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讲远离艾滋病一、艾滋病的发现与由来1.艾滋病的发现与命名198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在《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上发表了洛杉矶加州大学Gottlieb等报告的一组青年男性同性恋者患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和念珠菌病,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并死于PCP的病例。此后,CDC又陆续收到同性恋者发生卡波西肉瘤(KS)、PCP或念珠菌病,静脉吸毒者伴发PCP,海地移民患脑弓形虫病,使用过第Ⅷ因子浓缩制剂的血友病患者发生PCP之类的病例。免疫正常人群中罕见的这些疾病,引起了CDC专家的注意。1981年12月,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集中报道了一批细胞免疫缺陷合并PCP、念珠菌病、巨细胞病毒(CMV)或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KS等病的患者,其免疫学及临床表现均符合后来制定的AIDS临床定义,可视为AIDS的最早期的一批报道。上述19例生前均曾做过活组织病理检查,在已死亡的12例中7例做了尸体解剖。他们所患之各种疾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由此可见病理学检验对于认识和确定一个新的疾病单元的重要性。医学家们研究了上述病例,归纳出一些共同特点:患者都有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都继发不同类型的机会性感染(尤其是PCP、弓形虫病)和肿瘤(KS),死亡率很高。易患者为男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海地移民或血友病患者,其感染途径主要为性交及血液传播。CDC把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考虑为一种新的疾病单元,并正式提出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这个名称,从而在医学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从罕见少见的病例报告和庞杂零乱的临床资料中归纳出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这是人们对本病认识上的一个飞跃。2.关于艾滋病病因的研究自从美国1981年发现艾滋病以来,人们就开始积极探索其致病原因。从早年发现的病例中,流行病学推测这是一种经血液和性接触(尤其是同性恋)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尤其是血友病人因接受血制品治疗而受感染,说明病原体能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染。Gallo根据能滤过细菌的血液制品仍能传播本病的事实,提出病毒病因的假说,认为AIDS可能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引起,为进一步探寻AIDS病因提供了重要启示。检查资料表明,在AIDS病人体内能查出CMV、EB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腺病毒等。但上述病毒感染不能引起AIDS特有的病理变化。2进一步分析发现AIDS患者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表现为血液中淋巴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病理学检查也发现患者淋巴组织削减。各种机会性感染就是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研究者推想,可能有一种嗜好侵犯T细胞的感染因子,破坏了人体细胞免疫机制,而导致这种免疫缺陷性疾病。经过排除多种可疑的细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后,科学家终于确定艾滋病是由一种嗜T细胞性的病毒引起的。首先被证明可引起人类T细胞病变的逆转录病毒是人类嗜T细胞白血病Ⅰ型病毒和Ⅱ型病毒,二者均曾在AIDS病人中分离出来。Gallo等发现这两种逆转录病毒都能经血液和性接触传播,都能经母亲传播给婴儿,都有较长潜伏期,且都侵犯T细胞,提出AIDS可能由逆转录病毒引起,但这些病毒并不引起免疫缺陷。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Montagnier等从1例患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病综合征的同性恋患者T细胞中培养分离出一株新的逆转录病毒,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发表于《科学》杂志上。同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的Gallo等也从AIDS患者的白细胞中分离出一种逆转录病毒,命名为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1984年5月《科学》上发表。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医学院的Levy等也从旧金山AIDS病人末梢血中分离出一株逆转录病毒,称为艾滋病相关病毒(ARV),亦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经病毒学界鉴定,上述LAV、HTLV-Ⅲ和ARV三种病毒从生物学性质、免疫学特征、电镜形态、核苷酸序列、蛋白质结构、对CD4+T淋巴细胞的攻击性及逆转录酶等都相同。1986年6月,国际微生物学会及病毒分类学会将这三个名称统一起来,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同年6月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艾滋病会议上亦确认此名。WHO在39届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上宣布用HIV作为AIDS病毒的命名。3.关于HIV的起源关于HIV的起源至今没有定。(1)HIV-2可能来源于非洲绿猴。非洲绿猴体内有一种免疫缺陷病毒——猴艾滋病毒,与人类HIV很相似,大约30%-70%的绿猴感染过这种病毒,但只带病毒不发病。若亚洲的短尾猴,如恒河猴感染了这种病毒,则会发生严重的免疫缺陷,乃至死亡。人类HIV-2与猴艾滋病毒的遗传结构很相似,因此推测人类HIV-2可能来源于猴艾滋病毒,是非洲绿猴将艾滋病毒传染给了人。(2)(2006年)美国《科学》报道HIV来源于黑猩猩。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为了研究艾滋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起源,英法美三国科学家组成研究小组,历时7年,通过检验非洲西部喀麦隆丛林的黑猩猩的粪便,追查到它们体内的艾滋病毒。3研究发现,患病的黑猩猩大都生活在喀麦隆的南部。其中,萨那加河流域的黑猩猩感染的SIV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和人类HIV病毒最相近。正是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令科学家相信,人类的HIV病毒就是来自非洲的野生黑猩猩。由于黑猩猩在野外往往群居在不同的地域,通过研究这种动物的粪便中的抗体和基因成分,科研人员能够找到每一头携带艾滋病毒的黑猩猩。调查结果发现,有些黑猩猩种群的艾滋病毒感染率高达35%,也有些黑猩猩种群根本没有携带艾滋病毒。最终,科学家得出结论,感染艾滋病毒的黑猩猩生活在喀麦隆南部地区,这些动物的基因表明它们有“共同祖先”。直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们仍未能弄清SIV是如何从黑猩猩传播给人类的。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很可能是喀麦隆农村有人被感染病毒的黑猩猩咬了一口,或是在宰杀黑猩猩时,不慎感染病毒。于是SIV病毒在人体内变异,演化成HIV病毒传染给他人。最重要的是,这种病毒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而黑猩猩感染SIV病毒一般没有什么大碍。二、艾滋病的流行情况艾滋病被西方国家称为恐怖病、超级癌症、二十世纪瘟疫、同性恋瘟疫。发病后,五年内死亡率几乎达100%。虽然说,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不等于是艾滋病患者,但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者,有20%经过半年到七年的潜伏期,也最终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当艾滋病首次在美国5个同性恋者身上被发现时,它还只是涉及少数人而且流行分布集中的一种疾病,但仅仅十几年的时间,艾滋病就迅猛地跨越国家、民族、性别、年龄、阶级、地位等界线,成为一种史无前例的病毒大流行。1981年6月5日,美国报道在洛杉矶有5名同性恋者患有卡氏肺囊虫肺炎,这一消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月,又有报道说,美国同性恋者中又发现26例卡波济氏肉瘤患者。随后,不断有相似的病例发现,并有患者开始死亡。仅仅到1993年6月30日为止,已有五大洲的208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发现艾滋病病例。目前,全球2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艾滋病疫情。自1981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至1997年12月,全球已有4200万人携带了艾滋病病毒,现已有1170万人死亡,平均每天有1.6万人新感染上这种病毒。在发展中国家,成年人在诊断患有艾滋病之后的估计平均寿命为6~12个月,发达国家为1~3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性比女性多。但是由于异性恋传播方式越来越普遍,这一差距正在缩小,目前,世界上感染艾滋病的男女比例为3:2。国际卫生组织估计到2000年感染艾滋病的女性人数将接近男性。随着感染艾滋病的女性的增加,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新生儿的比例也在增加,到19974年底,世界上携带艾滋病病毒的15岁以下的儿童已达110万人。据联合国08年艾滋病发病率规划署估计,全球范围内,约有3300万人感染艾滋病。中国占70万。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大约有3340万(3110-358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万(240-300万)新发感染者,200万人(170-240万)死于艾滋病。其中,大约有43万(24-61万)新生儿感染艾滋病病毒,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总数达到210万(120-290万);年轻人占所有成年人(15岁以上)新发感染的40%。从艾滋病流行的区域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是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区域,集中了全球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67%和15岁以下儿童新发感染者的91%。但自2001年《联合国艾滋病承诺宣言》签署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艾滋病新发感染数已经在近8年内下降了大约15%,2008年新发感染人数也减少了大约40万。由于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生命得以延长,加上人口数量的增长,目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比以往更多,然而因为更多人获得了治疗,艾滋病相关疾病的死亡人数在过去5年里下降了10%以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自1996年有效的治疗方案问世以来,挽救了大约290万人生命。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全人群感染率为0.05%。卫生部称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其中可能有44万人不知晓自己已被感染,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我国部分公众依然歧视艾滋病病人。截至2008年9月30日,我国累计报告08年艾滋病发病率264302例,其中病人77753例;报告死亡34864例。六省区发病率占八成,卫生部同时通报,08年前9个月全国共报告发现艾滋感染者和病人44839例,报告死亡6897例。云南、河南、广西、新疆、广东和四川为我国艾滋病发病率前6位的省区,占到报告总数的80%。目前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流行因素广泛存在。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2.6万,艾滋病病人10.7万,死亡5.4万。据估算,至2009年年底,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10.5万。去年新发的4.8万感染者中,经性传播达74.7%。全国61个城市开展的样本量为5.7万人次的男男性行为人群调查显示,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5%,其中贵阳、重庆、昆明、成都等地感染率超过10%,个别城市感染率达到20%。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5HIV呈球形,直径约150毫微米,包膜由一薄层类脂质构成,具有抗原性。HIV是单链RNA病毒,外有核壳蛋白,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能以单链RNA作为模块,转录为双链DNA,该双链DNA可与宿主细胞的DNA结合然后逆转录为病毒的单链RNA,因此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病毒的核酸永远与宿主细胞结合在一起,使得感染不能消失,机体无法清除病毒。HIV模式图HIV由皮肤破口或粘膜进入人体血液,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CD4+T细胞(CD4+T细胞在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中心调节作用,它能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便得CD4+T细胞失去原有的正常免疫功能。当CD4+T细胞几乎全部被HIV破坏,造成病人体内CD4+T细胞在数量上骤减,从而导致病人的免疫功能全部衰竭,为条件性感染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HIV和其它逆转录病毒一样,当逆转录酶使病毒的RNA作为模板合成DNA而成前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时,HIV带有的致癌基因可使细胞发生癌性转化,特别是在细胞免疫遭到破坏,丧失免疫监视作用的情况下,细胞癌变更易发生。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寄生于CD4+T细胞内最核心的部位,并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整合为一体,人体没有能力使其分开,更没有力量杀灭它,艾滋病就成为一种“病入基因”的顽疾。艾滋病病毒随免疫细胞DNA复制而复制。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使免疫细胞遭到破坏和毁灭,并放出更多的病毒。新增殖病毒再感染更多的细胞。就这样,病毒一代代地复制、繁殖,免疫细胞不断死亡。艾滋病病毒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病毒的逆转录病毒,具有极强的迅速变异能力,而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总落后于病毒的变异,因而无法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和扩散,更何况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是毫无作战能力的非保护性抗体。6HIV的抵抗力较弱。100℃20分钟即可灭活。用70%的酒精、10%漂白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