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目的概述•概念界定:一定社会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是主观需要与客观需要的统一。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一是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个人发展的需要)•二是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目的的意义乌申斯基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物奠基时,连要建筑什么东西都回答不出来,那你将对他说什么呢?同样,如果一个教育者不能明确地说出他教育活动的目的,那你将会说出对建筑师同样的话来。因此,当我们把儿童纯洁和易感的心灵托付给教育,我们完全有理由去问教育者,他将在他的工作中追求什么目的,并要求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而断然的答复。——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的尺度;——决定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目的的系统层级•课程的或教学的目标(简称教学目标)——具体的教育教学要求,也就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社会对教育的总需求,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对培养对象的专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抽象高远的教育目的必须分解为具体的培养目标,其中既包括个人一般的教养规格,又包括社会角色的教养规格,并落实到课堂的教学目标上。教育目的与目标的分解以不损害人的完整形象为度,从而保持教育目的的确定性。教育外在目的的确立是确立教育内在目的的前提;教育内在目的的实现是实现教育外在目的的条件。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反映的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而发生的变化,而不是教师应该做什么。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比较系统地提出个人本位观点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他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个性,强调儿童的直接经验和身心自由发展。这种从人的本性出发培养人的思想,经过裴斯泰洛齐、康德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个人本位论。其基本观点:(1)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2)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自由地得到发展。•案例•1、做自己最好22、做人的方法2333、三只青蛙的故事94卢梭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自然人”作为自然人形象的“爱弥儿”的人格特点是:自爱;自主;自立;自制。着眼于眼前的教育目的着眼于近景的教育目的康德认为:教育应该造就“精神人格”教育要发展人潜在的“向善”的倾向:人要成为人,其行为必须遵循永恒不变的“道德律”。案例:生命在于永不放弃31着眼于远景的教育目的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抚养子女的活动;•与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19世纪下半叶在矫正个人本位论的偏颇中产生的,以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为代表。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其基本观点:(1)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2)教育只有一个总的目的,即教育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3)教育的结果由教育的社会效益来衡量。再现过去的教育目的赫钦斯认为:教育要引出我们人性中的共同因素由理智美德的培养所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的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是“永恒学科”,从这些学科中能抽绎出我们人性的共同因素。着眼于现实的教育目的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培养现实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人教育就是生活过程的不断变化,从教育中获得的经验不断地改造或改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预示着未来的教育目的富尔认为:教育应该为一个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3、完人教育论——主张教育应当培养“完人”小原国芳认为:教育应该使人通过政治、经济、交通、军事、生产等手段达到真善美圣的境界.知——哲学——真心情——艺术——美宗教——圣——绝对价值意——道德——善人—生存——健身活动力—手段价值(政治、经济、交通、军事——富生产等)案例:有爱的人生280人生在世,没有一样是容易的95三、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1、哲学观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教育目的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显然与人的哲学观有关。哲学观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最典型的是20世纪以来出现的进步主义、存在主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等理论流派。2、人性假设对教育目的的影响不同的人性论决定了不同的教育理想。文艺复兴时期以个人幸福为宗旨的人性观决定了它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能享受现世幸福生活的人。3、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教育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从何种视角来看待教育,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的视角和教育内容的选择。4、理想人格对教育目的的影响:理想人格直接构成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教育目的观2、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同时也要求教育自身多层次的发展以及各层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层级性。3、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因此,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4、学校教育自身特点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教育的任务,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必须考虑学校自身的特殊性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思考:良好教育目的的标准是什么?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须是:•教育目的要能够很好地体现时代精神•教育目的应当与实际的教育情境紧密相连•教育目的要具有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检验的可能性——郑金洲:《教育通论》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表述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几种以及更多的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中,我们能否概括出其共同的内核是什么?思考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第一层次:促进心理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美育)第二层次:促进身体发展的教育(体育)第三层次:促进身心发展的手段(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存在主义者的“朴素道德”理论“高尚道德”即指根据高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制度而提出的道德。朴素道德是比高尚道德更为基本、更为隐秘、不随社会制度风气的变换而改变、始终保持自我同一的那种道德。诚实、信赖、同情心、责任心、人的尊严、礼貌案例•1、善良的回报2742、认错未必是输1203、欣赏诚实189《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10)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智育问题:什么是智力?•传统智力观:感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加德纳(HowardGardner,1983)的“智力多元论”•斯腾伯格(R.J.Sternberg,1985)的“智力三元论”:思考:1.德育和智育究竟是什么关系?2.如何理解“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这句话?二者矛盾吗?思考:1.我国的教育目的本身存在问题么?2.如果存在,存在什么问题?3.如果不存在,那在实施的过程存在问题么?如果存在,存在什么问题?3、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单纯社会本位的教育传统强调社会为重,个人服从社会;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强调以道德理想主义改造社会。——过于意识形态化的人生教育注重世界观的教育却收效甚微;以改造人的灵魂为教育的己任;自我封闭的意识形态训练使信念空虚。——现代功利主义追求知识却丢弃智慧;强调学习的兴趣却忽视了对理想和意志的启迪;注重有用和实际却失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个性的缺失划一:目标与内容都朝向塑造划一的“人才”;封闭:学生被限制在课堂里和书本里;机械:以固定的程式去训练学生。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的基本走向。它体现在: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选择、学会把握、学会思考、学会成为你自己……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生活”与自主选择相联;与目标追求相联;与个性发展相联。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案例:弯腰的哲学91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为:(1)自我实现的目标(探究心、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识兴趣等);(2)人际关系的目标(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爱好家庭等);(3)经济效率的目标(工作、职业知识、效率、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与保护等);(4)公民责任的目标(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评性判断、宽容等)。杜威的教育目的: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会生存》一书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为:——培养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与现代社会发展与变化的主体,以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生产、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培养民主主义的促进者,承担社会义务的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以与现代政治生活和民主发展的目标协调;——培养实现自己潜能的人,以利于实现现代人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发展。我国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一,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理想,有民族自尊心,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有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自觉学习,有自学能力;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第三,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能力,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有探索和创造精神。第四,初步形成个性特长。第五,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职业观念,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日本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第一,进一步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并培养学生具有作为国家和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素质。第二,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第三,促进学生校内外的社会性活动,对其思想感情加以正确引导,并培养公正的判断力。日本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第一,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初中教育的成果,培养成为国家及社会的有力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素质。第二,基于对社会必须履行自己使命的自觉,使之能够适应个性将来前进的道路,并提高一般的文化素养,掌握专门的技能。第三,培养对社会具有广泛深入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并努力确定其个性。——知识。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领会。能把握材料的意义。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三是推断,即预期事件的发展趋势。最低水平的理解。——运用。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较高水平的理解.——分析。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成分,并理解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