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课程的层次与类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课程的层次与类型•第一节课程的层次•第二节课程的类型•第三节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第四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第五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第一节课程的层次课程既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复合体,也是一种由多种主体所参与的进程。课程主体大致通过决策和运行两个维度,对课程的产生和存在发挥一定意义上的决定作用,从而导致课程实际上存在不同的层次。一、决策层次二、运行层次一、决策层次所谓决策层次,是指处于不同权力层面的主体进行决策而确定的课程所形成的层次结构,一般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是课程管理体制的结果,是不同权力主体存在和运作的产物。(一)国家课程(二)地方课程(三)校本课程(一)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通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课程标准、组织人员开发课程来实现。(二)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的课程。(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国三级课程分布:我们国家以前的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地方和学校的自由度很小。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如下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二、运行层次所谓课程的运行层次,是指由处于不同层面的课程主体分别研制、操作和运行的课程所形成的层次结构。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将其分为五个层次: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curriculum),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formalcurriculum),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是就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perceivedcurriculum),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4.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curriculum),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5.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curriculum),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第二节课程的类型课程作为概念,总是意指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课程。分析和理清课程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把握课程的定义。课程分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的。课程分类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一般性标准,包括知识分类、教育层次、教育类型、经验性质以及课程发展的历史时期等;二是特定标准,包括课程价值取向、学生学习选择性、课程地位、课程的横向结构、课程的纵向结构、课程主体性质以及课程结构形式等。(一)一般分类1.按知识的分科不同,不同学科的知识经验进入学校,就构成不同的科目课程。从而课程就可以分为:语文课程、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等。进而按照对知识的类型区分,课程就分为三大类型:科学课程、人文课程、社会课程。2.按照不同的教育层次,课程可以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中学课程、大学课程、研究生课程。进而,不同层次课程均包含着性质不同的知识经验,按照知识经验的不同性质,又可分为文化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3.按照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又可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等。4.按照课程的不同历史形态,一般可分为古代课程、近代课程、现代课程和未来课程。(二)专门分类1.价值性分类2.选择性分类3.规定性分类4.结构性分类5.形态性分类1.价值性分类按价值取向不同,课程分为社会本位课程、知识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就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价值取向建构起来的课程;知识本位课程,就是以满足知识或文化发展需要为根本价值取向建构起来的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就是以满足儿童个体发展需要为根本价值取向建构起来的课程。2.选择性分类按学生学习选择自由程度不同,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可进一步分为限制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选修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性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限制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一定限制选修的课程,如在指定的若干组课程中选定一定组数的若干课程,或在若干门指定的课程中选修一定门数的课程。任意选修课,指不加限制,由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3.规定性分类按课程地位和作用及呈现方式之不同,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里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4.结构性分类按课程的横向结构特征不同,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其中综合课程又可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经验课程)。按照课程的纵向结构特征不同,课程又分为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和阶梯型课程。直线型课程,就是将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直线推进、不重复地进行排列。螺旋型课程,就是依据与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相符合的形式,由一个小圆周开始,随着学生心智能力的成长,不断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所形成的一种循环往复、层层上升、立体展开的课程组织结构。阶梯型课程,阶梯型课程就是精选人类文化为课程内容并将课程内容进行阶梯式排列和实施,从而有效地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阶梯式上升。(参见黄甫全:《逻辑型规律与阶梯型课程》)第一,课程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课程内容就是精选的人类文化,课程以人类文化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三,学生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梯式的特点,因此课程内容也应当阶梯式排列;第四,课程既表现为不同内容之间的差异,又表现为难度之间的递增,因而割裂内容与形式的直线式与螺旋式皆有其缺陷;第五,所谓的阶梯型课程实质上就是内容上的螺旋式,难度上的直线式,两者结合构成阶梯式的课程结构。5.形态性分类按课程结构的根本形式之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活动课程是以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第三节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一、学科课程二、经验课程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比较一、学科课程(一)学科课程的定义(二)学科课程的历史(三)学科课程的优点(四)学科课程的缺陷(一)学科课程的定义学科课程(thesubjectcurriculum)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由于在学科内容的选择、组织与排序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出现了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即:科目本位学科课程、学术中心学科课程、综合学科课程。科目本位课程科目本位学科课程(subjectbasedcurriculum)是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并肯定科目固有的价值等级。第二,强调科目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第三,强调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主张科目设置要与学生年龄、学习阶段相适应。学术中心课程学术中心课程(discipline-centeredcurriculum)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其基本特点是:①学术性与专门性(知识体系的划分更为标准,更为明确);②结构性(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与观点);③倡导“发现法”(注重发展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精神)。以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为代表。综合学科课程综合学科课程是把两门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根据学科之间整合程度之不同,可进一步将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类型。学科课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第二,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二)学科课程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夸美纽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赫尔巴特以多方面兴趣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斯宾塞以人类生活为中心,以科学为核心的课程。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赞科夫的发展课程论。(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三)学科课程的优越性1.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2.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四)学科课程的缺陷1.过于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容易导致忽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2.关注知识的内在价值而忽视知识的个人意义。3.在教学方法上容易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4.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而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二、经验课程(一)经验课程的定义(二)经验课程的特点(三)经验课程的优点(四)经验课程的缺陷(一)经验课程的定义经验课程(experiencecurriculum)亦称“活动课程”(activitycurriculum)、“生活课程”(lifecurriculum),或“儿童中心课程”(child-centeredcurriculum),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以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第一,经验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形态;第二,经验课程以儿童发展的需要为教育和课程的价值尺度;第三,经验课程以活动为组织、实施课程内容的根本形式。(二)经验课程的特点1.强调直接经验的价值与意义;2.强调儿童自主学习(关注需要与兴趣);3.注重“过程”的教育价值;4.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经验课程的优点1.充分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使学习者成为真正的课程主体,课程意义之源被发现了,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2.把知识、儿童都视为一个整体,有利于提高儿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3.以活动来呈现课程,主张教材心理化,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4.将课程与儿童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密切了儿童、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将儿童置于一个恰当的位置。(四)经验课程的缺陷1.经验课程忽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2.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和其它智力品质的发展。3.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艺术,否则容易流于形式。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比较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价值论以学科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识论知识本位经验本位方法论分析综合教育观念社会本位教育为生活作准备个人本位“教育即生活”知识传递方式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主知识的性质学术性知识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课程的排列重知识的逻辑顺序重儿童的心理顺序教学控制教师权威学习者与他人合作控制课程的实施重学习结果重学习过程第四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一、分科课程的定义二、综合课程的涵义与基本类型三、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四、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五、综合课程的限制一、分科课程的定义分科课程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