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和无意识理论演讲人:肖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人性观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他认为,人基本是由“力比多”和早期经验决定的。人的行为由一些生物和本能驱力以及生命早期压抑到无意识中的动机、冲突所决定。(P47)对人性的看法,不仅是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基石,而且也是解释历史和文化现象的根本出发点。总的来讲,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主要包括:决定论人性观消极悲观的人性观因果论的人性观潜意识论人性观生物学论的人性观一、决定论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绝大多数行为是由过去的事件决定的而非现实目标所能制约。人们几乎不能控制他们当前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许多行为是根植于他们观察不到的潜意识追求之中,他们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6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尽管人们通常认为他们主宰着自己的生活,但自由只是一个假象。弗洛伊德认为,事实上,人们对于塑造自己人格的各种力量是无法控制的。二、消极悲观的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来到的世界是处于基本矛盾状态的世界,生与死的力量从相反的方向同时作用于人们。人的行为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人的机体,或者更正确地说,在于蕴藏于人的机体之中的本能(人同时具有生存和死亡两种本能)。人是自己本能的奴隶,而且人这个奴隶的地位永远别想翻身,因为人不能改变自己的生物性的存在(消灭自己除外)。更有甚者,人生的目标其实就是死亡,而生活不过只是人朝向死亡过程中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已。•弗洛伊德提出了三维人格理论,即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人格结构的发展变化的原动力,遵循“避苦求乐”的原则。自我经历着一种经常存在、多少不一的矛盾状态,它一方面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需求,另一方面它又得对外部世界做出让步。在文明的薄板下,人们都是一些有剥夺他人以求得性满足和破坏满足的自然倾向的禽兽。弗洛伊德认为,反社会行为隐藏在人们的心底,甚至在表面上最爱好和平人的心底。更糟糕的是,人们通常意识不到他们的行为的原因,也意识不到他们对自己朋友、家人和爱人怀有的憎恨。三、因果论的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现时的行为主要是由过去的原因而不是由人们未来的目标所左右。人们并不是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相反,他们被困于性爱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斗争中不能自拔。而这两种本能在撒谎能够是保守的,他们迫使人们强迫性地重复原始行为模式。成人的行为是一长串的反应。人们经常力求减少紧张,缓解焦虑,压抑不愉快的经验,倒退到早期比较安全的发展中去,并强迫地重复那种所熟悉并认为安全的行为。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因果论纬度是“高”的。四、潜意识论人性观•就意识对潜意识纬度而言,精神分析理论是倾向于潜意识动机方向的。弗洛伊德认为从口误到宗教经验,凡此种种,皆深深植根于性本能或攻击本能的满足欲望之中。这些动机使人们成为自己潜意识的奴隶。尽管人们能够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但是弗洛伊德认为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深嵌于意识之中,它们常常与人们所想像的样子大相径庭。五、生物学论的人性观•如果从社会影响和生物学影响来判断弗洛伊德理论,作为一名内科医生,弗洛伊德的医学训练使他倾向于从生物学的角度审视人格。然而,弗洛伊德时常思索史前社会单位的重要地位及个体早期社会经验的结果,因为弗洛伊德认为许多幼稚的幻想和焦虑根植于生物学,因此可以认为弗洛伊德理论更加倾向于生物学论的人性观。根据阿帕波特的总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可大致分为5个观点:•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学观点•发展观点•适应观点结构观点•本我•自我•超我前意识目前未被察觉,但在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提醒下可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意识(1)人能感知到的心理过程(2)心理能量活动浮于表面的部分(3)被世俗、伦理所容忍Eg:人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和对外界各种刺激的感知力潜意识(1)人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2)这种精神活动的原动力(3)可能以各种变相的方式出现:神经症、精神症状、梦、失误Eg:原始冲动和本能,不被社会标准道德理智所接受的被人压抑的欲望,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事情无意识理论•人的行为,有时是受意识不到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所以,人,也有受无意识支配的情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他认为在这三者中无意识最重要。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则许多心理现象无法解释。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在整个的心理过程中,无意识有着比意识更重要的地位。前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前意识是现实意识不到,却有可能被回忆起来的那些心理材料,它具有动态性质•而无意识则是人意识不到的东西。前意识与意识区别•意识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选择,因而具有质的规定性•前意识则是接近意识的心理现象,它能较快地进入意识领域,又能迅速地退回自身的地位,所以没有质的性质,而只有量的属性。谢谢观看!主讲人:肖鑫PPT制作:李萍、刘泓伶收集资料:史昊文、刘颖、荣中林、廖怡、罗小洁、刘睿、涂杰、胥小霞、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