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重要性2010年6月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婴幼儿大脑发育特点第二部分卡尔.威特的教育第三部分亲子咨询师角度看早教重要性第一部分婴幼儿大脑发育特点大脑重量发育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通过对近千名婴儿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8岁时进行开发,只能开发20%,4岁时开发能达到50%,而更大的潜能开发在3岁前。年龄出生时6个月1岁2岁3岁脑重量(克)350-400700-800800-9001050-1150接近成与成人比较25%50%60%75%人范围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0岁-3岁是人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人脑的突出密度出生时6岁时14岁时有力证据芝加哥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彼得·胡滕洛赫尔对人类从婴儿到成人时突触连接数目的变化做了大量研究。他使用高清晰度的显微镜,计算出人脑不同时期的突触连接数目。得出的结果引人注目:婴儿在出生时,大约有50万亿个突触连接,这个数目相当于成年人的1/10。孩子3岁时,突触连接的数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大概是1000万亿到了14岁,孩子的突触连接数目和成人大致相当。婴儿早期经验的重要性经验:智力的粮食研究证明,一个突触被使用的机会越多,它就越有可能别永久保留下来。而那些不被经常使用的突触通常就会枯萎或死亡。这个过程,科学家们称之为“突触演变”。通过“突触演变”,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变得效率很高。如果你想提高你孩子思考及汲取知识的能力,早期的教育非常关键。——彼得·胡滕洛赫尔大脑的作用基因为你宝宝的大脑结构制作了一幅蓝图,而早期的经验决定了你宝宝大脑潜力被开发的程度。一个突触被使用的机会越多,他就越有可能成为大脑永久结构的一部分。为你的宝宝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会提高他将来人生之路上的学习能力。思想的源泉永不会枯竭。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观察一个人的思想,看他怎样产生新的兴趣,回应新的刺激,产生新的想法,这些都是游离于一个人自身的控制之外。——吉尔伯特.海特早期教育的有益刺激能够提高脑利用率大脑中有一种物质叫做神经元,是脑细胞间传递数据的桥梁,大概有140亿个。脑细胞间是绝缘的,相互间无法传递信息,只有通过神经元才能传递。神经元链接的数量越多,信息传递量越大,脑的利用率就越高,孩子就越聪明。神经元是不会随意链接的,它需要通过有益的刺激才能完成,早期教育能够对孩子的五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形成有益的刺激,是建立神经元链接的最佳途径。所以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正如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甫洛夫所说,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第二部分卡尔.威特的教育卡尔.威特是谁?卡尔.威特是18世纪德国一个叫洛赫的小村庄的牧师。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几天就夭折了,52岁时才得到第二个孩子。他以自己的名字给儿子命名,以表达喜悦之情。可是由于早产,小卡尔在婴儿时期反应迟钝,显得有点痴呆。卡尔.威特很悲伤,但并没有绝望。他在给堂弟的信中写到“我的儿子得之不易,怎么会不爱他呢?我要用我的方法做爱他,必将他培养成非凡的人。”果然,在卡尔.威特的精心教育下,小卡尔从儿童时起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才—8岁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国语言。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尤为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后来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教学,并有口皆碑。卡尔。威特断言:“天才儿子是我教育的结果,不管谁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他把小卡尔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一)原则一:儿童潜能递减法则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得就越少!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隐秘地潜藏在人体内,这种潜在能力就是天才。天才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每个人身体里都潜藏着的。要想造就更多的天才,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诱导孩子自由地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孩子出生后,能逐渐适应外部的环境,并且在不断接触外界环境中认识世界,增加知识,学习生存本领,这都是大脑的功能。因此,和让孩子天生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相比,从小注意开发孩子的智力更加重要。教育要从出生开始:搂抱、轻拍、对视、对话、微笑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爸爸妈妈和其他人的“关爱”,对孩子应付压力和形成社会关系的那部分“大脑回路”的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孩子在其生命之初所经历的爱、信任和鼓励,会成为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永久部分。3岁之前是“模式教育”: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把刚生下来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的面孔的能力,到3~6个月,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知道“认生”了。他这时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母亲整个面孔原封不动地作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孩子依靠动物的直觉,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人远远所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种白纸状态,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有时说上一句“这是宝宝的小鼻子”,就会让孩子将自己触摸的部位迅速与“鼻子”这个词结合起来。儿童天赋的递减:英国司各特伯爵夫妇的儿子小司格特,刚几个月时由于海难父母双亡而被遗弃在一个孤岛上。20多年后,人们在岛上发现了小司各特,他像大猩猩那样灵巧地攀爬跳跃,却不会用两条腿走路,也不会一句人类的语言。人们将他带回英国,科学家们像教婴儿那样教导小司各特,但花费了10年功夫,小司各特始终也不能说出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要表达什么的时候,他更习惯像大猩猩那样吼叫。卡尔的大道理:人类学习语言能力的关键期是在幼儿时期。小司各特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他的这种能力永远消失了。原则二:关键期全面教育什么是孩子的关键期(也称为敏感期)呢?就是人类某种行为、技能技巧及认知能力的掌握,有一个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对一定的物体或练习活动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反复操作,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敏感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给予关注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刺激,就会产生好的效果但这个时期很短暂,一经消退就不会再来。幼儿九大敏感期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九种幼儿敏感期:1、语言敏感期(0-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家件困难的事,但幼儿能容易学会母语,是因为他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2岁左右迟迟不开口说话,应该引起重视。2、秩序敏感期(2-4岁)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他认为,成人要为孩子准备一个有序的环境,当孩子逐步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幼儿九大敏感期3、感官敏感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孩子却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这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具有钜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5、动作敏感期(0-6岁)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训练外,更应该强调小肌肉的练习,也即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训练。幼儿九大敏感期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2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这时,应使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7、书写敏感期(3.5-4.5岁)8、数学敏感期(3-7岁)9、文化敏感期(6-9岁)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是我们却在他们生命最初的6年磨灭他们的天资。-—布克梅尼斯特.富勒你要切记:为你宝宝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你就能充分利用他发育过程中的敏感期,为他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捕捉儿童的敏感期6-9个月亲I10-12个月亲IIA+感统13-15个月亲IIB+感统16-18个月亲IIIA+M生19-21个月亲IIIB+M生22-24个月亲IIIC+M生2岁-2.5岁思I(入园过渡课程)+语言I+音乐2.5-3岁思I(入园过渡课程)+语言I+音乐+M感13-3.5岁思维II+语言II+音乐综合+M感23.5-4岁思维II+语言II+音乐综合+M数学4-5岁思维III+语言III+M数学5-6岁语言III+入学准备课程第三部分亲子咨询师角度看早教重要性一、依恋关系的建立依恋: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在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婴儿主要通过吮吸、拥抱、抚摸、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逐渐与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这种关系对儿童以后的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依恋关系—人际关系的内在工作模式婴儿的最初人际关系为其今后的人格发展奠定了基础。婴儿时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基本决定了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所以说依恋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内在工作模式。依恋模式母婴试验:①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许多玩具;②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③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设法与孩子玩耍,母亲离开;④让孩子与陌生人在一起;⑤母亲进入房内,陌生人出去;⑥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⑦陌生人进入房间,替代母亲的角色;⑧最后母亲回到房内,陌生人离开,母亲鼓励孩子继续探索、游戏,并在需要时给予安抚。试验者根据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儿童的表情和其他情绪反应如啼哭以及儿童与陌生人交往的倾向等,以此判断母子依恋关系的性质。安全型依恋模式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地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逃避型依恋模式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无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依恋模式矛盾型依恋模式这类婴儿每当母亲将要离开时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如抱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反抗型依恋”。这类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