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201011Vol34,No6November201019PopulationResearch:主持人:王谦近一两年来,各机构组织刊物举办的有关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各种研讨会论坛相当频繁,国内外学者各部门和各级别的政府官员在各种刊物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有关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文章数不胜数人口研究编辑部一年前曾经组织了一期论坛!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挑战与展望∀,时隔一年,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刚刚结束之时,再次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问题举办论坛进行讨论第六次人口普查可谓当前中国人口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焦点热点难点社会各界对第六次人口普查也充满了期待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家统计局(作为主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政府部门)北京市统计局(作为实际工作部门)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就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改革第六次人口普查在试点和登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经验和启示进行讨论###我国人口普查发展成就回顾(国家统计局),,,2200,!,,∀,,,,,,,18,,20341949,,,1953,,,85%,,1964198219902000,,:1,,,,,,,2010,25,;,;,()(),,2,,,,,,19536;1964,9;198219;1990,!198571∀!∀;200049,,;2010,,,,3,2000,,10%,90%,,,,,,!∀2010,,,6:214,1982,,1990,(),,2000,,,,,,5,!,,,∀,,,2000,2010512,,,,,,,,,,,,,,,,(北京市统计局),,10,,,,,,13:(1),,,,2234,,,,,:,;,;;,,,,,2009,1755,509.22000,253.1,7.9%,200018.8%200929%,,;,,,,,,,,,,,,(2),,,,,,,;,3:,,,,,,;,,,,,,,(),,;,,,,,,,,,,,;,,;,6:23(3)10,,,,3,,,,,,,,,,,,,,,;;,,,,2,,(1),,,,,,,,,,,,;,,,,,(2),,,,,,,,,;,,,,,,,,,,(3),;;,,:2434,,,,,,,,,,,(4),,,,!∀,,,,,,,,,;,,;,(5),,,,;,;,;,,,,,(6),,,,,61,,:,,,,,,,,,,(7),,,,,,,,;,,,,6:25(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6,1982,!0∀,20101953,,6,28(12),,,1,,,,,!∀,()!∀;,,!∀,!∀!∀,!∀;,(),,!∀,,!∀,,,!∀!∀,,,,,!∀!∀,,!∀,!∀!∀,,,!∀;2634,,!∀,!∀,,,,,!∀!∀,,22.1,,,,,,,,,!∀,!∀,,,∃,2282,1749,533,1938,2471,!∀,,(),,,,,!∀!∀,!∀!∀2.2(1),,,,,,,,,,,,,,,,,,,,,!∀∃笔者于2010年5~6月参加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试点工作,所在普查小区为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东王庄社区东王庄社区试点工作为综合试点,根据普查程序进行户口整顿及入户6:27(2),!∀!∀,,4:!∀,,,,,,,,,,,,(),!∀,,,,,,,!∀(3)10%,,,,,,,,,,!5∀!10∀,,,(4),!∀,500,∃,,,3%,(),,33.1,,,,,,,,,,,,∃%这是北京市某社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普查工作者的反映,尽管上报国家的普查员指导员名单有多位,但是实际负责的却只有两位这是某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普查工作者反映28343.2,,,,,,,;17,,,###,;,,,,,,3.3,,,,,,,,3.4198446,,18,,18,,,,,,,,,3.5,,,,,!,∀,,,,本次论坛的三篇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者对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看法:崔红艳李睿的文章(以下简称!崔李文∀)从宏观的意义上审视人口普查,既有纵向的对以往五次普查的历史性回顾,也有横向的对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设计特点的描述,令人读后对第六次人口普查充满了!殷殷期待∀陈卫杨胜慧的文章(以下简称!陈杨文∀)则从较为微观的层面将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在调查登记口径和登记内容上的区别与改进做了分析在对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改进作出肯定的同时,对搞好第六次人口普查面临的困难也有充分的估计而庞江倩的文章(以下简称!庞文∀)更是结合实际工作的体会,具体地剖析了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三大难点(!普查对象的锁定∀!居民的配合程度∀和!普查员的素质∀)结合这三篇文章,本人谈几点看法:6:291我十分赞同崔李文对以往五次人口普查成就的判断,也十分赞同其对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政府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的基本定位就新中国成立后的六次普查而言,我认为崔李文对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历史作用讲得还不够充分在经历了近30年的艰难探索后,中国这艘巨轮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终于校正了航向,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驶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标志着我国人口统计工作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乱状态这次普查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直接调查的方式,第一次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并且正式发布人口普查公报,这与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有质的飞跃,真正与国际接轨了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开始,我国的人口普查固定为间隔十年在尾数为0的年份进行,间隔5年进行1%人口小普查,其余年份进行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形成了完备的普查与抽样调查有机结合的全国人口调查体系因此,第三次人口普查是我国人口普查乃至整个人口调查工作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开端,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今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三次人口普查从时间间隔上讲是28年,从次数累进上看是后续第三次,可谓!三十而立∀第六次人口普查除了延续自第三次人口普查起形成的成功做法外,还有崔李文和陈杨文提到的诸多变革创新和提升不过,在我看来,最应注意的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处的时代发展阶段和社会环境,已经对传统或经典定义的!人口普查∀的作用提出了挑战甚至质疑首先,经典定义的人口普查是在一个统一的时点(比如7月1日0时)对全国人口!照一张标准像∀,根据这张!静态的照片∀分析在这一时刻全国和各地区人口的总量及各种构成,并通过两次普查的数据对比和普查前一年的相关数据推断两次人口普查期间人口的变动情况,进而推测普查结束后一个时期的人口变动趋势然而,由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史无前例,静态的人口普查!照片∀已经很难反映迅速发展变化的人口状况,比如由于人口的流动,到普查数据公布的时候,各地的人口分布情况已经与普查数据大不一样了其次,人口普查属于!时点调查∀,形象地说,人口普查好比拍摄了一张足球运动员起脚射门的照片,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的经常性人口登记随时记录人口的动态变化,好比跟踪拍摄了运动员接球盘带传球等一系列动作,直到起脚射门足球入网的全过程随着各有关部门和系统的工作网络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加强和健全,特别是以网络和数据库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与人口登记有关的公安部门的公民身份登记系统人口计生部门的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信息系统以及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相关信息系统,已经或正在覆盖全国人口这些信息系统准确记录了每个人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了人口普查短表中的绝大部分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等),并追踪其变化,而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某个时点或时期对某个范围的人口状况进行汇总和分析,如同为了满足观众欣赏的需要,电视导播可以将动态的画面!定格∀下来可以将局部画面放大还可以反复播放某一段画面,因此,这些经常性的人口登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人口普查的时点调查功能再有,由于第五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的质量不高(如普查前一年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22),几乎无法使用,原本应由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被其他部门的数据替代了比如:进入新世纪进行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所使用的反映全国生育水平的数据是根据教育部门的各年龄组小学生的人数推算的尽管这种推算得到的结果反映的是6年前的生育水平,而且业界也不能肯定教育部门的数据就一定准确,但普遍认为用教育部门的小学生入学人数推算的生育水平,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情况这在客观上形成人口普查被其他部门和其他形式的统计工作替代的架势30342由于人口的流动(实质上是居住地和户籍地不一致),给普查对象的登记造成了困难从理论上讲,从规定上讲,一个人普查对象应该在哪里登记是十分明确的,普查的组织者可以通过设置条件作出规定,使普查对象的登记!不重不漏∀但仅仅是!规定∀!实际的登记结果既有重复,也有遗漏,更多的是遗漏,其原因既有可能是被调查人的误解误答和普查员的无意疏忽,更有可能是被调查人的有意隐瞒和普查员的判断失误(如在本地居住时间是否超过半年,离开户籍地是否超过半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规定对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和户籍地同时登记,以防止遗漏,事后再利用信息比对技术剔除重复业界众多的有识之士多年来正是这样主张的从以往普查规定和强调!不重不漏∀改变为!见人就登记∀,既是实事求是,更是与时俱进,实在值得称道!3按人口普查的有关规定,不允许普查员直接抄录已有的各种底册资料,陈杨文认定!抄袭底册现象∀是一个问题但我认为,既然公安计生等部门为了配合人口普查十分认真地对本部门的经常性人口登记信息进行清理整顿查遗(疑)补漏,而据崔李文的观点!人口普查从行政意义上说早已超出了单一行政部门调查的范围∀,那么,进行人口普查登记时完全应当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的各种既有资料(包括各种底册)陈杨文建议!采用刷卡(指身份证)的方式进行登记∀,不就是直接使用公安部门既有的居民身份证登记信息吗?从保证人口普查的质量来看,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底册,至少可以保证人口普查的质量不低于这些已有的统计资料比如,国家人口计生委2009年在全国范围进行了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的核查,详细到每个出生个案,据此计算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历年的全国总和生育率与每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公布的生育水平相近(TFR约为1.6)试想,如果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各地的普查员如实!抄录∀了人口计生系统的出生核查资料以及历经十余年建立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中的个案信息(其中包括生育信息),那么,至少可以避免出现第五次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只有1.22的尴尬局面吧?4,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宣传声势不小,宣传内容围绕着人口普查的意义作用和普查的各项工作要求,特别是对全国广大普查对象积极配合普查的希望,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和农村道路院墙的各式标语招贴画,加上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介,可谓铺天盖地持续不断立体宣传我觉得,所有这些宣传最终要有助于现场调查登记工作,有助于普查对象配合调查登记虽然现在现场调查登记已经结束了,但回头想想,普查宣传的内容和方式似乎还可以做点充实和改进比如:从电视画面上看,走进中南海对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调查登记的普查员和走进我这个普通的北京市居民家中的普查员都身穿墨绿色马甲,看来至少北京市的人口普查员是!统一着装∀的,那么,可不可以在调查登记前的一两周前把每个普查员身着工装的彩色照片张贴在普查小区的宣传栏及其他醒目处,标明!我是本小区的人口普查员∀,或者提前把印有普查员照片和联系电话的!通知单∀送到每个家庭,这样是不是既可提升普查员的荣誉感,从而激发其责任心,又可展现普查员的亲和力,从而更方便普查员入户调查更有助于赢得被调查人的配合呢?又比如:可不可以事先把每个普查小区的边界示意图张贴出来,以告知本小区的调查对象(特别是外来人口),让他们有!归属感∀,因为!我是本小区的普查对象!∀再比如:在调查登记阶段,每天张贴登记进度,告知!截至11月X日,本普查小区已经登记多少户,普查登记还有X天结束∀,以提醒那些尚未被登记的家庭和人口6:31积极配合后面几天的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