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考研古代文学专业知识要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知识要点(个人总结)一.诗经1.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国风是地方土乐。雅指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汉代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今本《诗经》就是“毛诗”。2.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可分为:(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有其历史和文学的价值。(2)农事《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3)燕飨《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的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但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有政治目的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个侧面。(4)怨刺诗产生于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揭露时艰.讽喻朝政,这些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5)战争徭役《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但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而《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5)婚姻爱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爱相思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中。三.《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兴,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但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2、句式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3、重章叠句《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4、押韵《诗经》的押韵方式很多,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5、语言《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四、《诗经》对古代文学的影响1、《诗经》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至此,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如屈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李白、白居易等。3、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二、历史散文1、先秦历史散文的概况先秦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春秋》是经过孔子编定,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但不只是对历史时间作客观罗列,还表达了对历史时间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以记言为主。《战国策》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2、《左传》的叙事和记言(1)叙事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主要特色。《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其充满故事性。《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个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反映的是性格中的某一方面。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的个性鲜明。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左传》大量地描写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增加了叙事的生动传神。(2)记言《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3、《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叙事的生动传神。三、三诸子的散文1、《孟子》的论辩艺术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2、《庄子》的寓言性和想象艺术《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庄子》由寓言表现出的超常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来象征暗示。《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3、《孟子》与《庄子》在艺术上的差异。四、楚辞1、《离骚》的艺术成就《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离骚》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屈原采用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楚语还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爱了生活气息。2、屈原和《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屈原一生有两次飘荡在外的经历。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可以说,他的大部分诗篇都是与漂泊生涯有关的。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出来。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最大的,是他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对民族精神作出巨大的贡献。“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为汉赋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的影响。五、汉赋1、两汉赋的演变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的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2、司马相如的赋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也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上林赋》从内容上看,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帝国形象的塑造。二是一统观念的弘扬。三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二是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三是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六、《史记》、《汉书》1、《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人物的刻画:(1)闾巷之人的入传司马迁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个性非常突出。《史记》中的人物形象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共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司马迁旁见侧出的方法,是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2、《汉书》中苏武、李陵的悲剧形象李陵是位悲剧人物,传记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外界条件的不利把他一步步推向绝境的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