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评价理论基础和标准第一节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环境评价标准概述第三节我国常用的环境评价标准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近年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生态学观察问题的角度:整体观和综合观——不仅有从整体到部分的演绎,更重要的是部分到整体的综合。层次结构观点——高级层次结构功能由低级层次发展而来。新生特性原则——组合成高层次时产生新特性。第一节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一、环境评价的生态学理论环境评价的生态学理论体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承载力;生态价值论;生态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平衡;景观生态学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全球生态学过程及后果、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生态学中污染物生态行为、生态监测及影响评价;工业生态学中工业生态系统、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生命周期评价。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和功能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层次生物组织的科学,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保护的科学,理论基础为进化论和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研究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规律的科学,介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之间。环境评价的生态学理论内涵整体性原则——整体影响、综合评价、把握污染总量目的性原则——紧扣评价目的、环境目标、三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层次性原则——研究人类-生态系统子系统层次间关系主导性原则——抓住重点和主要环境影响问题动态性原则——注重动态过程参与性原则——公众参与和行政审查二、环境评价的系统学理论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2.如何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价值价格(货币)三、环境评价的环境经济学理论1.有用性2.稀缺性环境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环境质量”成为稀缺的商品环境有价值环境的总经济价值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存在价值可直接消费的产品功能效益将来的直接或间接使用价值为后代保留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的价值认识到继续存在的价值食物、生物质娱乐健康生态功能、防洪、风暴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境生境、不可逆转的改变生境、濒危物种对个人而言,“有形性”减少外部性是微观经济单位的非市场性影响(不能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目的:将隐性的外部化问题显化和内化,客观反应环境资源的真实价值——求取环境资源的影子价格。影子价格是指资源最优配置时所应当具有的经济价值。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意义:1.明确环境有价,有利于环境外部性内化。2.以统一的货币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全面的费用—效益分析。3.引起公众和决策者重视,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目标: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是目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平等。持续性原则: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总目标。四、环境评价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特征:保持自然资源的潜在能力,使发展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环境承载力论、环境价值论、协同发展论。可持续发展对环评工作的要求:1.加强环境评价自身的发展•拓宽内容体系•改进环评方法2.加强交流与合作环境标准以环境基准为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所制定的限制值,具有法律强制性,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算的修改和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环境保护标准是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的总称。它是评价环境状况和其他一切环保工作的法定依据。第二节环境评价标准概述一、环境基准和环境标准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对特定对象(一般为人或生物)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水平,一般以剂量—效应关系表示。环境基准与环境标准的区别与联系1.基准是单一学科研究结果;标准是基准基础上综合政治、经济、技术等多种效应的结果。2.基准是科研结论,不以意志为转移;标准是分析平衡的结果,具有法律效应。3.基准无时间性;标准随人类社会条件及生存发展需要而改变,不断修订补充。总之,基准是自然科学范畴,是基础和核心;标准是上层建筑,由基准值决定基本水平。标准值基准值不允许标准值=基准值安全系数小标准值基准值安全系数大环境标准的作用1.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计划和环境规划的重要依据,是一定时期内环境目标的重要体现。3.环境标准是环境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保执法的尺度。4.环境标准是科学管理环境的技术基础,是推动环保科技进步的动力。衡量环保科技成果的重要尺度,导向作用。科学管理(环境立法、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离不开环境标准。2.环境标准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环境标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随着一定时期的经济技术水平和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了环境标准体系——按照环境标准的性质、功能和内在联系进行分类,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目前我国执行的是“六类两级”标准,六类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下页PPT分述)两级是:国家标准、地方或行业标准;P56两种执行规定是:强制性和推荐性。二、环境标准体系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要素污染防治法制定的,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施的针对具体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功能区划、污染物项目确定和标准分级以及污染物浓度限值的强制规定。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经济技术多种水平的综合反映,是一定时期内评价环境质量的尺度,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准绳,是进行环境规划、评价、管理的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不良因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排放量),以及标准分级所作的强制性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实现特定环境目标而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础,以污染防治技术、经济可行性为依据制定的,是直接监控污染源、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途径和控制手段。(书上无)浓度控制标准规定企业或设备排放口污染物浓度允许值,简单易行。缺点在于不能防止稀释降低浓度,且大小污染源一视同仁。总量控制标准在污染源密集地区只对单独污染源规定排放浓度不能保证整个地区达到环境质量标准,应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础考虑自然特征计算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然后综合分析区域内污染源,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各源合理分担率和相应允许排放量。相互关系环境质量标准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中的指导性标准,是制定其它环境标准总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是制定、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重要技术基础和方法。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体系。环境基础标准与方法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要素质量标准专业环境质量标准名词术语取样技术监测分析方法地方标准制定技术原则方法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标准体系的分级《标准化法》和《实施条例》中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草拟、审批环境保护国家标准。对无国家标准又需在全国行业范围内统一的环保技术要求,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并在国家标准实施后自行废止。地方环境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颁布,在特定行政区适用。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制定环境质量补充标准;当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不适用于地方环境特点和要求时,省级人民政府可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标准的执行规定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凡是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和标准化方法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如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警戒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是在一般情况下应遵循的要求或做法,不具有法定强制性。环境标准的制定原则1.确保人体健康是首要原则。2.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统一;保护自然资源和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不受破坏是高级目标。3.区别对待,分类制定,遵循区域差异性原则4.与其他法规标准相协调,与国际标准接轨5.保持相对稳定性,及时合理修订环境标准制定依据以环境基准值作为制定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以国家环境保护法和政策法规为法律依据;以当前污染物监测治理技术水平为技术依据;以环境质量现状、背景值和规划目标为适时性依据;以国家财力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为经济合理性和社会适应性依据;环境标准制定步骤:组织技术研究拟定和反馈审批和颁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该允许浓度》(GB9137-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海水环境质量标准》(GB3097-97)《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农业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966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第三节我国常用的环境评价标准自学我国常用的环境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作业1.试述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分级及两种执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