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的种植方式与方法豌豆本身忌连作,白花豌豆比紫花豌豆对连作反应更敏感。在各种耕作制度中,除单作外,半无叶豌豆以及一些矮生、早熟、对光温不敏感的品种,还常用于轮作、间作、套种和混作。豌豆苗期生长缓慢,覆盖度小,要求田间无杂草,前作以中耕作物为好。在秋播区豌豆常作为水稻、玉米及甘薯的前茬或后作;在春播地区,豌豆常与玉米、棉花、高粱、茄果类、瓜类等作物间作套种,或种于田边地角,或作为粟、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的前作,也可与大麦、春小麦、燕麦等间作或混作。豌豆作为禾谷类作物的前作不仅可以提高禾谷类的产量,还能提高其蛋白质含量改善禾谷类作物种子的品质。种植豌豆不仅能促进土壤中氮素的积累,而且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态,是轮作中的好茬口。同时由于豌豆在一年中成熟的时期较早,使得收获时农活对劳力的要求分散,便于夏熟作物收获和夏播作物播种时劳力的安排。1.轮作倒茬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我国各地都创造了不少轮作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1)南方模式:南方一年二熟或三熟的稻区,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区,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人多地少,处长种指数较高,不管是双季连作稻区还是单季稻区,冬闲时间一般都有4~5个月,冬闲期平均温度9~14摄氏度,是冷季作物的理想生长季节,豌豆是这些地区主要的冬季作物之一,干豌豆三年一轮,每公顷产量常在1500kg以上,收青豌豆更为适宜。常见的轮作方式为:第一年:豌豆(蚕豆或绿肥)—早稻—晚稻(或单季稻);第二年:大(小麦)—早稻—晚稻(或单季稻);第三年:油菜—早稻—晚稻(或单季稻)。(2)北方模式:在中国西北部高寒地区的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雁北地区、河北张家口地区、东北三省的大中城市及城镇附近等一年一熟地区,仅春播一年一季豌豆或玉米、春麦、燕麦、青稞、油菜、蚕豆、马铃薯等,其轮作方式主要有:豌豆—玉米—玉米豌豆—油菜—春麦豌豆—春麦—马铃薯豌豆—大麦—玉米三年或四年一轮。豌豆干籽粒单产常在每公顷2200kg以上;青海、甘肃省不少地区豌豆产量每公顷3000kg以上。2.混作及间作套种为了更好地利用光、温、水、土等自然条件,许多地区采用豌豆和其他作物混作、间作和套种的方式,即可抑制杂草滋生,减少病虫害,又可增加单位面积的年产量。(1)混作:这是一种比较石老的种植方式,目前在河南、青海、甘肃等地仍有一定面积。以豌豆与春小麦、大麦或青稞等混作较为普遍。通常,混作时豌豆与春小麦、大麦或青稞等的成熟期要基本一致,宜采用矮秆坚直立型的品种,同时要注意播种比例。豆、麦播量以3:7的比例较好,豌豆比例过大容易引起小麦倒伏。混作时一般单产比单播小麦或豌豆时有所增加。成熟时一起收割,混合脱粒,一起磨粉,做成主食,可改善其营养品质。但是,这种方式增产作用不大,而且不太适于机械化脱粒。(2)间作套种:间套作是优于混作的复种轮作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力,调节作物对光、温、水、肥的需要,在管理、收获、脱粒等方面比混作方便,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在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历来就有豌豆成春麦、油菜间作的习惯。为了克服前后作之间生育期的矛盾,豌豆与下季作物实行套种更为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豌豆间玉米”、“豌豆间马铃薯”、“豌豆间向日葵”等。中国东南沿海,如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以及河南、安徽等内陆省份棉区,“麦棉”套种曾是其主要栽培方式,现正在开拓立体农业的新模式,向着“早—晚”、“高—矮”、“豆科—非豆科作物”综合配置巧妙种植的新间、套、轮作方式过渡;豌豆成了新模式中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