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传染病学教授王福生及其团队在2014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肝脏疾病的全球性负担”的文章。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目前全球肝脏疾病主要由乙肝、丙肝、酒精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其中乙肝和丙肝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而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重灾区。乙肝不像其他病毒感染,它的致病本质并不是乙肝病毒的复制引起的,而且其在感染过程中,引发了人体免疫反应,发生免疫清除作用而造成的肝细胞损伤。这是HBV感染的发展史,从急性感染到最终的肝硬化、肝癌,是一个漫长的疾病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对于免疫功能健全的人,90%左右能够在急性感染期自发痊愈,而对于免疫功能不健全的,如新生儿,其急性感染后,大部分都会慢性化,这部分群体是需要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来控制疾病向后发展。临床上对于HBV感染的自然史通常分为4个时期: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和再活动期。以新生儿感染为例,在最开始阶段,由于机体免疫能够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发挥免疫识别和清除作用,机体感染HBV后,便进入免疫耐受期,在这个时期HBV病毒在复制,但肝功能等水平正常,肝细胞炎症少,我们通常把这类人群称作慢性HBV携带者。随着人体免疫系统的不断健全,其开始发挥免疫清除作用,进入免疫清除期,这个时期机体免疫系统不断清除被乙肝病毒侵染的肝细胞,进而发生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损伤,肝功能等各方面指标也发生变化。在病毒被清除到很低浓度时,便进入了非活动时期,这个时期,病毒复制被抑制,肝功能水平恢复正常,机体处于一个相对平稳时期,如果能长期控制在这个阶段,对于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当然,如果这个时期控制的不好,就有可能进入再活动时期,这个时候再去进行补救治疗,效果会差很多,耐药等情况的发生率也会大大增加,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几率也会大大提高。所以,目前,全球各权威指南一致认为:乙肝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长期持续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疾病进展。不同的监测路标,其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其中,HBVDNA监测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是慢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监测指标。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篇研究HBVDNA和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的权威文章。该研究对3000多名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了长达13年的跟踪随访,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如果HBVDNA水平能够长期控制在300copies/ml以下,其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将大大降低。如果其HBVDNA水平长期维持在5-6次方以上,其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目前,全球指南对于HBVDNA检测试剂的要求主要是4个点:高灵敏、宽线性、高特异性、可重复性好。而美国肝病学会指出,HBVDNA检测试剂的灵敏度要到达5-10IU/ml,检测上限要达到8-9个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