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读后感在《消费社会》的简介写到本书的主要目的即“揭示了大型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止的消费欲望,而且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各个阶级进行了社会进行了划分。”让·鲍德里亚直接否定了工业社会强大的生产力所创造的人类社会的全面“丰盛”。他认为,社会所谓的物质增长有大量的虚拟成分。当今看起来的消费社会的“丰盛“是建立在大量的符号消费,信贷消费等虚拟成分之上的。1.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并且作者明确指出贫福差距几乎是不可能调和的,因为生产本身就是不平均的,必然导致了分配的不平均。各种调和机制,如国家,税收,在维护社会稳定上肯定是起积极作用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假如人类的生产总值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富人将得到更多,那么穷人的所得就更少。而富人的消费到了一定程度是很难再有提高,而穷人则得不到消费的满足。所以贫富差距的拉大也直接制约消费社会的“丰盛”。2.环境的破坏。环境的破坏必然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生存压力,生存压力的提高,竞争的提升,毒品,酒水等的消费量必然会提升,更不用说军事。这在表面看起来也是一种消费的增长。3.浪费。消费社会的发展让人类陷入了无比要浪费的怪圈。生产力发展到现在,大部分有消费能力的人都具有相当的剩于资产可用于消费,当然这是相对于以前而言。可消费对象就那么多,消费者就陷入了反复的同样的消费过程中。比如服装的消费,最典型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消费。这样的浪费从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一种增长。经济能否继续增长是否等于丰盛呢?这种理想主义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丰盛”具有的丰富内涵,包括幸福等元素,是不能用单纯的经济增长来替代的。作者引用了另一位学者的观点,原始社会才是“丰盛”的社会。,在一种绝对“贫困”的条件下,没有私有财产,不被物所困,出在一个不被其他控制的自由条件下,才是真正的“丰盛”。我对此观点有点怀疑,绝对“贫困”还能“丰盛”么?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当今社会的“丰盛”不是真正意义的“丰盛”。那么伴随着“丰盛”,社会分层的现象就十分明显了。这里的“分层”是和“民主”“平等”相对的概念。表面上来看,在消费中,人与人显然是完全平等的。任何商品,只要你有经济实力,你就可以去购买。这是完全忠于你自己的。可问题就在这,社会的收入差距导致了经济实力的不同,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不同收入的人群只能选择其收入可以接受的消费品。在这样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就自觉的将自己进行了分级:不同经济实力的人群追求不同的消费品,消费品在不同人群的要求下分成不同的档次,消费者也就成为了不同档次的消费者。这样的分级是多方面的,比如老人和青年人的不同消费需求也是一种分级。消费社会并不能把社会趋向一致,即使看起来民主平等的消费过程,随着人的自我异化,也成为了一种等级性的行为。接着,让·鲍德里亚的逻辑很清晰,他提出了另一个疑问,在这样一个分层的社会中,是否存在马斯洛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年轻人口口声声追求的个性是否存在?在书中,让·鲍德里亚下了这么一个结论:我们所追求的“个性”就不是“个性”。我们先看看我们的消费过程。这个社会并不存在所谓的“买家市场”,所有的消费都是在生产者先提供给消费者可供的消费品,消费者被迫进行选择的一个过程。这也符合唯物主义的理论。我们所谓“主动”去购买的商品,都是因为多渠道,比如广告,比如书刊等方式,传到我们耳中,我们再去选择。而这些渠道是完全掌控在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手中。也就是说,消费者的“自主选择”只是一个假象,所有的消费者都在生产者的掌控之中。消费者只是在不断的“趋同”,在规定的选择中,向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而那个样子本身也是被生产者规定好的。由此可得,整个消费社会的消费过程都处于生产者的垄断当中,消费者处在一个不利的地位。这对消费者显然是不公平的,但这又是这个社会的特征,所有人都无力改变它。由此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推论,既然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是被生产者掌控的,那么,生产者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控制消费者去购买商品。如何激起消费者的欲望,就是生产者要做的。1.消费社会本身。前面已经说过,消费社会本身是给予了消费者一定量的剩余资金,在社会的强制要求下,这部分资金是注定用于消费的。(先不讨论那些作为生存必须的吃穿住行)这就大大减轻了生产者对于商品的压力。2.成熟的销售手段。生产者能通过各种销售手段来促使消费者消费。书中提到的现今消费者经常被勾起“欲罢不能”的消费欲望。书中提到的“杂货店”“怕尔利二号”,用丰富的商品,完美的服务,出色的环境等多方面措施创造出永恒美好的“气氛”。3.商品本身。接下来说说这个问题。消费社会存在的“功能的无用性”。一切消费品都可能是“摆设”,消费品本身已普遍丧失了实用性和象征功能。人们的消费更多的是一种参与,一种游戏,是一种神奇的,被操纵的行为。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消费时,我们就是在被操纵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劳工换来一些无用的摆设。消费社会的改变还有文化,人们的休闲方式,身体以及其他生活的组成部分,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说让·鲍德里亚的书颠覆了我以往对工业化社会的看法。我认为工业化是人类进步,消费是我们生活的体现。但布希亚却给我描述了另外一幅画,这光鲜外衣里面的腐烂。这让我十分的震惊。当然如同其他的社会学名著一样,让·鲍德里亚也没有提出任何解决观点。是宿命也好,我认为我们应当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因为我们起码追求真实。当然,只是学识浅薄的我还无法更好的去理解,我希望以后能再次阅读到这本《消费社会》得到更好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