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与唐太宗的领袖智慧PPT张瑞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贞观政要》与唐太宗的领袖智慧孟宪实教授《贞观政要》十卷四十篇。作者:吴兢。序: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岂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已哉!上奏时间:开元时期。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君道第一;政体第二;任贤第三;求谏第四;纳谏第五;君臣鉴戒第六;择官第七;封建第八;太子诸王定分第九;尊敬师傅第十;规谏太子第十一;仁义第十二;忠义第十三;孝友第十五;公平第十六;诚信第十七;俭约第十八;谦让第十九;仁恻第二十;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慎所好第二十一;慎言语第二十二杜谗邪第二十三;悔过第二十四;奢纵第二十五;贪鄙第二十六;崇儒学第二十七;文史第二十八;礼乐第二十九;务农第三十;刑法第三十一;赦令第三十二;贡赋第三十三;辩兴亡第三十四;征伐第三十五;安边第三十六;行幸第三十七;田猎第三十八;灾祥第三十九慎终第四十。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一、走向玄武门二、安定天下三、治国之道四、纳谏哲学五、国家形象六、以人为本七、贞观大臣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为什么比喻成小鱼?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儒家最重视学习、为什么?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少年领袖1、神奇传说2、少年行径“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家庭背景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母亲窦氏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走向玄武门•太原起兵•事发偶然•太宗作用•历史记载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走向玄武门•李渊称帝•刘文静案件•父子与君臣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走向玄武门•领袖的诞生•久典兵为书生所教•战争意义:战功与队伍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走向玄武门•李渊称帝•刘文静案件•李世民危机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走向玄武门•为何夺权?•效仿隋炀帝•杨文干案件•兄弟之争•李世民危机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走向玄武门•李渊称帝•刘文静案件•李世民危机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走向玄武门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安定天下(蜀地与幽州)•争取佛教道教•争取官员•争取人心•化敌为友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安定天下收复魏征何以离间我兄弟前太子……太宗改容礼之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治国之道-从我做起王道霸道释放宫女削减封王精简机构避免战争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治国之道房玄龄杜如晦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治国之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理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房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贞观政要》卷三)“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旧唐书》卷六十六)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纳谏哲学人性与权力:纳谏难点心理障碍:自我证明人际关系:动机何在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纳谏哲学太宗纳谏动力太宗纳谏经验如何克服心理障碍1、就事论事2、理解动机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纳谏哲学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贞观四年六月,朝廷发兵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修宫室,非今日之急务……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朕……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仍赐玄素彩二百匹。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纳谏哲学张玄素的动机究竟是什么?不是皇帝评价而是关心国家兴亡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纳谏哲学贞观八年,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上怒,谓房玄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谤讪之罪。魏徵谏曰:“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则谁复敢言?”乃赐绢二十匹。他日,徵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上乃更加优赐,拜监察御史。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第一,魏徵的解释有一定道理。进谏者言辞激烈,不是为了攻击皇上,是为了提醒皇上的注意。这样,理性地理解对方的动机,从而化解了所谓攻击的问题。他既然没有这样的动机,自然不该从这个动机出发去处理他第二,通过魏徵的再次进言,让太宗明白了一个更大的道理,纳谏本身比具体采纳意见与否更重要,因为纳谏能证明帝王胸怀,能证明君臣关系的良好,能保证宽松的气氛等等。这样唐太宗的认识有了飞跃,他不再局限于进谏的言辞,而是超脱出来,发现纳谏的真正意义。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太宗做法一是导人进谏。太宗威仪严肃,人见紧张。为了让臣下畅所欲言,太宗有意改变自己,竭力作出亲切的表情。二是经常要求畅所欲言,人人写出意见。几乎是强迫发言的举动,后来马周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代替将军常何写意见书,被皇帝发现。三是强化谏官功能。谏官包括谏议大夫还有左右拾遗补阙等。谏议大夫正五品上,他的执掌就是“侍从赞相,规谏讽喻”。就是跟在皇帝身边,或者赞同,或者谏议。反正,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贞观元年春正月李世民下令:“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资治通鉴》)四是强调各个部门要各尽其职。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纳谏哲学1.皇帝纳谏是下情上达的一个渠道,从而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和资料,使得决策更有针对性和更符合国情。2.皇帝纳谏,形成了群策群力的局面特别对于国家的正确决策有着积极的意义。决策的阶段,就能避免或者减少错误,一方面减少了国家治理的成本,一方面提高了治理的效率。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纳谏哲学3.皇帝纳谏,树立了朝廷和皇帝的威信,增强了民众对于政府的信心。4.皇帝纳谏,在朝廷上树立了正气,臣下畅所欲言,君臣关系和谐融洽。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国家形象大臣们为什么要进谏?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皇帝是最高代表。1,王珪谏美人(贞观初)2,魏征谏大婚(贞观八年)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国家形象-魏征进谏来自民间,深知民间疾苦,更能了解百姓心思。读书求学,对《春秋》公羊学最有研究,对于“以德化民”的理论和实践,有很高的热情和很强的信心性格刚直,不屈不挠。有胆量更有智慧,不仅有进谏的热情,更掌握进谏的技巧。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国家形象-魏征进谏能够进谏:有经国之才敢于进谏:一是因为他性格:性格刚直,不屈不挠。二是职守所在。善于进谏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国家形象-魏征进谏贞观六年(或作二年),徵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贞观政要》卷二·直谏)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魏征的贡献第一,贞观定策,魏徵是设计师。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等人说过:“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徵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贞观政要》卷五·诚信第十七)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第二、魏徵是唐太宗的帝师。在贞观群臣中,对唐太宗影响最大的人,就是魏徵唐太宗说:“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贞观政要》卷二魏徵传)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唐太宗有一次对魏徵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贞观七年,魏徵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於雠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钅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徵乃止。(《贞观政要》卷二魏徵传)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贞观二年,王珪进拜侍中。时房玄龄、魏徵、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珪同知国政,尝因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贞观政要》卷二·任贤第三王珪传)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去逝。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卷二魏徵传)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国家形象-长孙皇后如何做副手早年弥缝后宫皇后治理后宫长孙家族领袖理解魏征政治遗嘱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读书知礼善待下人朴素勤俭知性女人“后廷有被罪者,必助帝怒请绳治,俟意解,徐为开治,终不令有冤。”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以人为本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李世民曾经这样说过:“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卷192)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以人为本唐太宗论去贼:“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主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资治通鉴卷192)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以人为本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惟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以人为本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