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儿童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报告副标题:作者:邬方柱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62更新时间:2005-6-24武昌水果湖一小邬方柱我校对障碍儿童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历时一年有余。这是湖北省科技厅下达的重点研究课题。我校与同济医大附属梨园医院课题组联手,按照“协作”与“承担”单位的职责,运用感觉统合理论,重点对障碍儿童的综合机能和学习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我校作为“协作”单位,主要训练和培养障碍儿童的学习能力。现仅就协作性实验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供大家商榷。一、问题的提出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之时,信息时代也随之展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腾飞,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国家正在构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突出着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此变革促进学校教育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与挑战。为了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和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教育举措,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等。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对障碍儿童的关注,则偏于思想教育,忽视在整体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接受、理解等诸多问题。甚至误认为这一“弱势群体”是阻碍班级前进“有问题的学生”。所以,为保证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对这一“弱势群体”就顾不了那么多。当他们的学习跟不上时,教师却多为批评、责怪,有的甚至训斥。因此,这一“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种种障碍因素的局限,加之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必然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其实,其中绝大多数,本来可以通过外部环境因素的激励与诱导,使其内在潜力有所激发而产生正效应,有利促动学习的提高。可是,我们的不重视很可能使他们失去正效应发展的良机,相反,与整体学习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随之产生自信心的缺失和自卑感的凸现,严重的不仅导致学习问题,而且是心理和行为问题。提倡素质教育,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就不应该忽视障碍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为让他们能在原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我们就要对他们作深入系统地研究,以此针对性地教育和指导、训练和培养,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所谓儿童学习障碍,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习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症。一般来讲,这类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观察力、注意力、机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情绪稳定性、心理健康水平及学习成绩等问题。其主要症状为注意力集中困难、活动过频繁、冲动任性、主动性微弱、无持续的兴趣爱好、缺乏自我克制、动作协调性差、攻击性行为强、社会缺陷、心理问题突出(自卑、逆反、孤独、惧怕、唯我独尊、厌学等)、学习能力不强、学习非常吃力等。据统计,在美国此类儿童占在校学生的2%~5%;我国为3%~13%,男性儿童明显高于女性儿童。按感觉统合理论分析,这类儿童多数患的是感觉统合失调症。研究表明:感觉统合失调与围产期因素、遗传素质因素、生活环境因素、教育方式因素、心理反应因素等密切相关。当然,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其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亦有差异。仅我校参加实验的学生,在18人中,其现状如下:表(一)学生学习能力调查总表(表略)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和教育,有的可以克服有关症状负面发展,甚至可以挖掘非智力因素中的潜能,使有关症状消失后向正效应发展;有的则到了青春期后,自控意识有所增强,有的症状会减少或消失,但注意力集中困难和行为冲动仍持续较长时间,少数患儿的症状可持续至成人。极少数患儿成年后出现病态人格,或者适应困难,或有违法行为等。研究表明,6岁前为最佳预防期,7—10岁为最佳治疗期,为“防微杜渐”,对这类儿童及早进行诊断矫治,训练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更为重要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我们不可推御的职责。我们最初确定研究内容时,试图从三个层次方面进行,即低年级可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中年级可在学习行为能力方面;高年级可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后来,经过慎重研究,初次的实验,面不能拉得太宽,先从低年级入手,积累经验,再持续推进。所以,最后形成障碍儿童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方案。为考虑这类儿童的自尊心等因素,取名为《儿童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方案》,未提“障碍”二字。本课题属应用型研究。根据实验方案的要求,我校主要针对实验对象的实情,运用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在教育方法上进行探讨,并对实效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达到研究效果,促使教育者更好地关注和教育学习有障碍儿童,从而培养这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的实验研究必须配合承担单位实施的“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内容,以多种形式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给儿童以合适的机会发挥其长处,培养儿童的自信心,结合儿童学习能力特点,重点强化教育。对于这类儿童,从整体而言,经过我们的培养与训练,能使他们的好动行为基本自控,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书写速度基本加快,注意力能基本集中,学习兴趣基本持续,学习自信心基本提高。这主要取决于短期间的实验研究,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效方式方法,将有利于借鉴与推广,也使这类学生继续受益,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三、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一)实验对象的确定根据实验对象的特殊性和家长复杂心理因素(怕自己的孩子有“病”,成为同学眼中的另类)及经济承受力(参加感觉统合诊治和训练,需交纳部分费用),我们采取学生家长自愿报名的方式予以确定。因此,我们召开低年级家长会,请本课题组负责人李丹教授及所率一行专家来校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专题报告和现场咨询。最后以“自愿报名”方式确定了24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参与实验的教师对实验对象建立了个人资料档案,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负面影响。(二)实验的方法和原则对于实验对象,因生活在不同班集体中,无法严格控制无关因素,我们主要采取准实验方法进行,辅助调查法和观察法,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下操作实验。但我们在进行实验研究过程中,必须注意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正面激励性原则、有意渗透教育原则、协调配合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必须运用“个性需要”的新教育理念。我们要求实验教师要充分了解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的各类情况,并作好记载。特别是要给实验对象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尽可能地给予机会,让其展示自己的优势,让其在自信中战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其在希望中激发自身的信心和上进心,让其在群体中形成自尊、自强的品格,让其在关爱中感悟着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提高。所以,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并积累经验。(三)实验的步骤主要分三个阶段:1、确定实验教师,明确实验目的(2000.4~2000.8)①根据课题要求和确定的实验对象,我们选定了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教师,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名,小学高级教师7名,小学一级教师2名。②拟定实验方案,并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使大学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作好实验的准备和安排等工作(其实,在2000年元月,我就召开了实验人员扩大会,实为面对面咨询会、征求意见会)。2、根据实验对象,实施实验研究(2000.9~2001.7)我们根据已确定的实验对象,拟定了“学生学习能力调查评定表”,定期对实验对象作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测评工作。这也是学校、家长、医生三方配合的“联系卡”。表(二)学生学习能力调查评定总表(表略)同时,我们还拟定了一份“学生情况跟踪记录表”,随时记录学生的种种表现。这份表主要由班主任填写,随时放入学生个人档案。表(三)学生的情况跟踪记录表(表略)在实验过程中,为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我们把承担单位的训练教育、学校的协作教育、家庭的配合教育形成一体。即承担单位在湖北省省直二保育院设置了专门的训练基地,并有专人运用“感觉统合”理论对实验对象进行有计划地训练;学校则针对此类儿童的特点,不断探索和改变教育方式;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联合召开家长座谈会,互通实验情况,同时,根据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的问题,三方共同商讨教育对策,并实施训练和培养。3、整理资料,形成成果(2000.8~2001.10)我们主要整理和分析三方面的资料:测试评定资料、实施过程中教育对策资料、家校联系卡资料。从目前资料显示和实际实验分析,有以下实验成果。①积累了实验对象的个人档案资料。②形成了有突出特点的“个案研究”文章和实验综合报告。③实验时间虽短,总体上讲实验对象都有不同程度的正效应反映,即收到较明显的效果。四、实验结果分析自愿参加“感统”实验的学生有24人,其分布情况为(以起始年级为准):表(四)实验学生(均用化名)班级分布情况表(表略)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的问题,成绩不怎么理想,有的甚至很差。从学习能力问题程度而言,是有差异的。这一点,在各实验报告中都有反映。正因如此,实验教师针对实验对象的实情采取了一定的教育、训导策略,亦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应和效果。仅以参加实验的18名同学的“学生学习能力调查评定表”为例:见表(五)学生学习能力对比评定表(表略)表(六)学生学习能力实验结果评定总表(表略)表(五)学生学习能力调查评定表(表略)从表(六)内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学习习惯和心态得到有效调整,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增强,学习能力和成绩得到相应的提高。归纳起来,以下有效教育途径和培养方法是可以肯定的。首先,找准院方、学校、家庭三方施教的结合点。为了孩子好,这是院方、校方、家庭共同的愿望。但,怎样才能使孩子好,在实施教育训导过程中,以前却各自为阵,没有形成有效教育合力。其实,在未联手实验前,院方早就在省直二保开设了“感统训练”基地,对“慕名而来”的学生,重在“生理机能”训练和心理调节指导,但其训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有何影响,成效多高,无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得以验证和强化。作为家长来讲,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单纯认为通过这一训练马上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能整体地认识生理机能训练和心理调节过程对学习能力的潜质影响,及其周期性的训练与变化,在学习过程中对其学习成绩效应影响。所以,当院方的努力训练对孩子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提高时,家长就半途而止,不让孩子持续参加“感统训练”。加之“感统训练”的疗程费用问题,家长错误认为不如将此费用用于“语文或数学”培训。作为学校实验教师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以“差生”这种传统思想去认识,也注重以爱心而待之,但没有从更深层去思考,即只知此类儿童学习有问题,不知是感觉统合失调的反映,更难系统认识这类学生的症状表现及其产生的因素,所以,在实教过程中,不会或不能周全地针对学生的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和运用实验原则,加强训练和培养,其结果多为“事倍功半”,“惑而急”或“束手无策”。因此我们以“联系卡”和“三方座谈会”的方式,使院方、校方、家庭有机整合与相互沟通,对个体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共同配合和加强有效调控,让个体学生分层递进发展,其效果明显。例如:雷波的家长,最初对雷波参加感统训练的期望值很高,后有所减弱,老师知道后,主动上门以班上参加感统训练的张欣的明显进步为例,并反馈雷波近期进步情况,暗示家长要积极配合,坚持训练。家长表示愿进一步配合后,与老师、医生研究了下步训练要求和计划,为下步共同训练雷波找到了结合点。我们为周泰的训练进展情况,多次召开三方会诊会、研讨会,不断推进周泰向正效应发展。其二,把握障碍儿童学习能力的基本点。按照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构建理论,我们有必要对学习有障碍儿童的学习能力予以认识,其目的是能够正确地认识智力超常、正常、基本正常儿童学习能力的限度,以便把握将障碍儿童学习能力的程度,能使所采取的施教方法更恰当而有效。学习能力是实实在在的专门化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结构系统,即所谓的认知结构和操作方法系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知识、技能和策略的获得及其广泛迁移,从而使它们得到不断综合和概括而实现的,是在学习活动中分层递进的,是与自身的学习水平有直接联系的。其中的学习活动(包括学生自身心理活动和能使学生主体实践操作性的活动,即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二者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