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应对西方制裁的政策分析一、西方制裁俄罗斯的背景和起因(一)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渊源俄罗斯和乌克兰同属东斯拉夫民族,基辅罗斯是它们共同的摇篮,蒙古大军的入侵使俄罗斯和乌克兰走上不同发展道路。通过《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并逐渐由俄国管辖下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变为普通行省。此后,俄国利用各种手段对乌克兰实行民族同化。十月革命后,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和乌克兰又经历了苏联大家庭的沧桑巨变。共同生活数百年的历史留给两个民族的不是兄弟般的手足之情,而是恩怨交织的复杂记忆。苏联解体后,这份解不开的历史情结使两国关系逐渐疏远。(二)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事件2014年3月11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发布声明,议会81位出席议员有78人投下赞成票,通过“宣告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独立”。但乌克兰政府则未予以承认。3月16日,克里米亚归属公投结果以97%赞成的得票率获得通过,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正式宣布和塞瓦斯托波尔一起脱离乌克兰,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但此公投并未获得乌克兰与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乌克兰当局在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发布之后随即宣布克里米亚议会的决定非法。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当天发表联合声明,称克里米亚公投与乌克兰宪法和国际法相违背,因此此次公投是非法的,其结果将不被承认。由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也发表声明,称克里米亚公决没有“法律效力”,将不承认公决结果。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一项与克里米亚有关接纳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并组建新的俄罗斯联邦主体的条约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克里米亚共和国与联邦直辖市塞瓦斯托波尔两个联邦主体。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签署了经联邦议会批准的克里米亚入俄条约,以及规定其地位及边界等细节的宪法条例。这标志着克里米亚入俄的法律程序全部完成。二、西方国家对俄实行经济制裁带来的困境自2014年3月俄罗斯归并克里米亚以来,美国和欧盟指责俄罗斯侵占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又在乌克兰东部煽动和武力支持乌克兰东部的国家分裂行为,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经济制裁,涉及能源、金融、军工等多个领域。制裁致使俄罗斯从2014年底开始一步步走入经济困境,产生诸多不良后果。(一)经济方面的困境乌危机以来,美欧先后推出多轮对俄制裁措施,力度逐步升级,目标瞄准俄经济核心领域,冻结对俄贷款融资。美制裁名单包括:俄最大石油生产商“俄罗斯石油公司”、最大私营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公司”、最大私营银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国有银行“外经银行”及多家军工企业。美新措施禁止美个人及金融机构为上述制裁企业提供超30天融资,禁止向俄能源部门出口某些商品及技术。欧盟则宣布限制俄国有金融机构进入欧盟金融市场;对俄实施武器禁运并禁止向俄出口军方用户使用的军民两用商品;限制俄获取欧盟敏感技术尤其是能源技术;要求欧洲投行和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中止在俄开展新融资业务”,暂停欧俄除跨境合作与公民社会项目外的所有双边和地区合作项目。俄亦不甘示弱,针锋相对推出“反制裁”,8月1日开始禁止从波兰进口水果和蔬菜。8月7日,俄又宣布禁止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挪威进口水果、蔬菜、肉类、鱼、牛奶和乳制品,为期一年。此外,俄还禁止乌航空公司航班飞经俄领空。许多专家认为,俄罗斯可能将迎来比1998年和2008年更严峻的经济危机。1.能源价格骤降。俄罗斯经济结构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致命缺陷,现在越来越演变成致命之伤。俄罗斯国家财政的70%来源是出口石油与天然气,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占到了俄罗斯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由2014年6月的高点115美元,跌至2015年12月的35美元。而天然气输出(主要买家是欧盟各国)因为受到外交连累,加上欧盟本身就想逐步地减少依赖俄国能源的政策,使俄国2015年的天然气输出骤降12.9%。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骤降沉重打击了俄罗斯经济,很可能引发俄国的财政危机。2.卢布快速贬值。2014年10月,美元兑卢布的汇率还是1:40左右;到当年12月,汇率已到1:69;经过俄罗斯政府采取包括抛售美元外汇储备等一系列政策,今年4月,美元兑卢布稳定在1:56左右。不过,俄政府手持的“弹药”已经不多了。到今年10月,俄罗斯军事干预叙利亚局势时,俄政府手持的外汇储备只剩下了3000多亿美元。其中政府可动用外汇储备只有大约1000多亿美元。于是,莫斯科美元兑换卢布的汇率,又冲到1:67左右。3.贸易大幅下跌,重要进口受阻。一方面,俄罗斯国际贸易连年下跌,与2014年相比,2015年的出口量降低-29.2%,其中与欧盟降低-34.2%,与中国降低-27.2%。进口量降低-39.1%,其中与欧盟降低-45.9%,与中国降低-33,2%。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俄国的国际贸易量从之前不的世界第5位,骤降到第16位。另一方面,俄罗斯非常依赖于进口,例如90%的工具机械需要进口,大多数电子和IT产品需要进口,否则军事工业都举步艰难。欧美禁止军用产品进口给俄罗斯,最近法国甚至您愿赔偿20亿欧元,也拒绝本来俄罗斯向其订购的两艘航空母舰。而许多产品是军民两用的,结果一起被禁。即使非军用产品,因为卢布贬值,提高了进口价格。所以,俄罗斯必须寻找欧盟之外的生产商,如中国、日本、南韩、土耳其等。4.国外直接投资暴跌。为了俄罗斯市场,许多国外前来俄罗斯投资的企业,仅仅来自德国的就多达6000多家,主要集中在汽车领域、食品领域。在恶劣的政治气氛和经济环境下,再加上卢布暴跌,大大提高了进口商品在俄国市场的价格,从而减少了在俄罗斯市场的赢利,增加了国外投资者的经济风险,由此降低了投资热情。据俄罗斯中央银行统计,2014年国外直接投资暴跌70%,从690亿美元降到210亿美元,达到2005年以来的最低。5.经济增长大幅下滑。今年1月-8月,俄罗斯GDP负增长3.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俄罗斯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8%。俄罗斯央行的估计比IMF的更加悲观:今年全年负增长将达到3.9%-4.4%。这一背景下,工业生产、居民收入都将有明显的下降。今年前7个月通胀达到9.4%,去年同期仅为5.3%。俄罗斯官方给出估计认为,今年通胀率很可能超过12%。(二)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困境1.美欧在多边层面孤立俄,打击其国际声望。美欧将俄踢出G8;2014年度G20峰会举办国澳大利亚甚至曾放言将不邀普京与会,普京虽最终参会,但遭与会西方领导人冷对与指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能源署则暂停俄加入进程;北约暂停与俄合作,北约秘书长称需“重新思考对俄关系”,副秘书长费什博更视俄为“敌人”。2.美欧继续围堵俄地缘政治空间。美欧借乌克兰危机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6月底,欧盟正式与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签订“联系国协定”,三国西倾迈出切实步伐。目前美国会又加紧审议法案,拟允许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在不加入北约的情况下获美军事盟友地位。3.军事对抗氛围浓烈。乌危机以来,俄多次在西部展开军演,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当属2月底3月初在俄西部和中部军区展开的“战备水平突击检查”,共有11万士兵参加。北约部队亦多次展开针对俄军演,9月中下旬北约16个成员国在乌西部利沃夫附近展开“迅疾三叉戟”军事演习,北约部队自乌问题激化后首次进入乌境。9月初,北约在英国威尔士召开峰会,通过“战备行动计划”,北约海陆空力量将以轮换方式在东欧持续存在,并在东欧组建“尖锋”快速反应部队,“确保北约在确定的时间、地点,有合适的军队和装备”。针对西方的逼人攻势,俄针锋相对,着手调整军事战略,近日出台新军事学说,明确将美及北约列为俄最主要外部威胁。可以说,当前俄与西方的安全互信荡然无存。三、俄罗斯应对西方制裁的政策措施2014年,因乌克兰危机,俄与西方博弈由“暗斗”转向“明争”。俄接纳克里米亚入俄及马航M17坠机等事件引发西方对俄经济制裁、外交孤立,俄西关系全面恶化;俄主导的“欧亚联盟”构想亦因乌危机面临诸多变数。为摆脱困局,俄“东进南下”,一方面强化与中国、朝鲜、越南等亚太国家关系,另方面积极与土耳其、埃及、印度、巴西、古巴等中东、拉美传统伙伴国展开合作。(一)积极拓展东方外交,谋求外交突围。一是着力加强“金砖”国家关系。今年以来,俄全面扩大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总统普京全年6次会晤,中俄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双方在能源领域合作成果尤为耀眼。5月下旬中俄达成“东线”天然气协议,11月签署西线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此外,中俄合作还在金融领域有所收获,10月中俄签署总额为1500亿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普京在巴西出席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俄巴签署协议加强军事、能源、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合作。普京年底出访印度,签署包括能源、军工、原子能等领域在内的多项合作协议。二是多面出击,再塑“战略支点”。东北亚:今年9月,普京复任以来首访蒙古,俄蒙就发展经贸合作,改造乌兰巴托铁路等达成协议;上合峰会期间,中俄蒙元首举行三边会晤。今年,俄副总理、远东发展部部长相继访问朝鲜,金正恩特使崔龙海访俄,俄朝关系深化。东南亚与南亚:11月,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访俄;俄国防部长绍伊古访问巴基斯坦,成为苏联解体以来首位访巴的俄防长。中东北非:今年埃及总统塞西两度访俄,双方讨论了政治、军事方面合作和建立自贸区问题;12月,普京访问土耳其。三是在美国后院“打楔子”。在赴巴西出现金砖峰会前,普京访问古巴、尼加拉瓜和阿根廷,意在通过投资、贸易加强与拉美关系,强化自己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摆脱外交困境。(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有进展,但前景并不乐观普京复任后将欧亚经济联盟作为外交的首要目标,视其为俄谋求“世界独立一极”、实现大国复兴的重要基石。乌克兰危机后,俄加快推进欧亚经济联盟建设步伐,2014年5月底俄白哈签署欧亚经济联盟条约,2015年将正式启动该联盟。10月,亚美尼亚决定加入欧亚经济联盟,12月底吉尔吉斯斯坦亦决定加入欧亚经济联盟,至此联盟将扩大为5个成员国。但同时,乌克兰危机重创了俄主导的欧亚一体化,欧亚经济联盟前景充满变数。一是俄“软、硬实力”下滑。一方面,俄经济困难影响对欧亚联盟持续投入能力。目前俄经济发展停滞,明年衰退几成定局,未来对独联体的持续投入能力存疑。没有俄的大力投入,欧亚联盟将成“镜花水月”。另一方面,俄国际形象和在独联体的“大哥”地位受创。乌危机以来,在西方媒体强烈的反俄宣传攻势下,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在与西方的舆论战中处于明显劣势。而在独联体地区,各成员国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去俄化”倾向愈加严重。二是哈萨克斯坦与白俄罗斯反对政治一体化。克里米亚入俄后,欧亚地区国家对俄疑虑上升。哈为维护主权独立,明确政治主权不可让渡,普京设想的共同财政、货币政策超越哈红线;白也不希望政治一体化过于深入。三是成员国间利益纠葛不断。在实行统一关税政策过程中,俄、白、哈利益诉求各异,俄坚持不将其最大出口商品能源贸易置于关税同盟降税范围,却要求大幅降低工业品特别是汽车的税率,导致俄工业品低价出口挤压哈民族工业,同时高价成品油又抬升哈加工成本,哈工业产品在关税同盟中遭受两头夹击,十分不满。2014年上半年,哈对关税同盟国家出口同比下降22.1%,白下降5.6%。两国内部对欧亚经济联盟的反对声音增多。四、俄罗斯应对西方制裁的政策措施效果(一)长远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今年3月,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一周年之际,普京表示:“制裁没有致命性,尽管对工作有损。”短期来看,这种自信并不算是一种勉强乐观,但如果考虑到制裁的全部内容,这位俄罗斯政治强人却也是忽视了长远发展的一种视角。西方制裁中,最不容忽视的还是对俄经济融资的限制。由于制裁中的这项内容,俄许多大公司都失去了直接从西方进行融资的资格,而这一点则可以说是让俄最为难受的。当然,依同样的逻辑,它仍不至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对俄构成严重挑战,但从长远看,它的影响却可能是致命的。按照俄经济学家谢尔盖·阿列克萨申科的估计,俄经济部门正逐渐感觉到融资限制的后果,包括“俄罗斯石油”这样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