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墙壁说话,让花草传情,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宜宾市翠屏区南广镇盐坪小学校打造特色温馨文化翠屏区南广镇盐坪小学校始建于1952年,建校时只有两个教学班,后发展为高县月江乡的完全小学,1984年县区规划调整后更名为宜宾市南广乡中心小学校,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再度更名为南广镇盐坪小学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规模办学,于2006年5月与南广小学合并,两校整体迁至现在的盐坪小学。学校占地13亩,建筑面积625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7人,18个教学班,学生731人,配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接收室、播放室、电子备课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形体室、资料室等,建有标准的校园广播系统和校园警务系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前,盐坪小学已铸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学校有专任教师37人,是一个名师荟萃之地,这里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宜宾市青年骨干教师2人、宜宾市优秀教师1人、翠屏区优秀教师6人、翠屏区优秀班主任3人、翠屏区青年骨干教师8人、获学士学位教师1人。他们是学校教学的中流砥柱,他们更是盐坪小学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他们以教书育人为使命,以无私奉献为天职,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教学业绩,助推盐坪小学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发展中的盐坪小学,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办学理念更加鲜明,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科学,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驶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已成为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示范性学校——“翠屏区南广镇优秀学校”、“翠屏区校风示范校”、“翠屏区卫生先进单位”、“宜宾市园林单位”、“宜宾市校风示范校”、“宜宾市义务教育示范校”和“宜宾市环境优美示范学校”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育人的和谐盐坪小学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因地制宜的对学校进行了校园显性文化建设。如粉刷墙壁,重修花台,栽种花草树木,装配了几十幅有关礼仪常规、安全、卫生等字画,使校园得到净化、绿化、美化,增强了校园的育人功能,创设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校园人际环境,建立动静相宜的校园生活节奏,把美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历练特色教育文化,提升了教育品位,培育了核心发展力。学校教学大楼共有四层楼,每个楼层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设计主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主题依次为:一楼“心灵港湾”,二楼“知识驿站”,三楼“情感交融”,四楼“缤纷季节”;另外两个通道主题分别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整体色调淡雅、温馨,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文化建设注重“让墙壁说话,让花草传情”。采用拟人化语言:走廊墙壁上“文明你的语言,优雅你的举止”,“一举一动讲文明,公共场所面貌新”提醒学生公共场所遵章守序;楼梯墙壁上“说话轻,脚步轻,你我生活多温馨”,“上下楼道靠右行,你谦我让脚步轻”时时提醒学生活动时注意上下楼道安全和文明礼貌。让花草传情:花台内“让我们同蜜蜂蝴蝶共享花香”,“一举一动显气质,一草一木皆有情”等等提示语,让“提示”伴随学生,时时提醒不要损坏花草树木,约束他们不良行为;食堂里的“排队学大雁齐齐的,走路学小猫轻轻的”提示学生文明排队就餐,“一粒大米一滴汗,莫让苍蝇抢先占”提醒学生要爱惜粮食;“营养膳食宝塔”提示学生注意营养,不偏食。消火栓上由“报警注意事项”、“灭火器消火栓使用方法”、“扑救初起火灾的方法”、“火场逃生13招”等内容布置的消防知识文化,促进了学生的自救互救方法的掌握。以卡通图片形式配以文字的“校园之星”,展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时时让学生有成就感,充满信心。让这些生动活泼的图文时时激励着孩子们奋发向上。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橱窗、板报、宣传标语、宣传画等让学生和“对话”,让学校每一个角落都彰显教育功能,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打造特色班级文化构建健康育人环境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等人文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大力开展了以“温馨教室、文体教室”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班级育人环境和氛围。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培养小学生乐观人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校园文化是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是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活水源头,也是师生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本着体现时代性、独创性的原则,提炼校园文化的内涵,并且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呈现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校园内无时无刻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因地制宜开发多个风景点,打造“和谐”校园,让校园文化落脚于师生的精神面貌。教学中,教师充满激情和斗志,充满热情和友善,无论是课堂还是课间,师生和同事间的融洽相处,充分体现了和谐校园的文化氛围。同在一片蓝天下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盐坪小学外来民工子弟多,他们大部分都是弱势群体子女,如何让他们融进班级、融进学校、融进戎城,体现教育公平,是我们必须面对并且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学习得不到足够的关心”、“情感得不到适时的交流”、“生活贫困使个性得不到张扬”、“社会环境造成心理畸形”都是导致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障碍的原因。而“学校教学过程的不平等”则是造就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平等的教育观念,在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中体现得尤为重要。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比对本地孩子还要关心。“所有孩子都是我们的学生,这才是最根本的。”在不断推进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们心中“本地”和“外地”的界限正在模糊。我们对帮助随迁子女融入当地文化和生活进行了不懈探索。每个外来工子女都有个“档”:哪些是蔬菜批发商的孩子,生物钟颠倒;哪些是流动摊贩的孩子,三餐随意凑合;哪些是小饭店店主的孩子,跟着大人成了夜猫子……教师们心里都有针对性的教育办法。在我们学校,随迁子女与本地孩子一起角逐“故事大王”、争夺“形象大使”、比说普通话、亮相集体舞,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孩子差,实现了本地、外地孩子的和谐融合,使我们的学生从上到下都透着一股“城市味”。厚爱外来工子女,针对随迁子女教育开展“暖心工程”。为了促进融合,学校对教师提出要求,将教育机会倾向于校园“弱势群体”,班主任优先家访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在组建班委会时优先考虑随迁子女;在评先、课外活动等方面,名额向随迁子女倾斜;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教经验交流;建立“一帮一”学生互助小组,由本地优秀学生与基础较差的随迁子女结对子;各科主任教师对基础薄弱的随迁子女进行集体或个别辅导。为使随迁子女尽快融入校园生活,提出实行“三个一批”:家访了解一批,消解陌生感,建立朋友关系;活动吸纳一批,引导建立同学友谊,融入集体活动;访谈熟悉一批,记载下聊天记录,密切师生感情。尊重文化差异,促进平等融合。随迁子女大多不仅家境贫寒,还常常承受着生活重负。如果教师以看待城里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就会产生误解。教师换位思考,转变自身,摒弃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合不仅要在孩子之间,更需要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融合,和谐师生关系更是平等融合的润滑剂。真正的融合需要爱的浇灌,而它就渗透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习是校园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学习基础薄弱是随迁子女普遍面临的问题,教师们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如在数学教学上,随迁子女文字理解能力不强,对应用题的理解较弱,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对直观图形、与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很感兴趣。为加强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他们将绘图与习题结合,让学生通过画图直观理解题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引导教师树立以尊重文化差异、为特点的教育理念,以“爱”为纽带的教育方式,用“爱”弥合了学生家庭地理上的距离,用“爱”消融经济上的差距,使随迁子女很快融入了新集体。在这里,他们不再是外来旁观者,而是新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是所在城市文明的新市民。学校关注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精神等深层次的发展问题,关注到了他们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发展机会问题,我们用真情温暖校园“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的校园教育环境,用智慧打造教育别样的美丽。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每个学生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就是在这样的努力下,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拉近了,和教师的关系亲近了,和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正在融入盐坪小学这个大家庭,实现“同在一片蓝天下”,让每个孩子获得健康成长的教育理想。我们相信:今天盐小园丁的智慧和汗水将承载明天盐小学子的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