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永贞革新唐代顺宗时官僚士大夫在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的背景下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因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到肃宗时的李辅国,宦官又掌握了军权。到中后期他们的专恣骄横,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士大夫的不满。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王叔文、王伾居翰林用事,引用韦执谊为宰相。他们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成政治上的革新派,共谋打击宦官势力。朝廷宣布罢宫市和五坊小儿,停19名宦官的俸钱,任朝臣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以图逐步收夺宦官的兵权。此外,顺宗和革新派还罢免贪官京兆尹李实,蠲免苛杂,停止财政上的“进奉”。这些改革都具有进步性,但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与之相勾结的节度使的强烈反对。最后,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贬后赐死,王伾外贬后不久病死,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8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改革历时100余日,以失败而告终。*甘露之变唐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李训等人,在唐文宗李昂暗中支持下,诈称左金吾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诱使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等宦官前去观看,企图趁机消灭宦官集团,因所伏甲兵暴露,失败,史称“甘露之变”。*河朔三镇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庐龙(或称幽州,今北京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庐龙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安史降将李怀仙等人就地封为幽州等三镇节度使,其后,河朔三镇逐渐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政府难以控制,乃“藩镇之患”的肇始。唐宪宗时期三镇曾短暂向中央表示归顺,但宪宗死后又开始反叛。而该三镇内部也反复哗变,动荡不安*头下军州,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又称投下。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皇族诸王、公主及后族所建的头下建筑州城,头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吏则由头下主自行委派。除酒税上交外征收的商税,一般为领主所有。头下州县也按人口多少区分为州、军、城、县、堡等。*主户和客户,唐、宋户籍均有主、客户之别。唐朝主户指土著户,客户指外来户。北宋主户分为官户和民户,官户是品官之家,不负担国家赋役,另立户籍。民户是一般人家,分为五等,都是有常产之人。客户指无田无牛的佃农。主户之中一、二、三等户是地主,四、五等户是自耕农。自耕农的主户和佃农的客户占人口绝大多数,是宋代主要的劳动者,也是主要的剥削对象。*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澶渊之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督战。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签订澶渊之盟。约定辽宋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庆历新政,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交子,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发行于北宋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为“钱引”,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因此纸券价值大跌。*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是指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无燕云十六州,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外来民族的铁蹄下(因中原士兵善守城,而蛮夷士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回鹘,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回鹘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中以药罗葛为首,后来的回鹘各可汗,大多出自这个氏族。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回纥人使用突厥卢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隋唐时期,回鹘受突厥政权统治。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回鹘联合仆骨等部族起来反抗,终于摆脱突厥的统治,逐渐强大起来。公元646年(唐贞观二十年),回鹘配合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鹘政权。这时回鹘控制的地区,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阿尔泰山,势力日益强盛。公元840年回鹘政权被黠嘎斯推翻后,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人。*顺昌大捷南宋与金之间进行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140年6月,金兀术率步骑十余万人攻打顺昌,其主力是号称铁浮图和拐子马的所谓常胜军。宋将刘锜所部不足二万人,乘金军初至,重装力疲,突然进击,以近身搏斗,大败金军,金军退回。此战役给予金军以沉重打击。*黄天荡之役,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金兀术统兵南下,占领了建康,接着连破临安、越州、明州。宋高宗赵构一直逃到海上,才没成为金兵俘虏。金军大肆掠杀之后北撤,在途中遭到南宋名将韩世忠的阻截,发生了著名的黄天荡之战。建炎四年,兀术率兵在黄天荡受阻,韩世忠率领众将士奋勇拼杀,金兵大败。黄天荡之战沉重地打击了金兵的嚣张气焰,扭转了南宋军总打败仗的局面,大长了宋军抗金救国的士气。*绍兴和议,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①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勃极烈制金代共议国事的最高权力机构——勃极烈制度。它保有古老联盟议事会制度的痕迹,以合议制形式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虽是一种辅佐皇帝的政治制度,但皇帝的权力受到诸勃极烈的牵制。这一制度施行凡20年,中经太宗,至熙宗时才被废除。勃极烈,女真语意为管理众人,最高者为都勃极烈,都,意为首领。次为谙版(尊贵)勃极烈,其次为国论(贵)勃极烈,有时左、右并置,即所谓国相。此外则有忽鲁(总帅)、阿买(部落)、乙室(照看筵宴)、迭(副部族首长)、昃(第二)、移赍(第三)、阿舍(侍卫)、吴(教化)等勃极烈。熙宗行汉法、改官制后皆废。*会子,南宋时的一种纸币。初为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置行在会子务。湖会,初名直便会子,即湖北会子、湖广会子的省称。因其流通限于湖北、京西路,为湖广总领所印发,故名。又有四川会子,简称川会,为南宋后期的四川纸币。怯薛军,成吉思汗建立的禁卫军制度。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一万人分为四班,护卫在大汗营帐外,是蒙古军的精锐。大札萨,成吉思汗法典*四大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元朝不是汗国,是大汗所在地,也就是本土。四大汗国是大汗的属下。其可汗要经过大汗册封才有效。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的名义上的建立者都是成吉思汗的儿子,分别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伊儿汗国的建立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儿子、忽必烈的弟弟旭列兀。*合州之战,南宋宝祐六年至开庆元年(元朝蒙哥八至九年,1258~1259),宋将王坚率兵在合州(今重庆市合川东)抗击蒙古军进攻的著名江河山岳地要塞防御战。此役击毙蒙古大汗蒙哥,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影响极大。*红袄军,红袄军是指中国金末山东、河北农民起义军。在蒙古侵金的同时,山东、河北地区的人民,纷纷举行了反抗金朝黑暗统治的武装起义,少者数万人,多者至数十万。起义者穿红袄作标记,故名“红袄军”。*经总制钱,经制钱与总制钱的合称。宋代筹集军政费用的办法之一,也是各地为筹措经费而加征的各种苛捐杂税的总称,经制钱首创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当时方腊起义方兴,东南军旅之费告急。总揽东南地区财赋的发运使兼经制使陈亨伯请求准许淮、浙、江湖、福建等七路在卖酒、鬻糟、商税、牙税、契税、头子钱、楼店钱等七色税种既定税额的基础上,每贯增收20文以充经制之用。因系经制使建议,故称“经制钱”。这种税以官定税名,属地方附加性质。实际上是一种无名杂敛。经制钱不独立征课,而是在若干税种之上,略征附加税,然后归而为一。此税虽不直接课于百姓,而以商贾为课税主体,但商贾势必将这些负担转嫁给百姓。靖康时因其病民而罢。南宋建炎二年(1128)又恢复征收,并得到广泛推广,而且税率屡增,成为百姓的沉重负担。总制钱系仿经制钱而成。自经制钱实行后,卢宗厚也按经制钱的方式税上征税。绍兴五年(1135)总制使翁彦国仿其法增收少许,归为一目,也以官名税,称为总制钱。靖康初年一度废除。宋室南渡,恢复征收,而色目更广,将经制、总制合一为“经总制钱”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因避讳改为“内史省”或“内书省”,唐改旧名。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永泰中始以宦官为内枢密使,。宋初罢宰相兼掌枢密之制,遂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并称“二府”,对掌军政大权。本院专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及出纳机密命令之事,为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初设枢密使、副使,后陆续增置。。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置,为朝廷军事行政机构,掌军事机要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卫。由皇太子真金兼领枢密使。后枢密使几度在设,皆由皇太子兼领,实为虚衔。定置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枢密院判官、参议等官。有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为一方一事而设者,则称某处行枢密院。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御史台,官署名。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自秦汉以来,历代都设此机构,掌监察之事。西汉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称司空),御史之长由其副职御史中丞担任。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武则天时一度改名肃政台。元在御史台以外,尚有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及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明初亦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都察院,御史台之名遂废。*宣政院,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