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中国古代史测试题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因推行分封制而使统治得到巩固,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却受到破坏,各国纷纷放弃,原因是A.西周结束后,天下战乱不断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C.人们的思想没有西周时淳朴D.各国纷纷效仿商鞅变法2.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导致土地所有制的重大转变B.促进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C.加快了封建制度的确立进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3.“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人才得到重用有关的因素不包括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者的普遍政治倾向4.《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孟子②荀子③庄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回答A.迎合了汉武帝仁政的意愿B.违背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C.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6.2007年,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A.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7.(2012·湛江调研)《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中正制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8.(2012·宁德质检)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9.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建立“中朝”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10.(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下列为古钱币的拓片,就你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甄别其真伪。哪一枚不是赝币()11.(2012·辽南协作体期中考试)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义举动C.说明早期儒家已经有“天人感应”思想D.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12.(2012·南昌模拟)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宗室女嫁富商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宋代婚姻关系的变化,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盛行B.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C.商业经济的繁荣D.理学的兴起13.(2012·日照调研)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14.(2012·滨州期末测试)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说话,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A.“存天理,灭人欲”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致良知”15.(2012·北京西城区期末测试)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A.发明造纸术B.发明司南C.发明火药D.发明活字印刷术16.(2012·淄博一模)“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观是()A.全球史观和唯物史观B.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C.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D.现代史观和唯物史观17.(2012·烟台期末考试)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18.(2012·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19.(2012·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A.血缘亲疏B.地位尊卑C.长幼有序D.先帝遗愿20.(2012·菏泽模拟)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21.(2012·长郡二模)《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不怿而有惭色。”材料表明汉初()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尚未确立B.规劝谏诤的政治传统开始出现C.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刚刚形成D.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全面推广22.(2012·扬州高三质检)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中指出:“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材料主要反映出()A.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B.整个儒家道德伦理是形而上的天理的源头C.天理不具有超越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最终标准的意义D.理学在重建儒家信仰的同时放弃了对道德价值源头的思考23.(2012·开封二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B.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D.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24.(2012·北京东城区练习)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就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的审美愉悦。下列文学作品,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A.《离骚》B.《子虚赋》C.《论语》D.《诗经》25.(2012·潍坊四县一校联考)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A.山水画B.写意画C.宗教画D.风俗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50分)21.(2012·赣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材料2: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是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概括材料1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7分)(2)结合材料2,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8分)22.(2012·苏北四市三模)“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挖掘“孝”的传承价值对今天的社会仍有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材料2: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义者,故曰《孝经》。——《汉书·艺文志》材料3:故有孝亲之心,既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既无孝亲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定外于吾心邪。——王阳明《传习录》材料4: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据材料1,概括《孝经》在社会教化方面的意义。(6分)(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有利于儒家忠孝观发展的条件。(6分)(3)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忠孝观念的新认识。(2分)(4)据材料4,黄宗羲对忠孝观念又有怎样的认识?指出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因素。(6分)一点的痕迹,山风呼呼,细雨微微。人行翦翦,心韵盈盈。思邃恒古,本义使然,让思想的光芒照亮每个心灵,让身心的热量变作普照大地的明媚,让蠕风的蠢蠢欲动万木复苏的定格。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色彩是洁净的象征,静物是可修复的抱朴,人境是可绝缘的尘,合沓车马也无喧。吾生有无涯而也无涯,知也以有而随无也,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摘自于《庄子·齐物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一事,没一事不如了一事,了一事不如空无一事。人之所以不开心,那是因为想要的太多,人之所以不顺心,是因为付出太少,之所以不如意,也是因为,总计较那些得与失。一念起千山万水,一念灭沧海桑田。念人念心念天念地,随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