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韩柳的“古文运动”。2、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分析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文章的论证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2.积累掌握一些词语的用法并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想]1、本文在字面上不难疏通,但文中的“古”、“师”、“道”等含义值得深究。2、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四、联系背景,分析文章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疏通文章,着重分析几个重要字词:道、师、耻、之、于、学者、从而、所以等。并在文章疏通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内容。第一段:1、读准停顿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从/而师之2、理清思路提出论点(学必有师)→教师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从师必要(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小结: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即“学必有师”。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第二段:1、体察语气嗟乎!师道之不存也久矣!(慨叹以往,有遗憾之意。)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悲叹现实,抒无奈之情。)2、理清思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愚益愚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择师教子小学而大遗其身耻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智不能及士大夫族----群聚而笑小结:这一段就是通过三种对比,采用了对比论证,说明现在“耻学于师”以及它的危害性,再次说明“学必有师”。第三段:1、理清思路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孔子行、言为证→师生关系、师道关系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小结:本段文字以“孔子求师”对前面的从师学习态度进行重申,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是一种相对的、发展的观点。第四段:此段文字说明写《师说》的缘起-----“李蟠师余”。但从全文来看,这不仅是写给李蟠的,更是写给“士大夫之族”的。总结:这篇文章在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学必有师”,并指出教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在第二段用三组对比指出了如今“师道不复”的现实;在第三段以“孔子求师”再次说明“学必有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赞许了“李蟠师余”、“行古道”的精神,说明本文写作这缘。总而言之,段段不离“师”、句句不离“师”,“师”字贯穿全文。五、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谀(yú)经传(zhuàn)蟠(pán)巫(wū)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愚(yú)句读(dòu)郯(tán)苌(cháng)聃(dān)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六、分析课文第1段(一)朗读第1段,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二)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1.通假字:受-授2.古今异义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无:古-无论;今-没有。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3.一词多义之: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吾从而师之④古之学者必有师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乎: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④其皆出于此乎也: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吾师道也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②③④⑤⑥⑦(2)理解分析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择师的标准。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⑤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课后练习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课后练习2.补充讲解(1)通假字①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2)虚词①其:其为惑也:其,代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②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古之学者:之,助词,的。(3)词类活用①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②吾从而师之(动→意动)③耻学于师(形→意动)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第2段。(1)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2)分析①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②“师道”指什么?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于其身也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背诵2.第3段(1)学生朗读。(2)分析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3)背诵。3.第4段。(1)分析: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明确:儒家道德。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2)背诵。三、本文写作特点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2.论证上有破有立。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3.对比论证。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附:板书设计师说一、解题:说,一种文体。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三、分析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论据:“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四、写作特点1.有破有立2.对比论证五、【提高试题】(一)、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解释加点词语(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无.贵无.贱(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对本段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B.阐述了从师的原因和原则。C.老师所起作用的核心是受业,具体任务是传道、解惑。D.从师的原则意思即是学问面前,人人平等。3.你们同意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吗?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答: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二)、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安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相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恩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4.用“||”线将原文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第一层:第二层:5.文中“求放心”的意思应是指()A.请求别人相信自己,放宽心B.追求一种豪放坦荡的胸怀C.寻找一种使自己舒心的境界D.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6、文中“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的意思是()A.君子重视品德修养时,就归结到要好问勤学。B.君子尊重有德性的人,是由于他们好问勤学。C.君子重视品德修养时,就去向有道义的人求学。D.君子尊重有德性的人,必须走做“学问”这一条路。7.本文与《师说》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答:《师说》: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本文:参考答案(一)、1.(1)用来……的(2)本来(3)无论(4)哪、岂2.C3.(略)(二)、4.第1层:开头—一审问而明辨也:问各种不同人都能有所收获。第2层: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5.D6.A7.《师说》:强调“师”的重要性;主张“从师而问”“学于师”。本文: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