析。主题阅读与比较阅读案例:《北京的胡同文化》实践练习1互联网课程资源胡同与文化﹕历史的积淀情系胡同﹕美文阅读双城记﹕胡同文化与弄堂文化比较北京的胡同文化学生将分为两组开展合作学习,一组的主题是比较阅读分析,另一组的主题是城市文化比较,请充分应用网络主题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比较和提炼,形成本组的相对一致的看法,然后进行两组交流。今天的课程:语文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实践练习21.《胡同文化》与《在胡同里长大》比较阅读2.北京与上海﹕文化比较主题学习网络资源之一胡同与文化﹕历史的积淀北京老城胡同攝影展城南旧事杨信胡同艺术工作室胡同与四合院老北京胡同地图胡同的故事主题学习网络资源之二情系胡同﹕美文阅读汪曾琪﹕胡同文化林海音:在胡同里长大肖乾:老北京的小胡同李国文﹕胡同之死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王辛笛﹕记忆中的北京胡同鲁彦周﹕我思念北京胡同古都残梦–胡同胡同文化朗读京韵大鼓演唱主题学习网络资源之三双城记﹕胡同文化与弄堂文化上海弄堂:回忆与现实上海老街―明清梦痕上海三六九京城胡同文化-胡同里的人家胡同里的北京胡同没了,文化自杀安居古都----谈北京旧城的改造北京人与上海人之间的区别城市印象从上海今年历史高考的一题试题谈起这是今年上海高考历史的一题试题,反映了历史教学改革的走向,看完试题后是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历史教学究竟仅仅是史实的堆彻、复述、背诵还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基于史实的解释和所分析问题的本质?基于网络的社会课程的探究方法以学习主题构建课程框架基于网络的阅读与写作当代社会研究方法的引入比较研究﹕基于观点与史实(事实)的比较研究方法计量社会研究方法的引入心态史学方法的引入口述史学(人种学方法)的引入基于地图系统的人地关系研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互历史探究学习案例﹕戊戍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学习主题之一﹕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阐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时指出﹕在解释以上情事时,前人缺乏今人眼见之纵深,是以强调当事人物之人身关系,而低估组织与结构上的原因。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通过史实阐发你的观点。学习主题﹕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是一次有广泛社会性的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革新运动,还是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学术启蒙运动。搜集关于后者的史料,并与上述论断相对照。戊戍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史料的组织、阅读和推断戊戌变法网络资源选编史料史辨史论文学作品及史学评论戊戌变法网络资源选编之一﹕史料康有为﹕公车上书(上清帝第二书)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政变正记)光绪《明定国事》诏清廷戊戌朝变记(摘录)张元济回忆戊戌政变(摘录)大事表政变时间表百年老照片德国人对戊戌变法的一些较早的反映和认识我国近代大学课本——《京师大学堂讲义》(图)戊戌变法网络资源选编之二﹕史辨康梁公车未上书我不认识的“康有为”——惊读《温故戊戌年》对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的评估对康有为《戊戌奏稿》的评估光绪两道密诏真伪的综述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告密真相一个几乎被失落的历史证件——关于袁世凯《戊戌日记》考订戊戌变法网络资源选编之三﹕史论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中国大历史(摘录)浅谈戊戌维新运动的社会背景重读戊戌变法一个经济学者眼中的戊戌百年戊戌变法失败的文化因素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我看清末新政再谈“启蒙”戊戌变法六问戊戌维新对近代教育的影响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一度作为先行学科的地理学——序《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新政阴影下的村政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戊戌维新百年祭戊戌变法网络资源选编之四﹕文学作品及史学评论《北京法源寺》(李敖)《走向共和》(戊戍变法部分)综述:学术界评价《走向共和》重要人物之慈禧综述:学术界如何评价《走向共和》人物之康有为新民周刊专访﹕专学评说《走向共和》科学与数学互动课程科学与数学互动课程通过互动的多媒体互动程序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支架,使学习者能够进行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投入到高级的思考和问题解决活动中去。在互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正是运用了认知的支架来促进复杂的思考、设计、科学和数学原理和概念的学习。科学与数学互动课程网站介绍互动数学1.探究数学网站://www.shodor.org/interactivate/index.html互动物理1.探究科学网站://www.myphysicslab.com/3.台湾师大互动物理实验室﹕你能把海龟放到池塘中吗?计算机程序环境能够被用来帮助孩子理解几何概念。在这个互动数学研究中有一个互动工具被用来说明LOGO教学语言是怎样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和鼓励低年级学生进行长度和角度测量。5案例﹕从学生看到学生做的互动活动软件探究物体下落的规律拖动方块滑竿改变参数加速度速度距离﹕应用模拟理解距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理解关于随时间变化,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移动赛跑者可改变初始位置运动轨迹上下箭头控制赛跑速度,重点在于架设支架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的概念及知识的应用示例之一﹕互联网资源是怎样作为催化剂增进课堂活力的让我们展开理想的翅膀福州市延安中学1示例之二:好的讲述S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