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红与黑》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现今六十岁上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少不知道有一本法国小说叫《红与黑》的,因为,他们在年轻时都曾满怀激动地读过这本书,对于书中的主人公或同情或鄙视。然而,一切“俱往矣”,那个时代已远离我们,在今天,我们也同样拿起这本文学名著时,又读出了什么,理解了多少呢?斯丹达尔曾经说过:“有才智的人,应该获得他绝对必需的东西,才能不依赖任何人,然而,如果这种保证已经获得,他还把时间用在增加财富上,那他就是一个可怜虫。”这是斯丹达尔的价值观,那么,主人公于连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是怎样的呢?我想,人来到世上,包括我自己,都希望得到幸福,也都在努力地追求幸福,但人们衡量幸福的标准却又不尽相同。从书中看,于连是把所谓的社会成功和别人赞赏作为获得幸福的标准,因此,他会变的虚伪,他会使用心计,他还会做出各种的防范措施。然而,这一切,首先给他带来的,我认为是自由、平等、荣耀。所以,在我看来,于连的人生观还算是积极的、向上的。他没有把人生的价值仅看成“权利的至高、金钱的万能”,他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是真实的自我。这些,从书中不难看出。当他步步高升时,节节胜利时,他虽然感到了“快乐到了极点”,“野心实现后感到狂喜”,但他却只有短暂的一瞬,稍纵即逝,又进入了草木皆兵的状态。而当他进入监狱后,摆脱了社会上的角色,恢复真实的自我时,他获得了自由,也得到了平静,他有心去欣赏监狱里建筑的“优雅和动人的轻盈”,他坦然等死,拒绝上诉。我想这也正是作者所想表达的。于连在社会上的成功和他爱情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爱情是他飞黄腾达的手段,但于连毕竟是一个普通、善良的人,他不是神圣。因此,他虽然把爱情当成是成功的手段,但他流露出真情,付出真心。书中,于连同两个女人的爱情,一个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别一个则是相互争服的爱情,用斯丹达尔的话说,前者为心灵的爱情,后者为头脑的爱情,于连在最后,他选择了前者,那可能也是作者本人真性情的流露。而我却较为欣赏头脑的爱情,存在着智慧与竞争,存在着追求与平等,却又不失真情。中国有句俗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本书中,也体现着这样一种观点。于连,自始至终一直都是自己想尽办法,努力向上攀登,从没有朋友助一2臂之力。在上层社会,虽然于连与那些上流人士也交谈,共同参加舞会,甚至也相互帮忙,但他们无疑都带着一层虚伪的面纱。虽然,富凯也曾提出过要帮他走自己那条稳妥的发财路,但毕竟他们“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也”。看完了本书,我也一直在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红与黑》作为本书的题目,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呢?回味于连的奋斗过程,于连一直都是处在选择中,选择什么呢?教士或士兵,这是由那个时代决定的。但不管是从教或当兵,对他来说,只不过是“熊掌与鱼翅”,二者得一即可,这样看来,红应代表教士;黑应代表军队。“与”是并列连词,这一点,也说明二者不存在矛盾,只是主人公一直处于“红”与“黑”的选择中。我从看《红与黑》到现在,在我看来,一百个人看《红与黑》就有一百个于连,我想这就是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道理。在我心中,于连魅力到无以复加。如果,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红与黑》,领略一下斯丹达尔的艺术创造,感受一下一八三零年法国的历史氛围、社会现实,一同遨游在文学的殿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