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波波第1课知识的悖论TheParadoxofKnowledge人类从古类人猿进化到当前的状态这个长久的进化过程中的最大成就是有关于人类自身、世界以及宇宙众多知识的获得和积聚。这些知识的产物就是那些我们总称为“文化”的所有的东西,包括语言、科学、文学、艺术、所有的物质机器、仪器、我们所用的结构以及社会所依赖的物质基础设施。我们之中大多数人认为现代社会中各种知识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社会或群体对新知识的积累也在稳步减少我们对人类自身、世界及宇宙的未知。然而,现有的无垠的未知领域在不断提示着我们需要批判性地分析这个设想。普遍的观点认为,智力的演变与身体的发育相似,虽然要快上许多。生物的进化经常被描述为“个体的进化重演物种的进化”,意思就是个体的胚胎在其从受精卵发展到人类胎儿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个体胚胎类似人类物种的祖先形式。普遍的观点认为人类从天真无邪的状态进步的,这个状态可以比作婴儿,然后逐渐的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就像一个小孩通过学习通过了教育体系的几个年级一样。这种观点中暗含着一种臆断,那就是种系发育类似个体发育,知识的积累最终能达到一个基本完整的阶段,至少在特定的领域中是如此,就好像社会已获得了所有的高等学位,这些学位表明它已经掌握了各个重要学科的知识。实际上,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已经表达了这样的观点。1894年伟大的物理学家AlbertMichelson在芝加哥大学的一个演讲中讲到:虽然不能断言未来的物理学不会再取得比过去更惊人的成就,但很可能大多数的重要的基本原理都已经牢固的确立了,那么,进一步的发展将可能主要是如何将这些基本原理精确地应用到我们注意的现象上去。人们很难在物理学领域再作突破。在迈克尔逊讲述上一段话之后的一个世纪,科学家们在物理学上的发现远远超出了对小数点第六位测量的改进,而今天没有人会再进行与Michelson相似的阐述。但是仍有许多人坚持认为知识有迟早达到穷尽的可能性。英国伟大的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他的非常流行的时间简史一书中,推测得出以下结论,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终极理论,那将是人类理性的最终胜利,那时候我们将知道上帝在想什么”。澳大利亚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附和斯蒂芬·霍金的观点,在他的书名为《上帝的智慧》一书中提出人类才智能使人类掌握一些上帝的思想的一些秘密。其他一些同时代的科学家有提及“万物之理”,也就是解释所有可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理论。物理理论的现代标准模型的构建者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芬·温伯格则提到他的著作《终极理论之梦》。尽管这些科学家和现代的其他科学家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且对知识孜孜以求,但是在科学史上没有任何事情表明任何对于科学知识体系增加的数据和理论曾经给任何领域的所有问题提供答案。相反,科学史表明,增加的知识使人们认识到新的无知的领域并带来新的问题。天文学是最古老的科学,它的发展是其他领域知识发展的模型。自从有史记载以来,人们一直在观察星星和天体。早在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人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星座。在第一天马波波个五千年或者更早一些的时间,天文学观察仅限于狭窄的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在过去的这半个世纪,天文学观察已经可以在电磁辐射波长(包括广播电波、红外、紫外、X射线、伽玛射线)范围内进行,还可以通过大气层外的卫星来观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收集的天文学数据,比在人类持续的几千年历史中收集的数据还要多。然而,虽然仪器的应用有了长足的改进,由于计算机以及大量数据和知识的积累,分析和计算的复杂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们仍然难以预测出行星未来的运动以及另一些原理甚至是太阳系中被高度确定的原理。一个训练有素的科普作家以及科学新闻的编辑IvarsPeterson,在他的书“牛顿的时钟”里提到一种奇妙的细微的混乱弥漫着太阳系中。他写到:两百多年以来,太阳系的稳定性问题以一种或是另一种方式吸引着并且困扰着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而这仍然是天体力学中最为困扰并且未能解决的问题,当代的科学家们对此也感到很尴尬。每一步对于此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的解决都会产生而外的不确定的问题甚至是更深的奥秘。相似的问题在天文学中中也很流行。关于宇宙的最主要的两个理论,广义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不能够用形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因此两者是不一致的,就像16世纪时托勒密和哥白尼的理论一样,虽然当代的理论仍在被应用,但是所用的计算公式不同。牛津大学的数学家RogerPenrose在他的书“新思想的帝国”中提到由于量子论中存在不可调和的争论,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名为“修正的量子重力“理论”。生物和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与物理学的发展过程相似,只是它的发生晚了几个世纪。生物进化论第一次引起科学家的注意是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但是达尔文没有解释造成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孟德尔在1865年和1866年发表的论文中运用了基于基因的数学理论解释了这些原因。按照LewisThomas的观点,医学是最年轻的科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成为真正的科学。正在进行的和将要进行的研究产生了很多不确定东西。有些是关于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生命是何时诞生的,是怎样诞生的,死亡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并且我们现在花费数十亿美元来设法了解我们对于人类的基因能够知道多少。现代医学显著的提高了我们的寿命和健康状况,而且随着研究过程的深入将来还会继续改善。但是新的问题的出现速度要比我们得到的研究成果的增长速度快得多,比如说在有关人类基因工程项目中所出现的大量的问题。仅仅通过对科学如此粗略而浅显的认识来看,认识的增加并没有造成无知相称的减少,相反揭露了我们理解中的新的空缺,还使我们面临着意料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揭开我们不可预料的未知领域。因此,把科学作为能够包围和消除一切重要无知领域的不断扩充的知识的这种观念只不过是一种错觉。科学家和哲学家正在认识到,把科学简单的看成先观察,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总结成理论再被随后的实验验证的过程,这是很幼稚的。已故的科学哲学先驱KarlPopper,在他1960年的著作《科学知识的发展》中提到,科学起源于问题而非观察,每个有真实价值的新科学理论都引出新的问题。因此不用担心科学会因完成它的使命而走到尽头,这归功于无穷无尽的未知。至少自从ThomasKuhn在1962年出版了《科学革命史》一书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观测只不过是科学理论的结果,这种观点常常被Kuhn和其他哲学家拿来作范例,这是由于如果没有恰当的和不恰当的理论,要做什么样观察就将没有决定基础。既然没有任何人能够知道天马波波一切,那么在某一领域获得全面的了解(有时是权威的观点)只不过达到一种判断(境界),即另外的信息都不重要了,不值得去费神求证和考虑了。进一步分析,我们必须认识到理论是问题的产物而问题是已认知的未知的产物。因此,正是未知引起了探究,探究产生知识然后反过来揭开了新的未知领域。这就是知识的矛盾之处:未知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且有可能比其相关知识增长的更多。我对知识和未知两者关系的形容来自Matthew的一句话:“我们如同置身于一个黑暗笼罩的平原上……”,笼罩我们并包裹着我们的世界的这片黑暗,就是未知。知识是由我们能提供的所有“蜡烛”散发出来的光芒。光照的面积随着我们点亮越来越多的“蜡烛”而扩大,但是光照之外的面积也在几何增长。因此,知识是有限的,而未知是无限的,有限囊括无限永远是不可能的。第二课ModularMan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学家在世纪之交研究的重点。马克思.韦伯指出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因为住在城市里的人交流范围的缩窄,使得他们并不能与所有的邻居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GXX进一步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他更巧妙的指出:如果单个城市居民与他周围所有人都保持情感交流,或者他满脑子都被周围这些人的信息所包围,那么他会陷入“精神分裂”,以及难以想象的精神状况中。LXX,进一步指出,城市居民关系的不完整特性:“这很典型,现在城市居民只与其他人中的很少一部分人保持联系”,他写道:“他们与其周围人的相互依赖,被局限在高度分割的一些方面里。”他解释道,我们并不是将遇到的每一个个体都去深度涉及他的完全个性。我们只需要与他们保持一种表面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了。我们只关心卖鞋人的工作效率,我们并不需要关心他的老婆是不是一名酒鬼。这个论点的意思是:我们与周围大多数人形成一种限制关系。自不自觉中,我们以功能来定义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只要我们不被牵涉进卖鞋人的家庭问题、或者他自己的希望、梦想和挫折中,那么他对于我们来讲,在能力上他与其他卖鞋人就是可以完全互换的了。实际上,我们将模块化原理应用到了人际关系中。我们创造了一种可以随意处理的人:模块化的人。我们将他的个性进行模块化,而不是将我们自己卷入到他的整个人性里。这样,我们可以想象每一种个性都具有独特的特性,它是由成千上万的模块组合而成的。因此,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互换的。但是,特定的模块可以。只要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买鞋,而不是为了交朋友,无论对这位卖鞋人或爱或恨,我们都不必卷入或者与构成他个性的所有模块建立联系。我们的友谊是安全有限制的。这种限制依靠双方。人际关系必须只承担行为和交流的特定方面。双方都必须有意识的建立这种理解,或者通过其他手段,例如禁令或者法律。当你或者对方部分的逾越了这种心照不宣的限制,即当他试图与他自己并无关联的功能模块进行接触时,一种功能上的困境就会随之发生。今天,大量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文献认为异化的发生是来源于这种人际关系的破碎。很多存在主义者和学生用斥责的言词反对这种破碎。他们声称我们并不是与我们的同伴保持“肤天马波波浅”的关系。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正在寻找一种“全面的参与”。在立即做出模块化都是不好的这一流行结论前,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看待这一问题。神学家XX,回应XX时指出:在城市环境中,那些试图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其他人当中,只会导致他的自我毁灭和精神空虚。他写到:城市人,“必需与大多数人保持一种或多或少的非个人的关系,他与这些人保持这种关系目的是为了有选择的培养特定的交友对象…在与众多系统和众多人的接触中,他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一种点式接触。他有能力认识到与周围中的一些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会迫使他缩短与其他人关系的深度。从邮递员那里听到绯闻已经成为城市人寒暄的一种方式,即使这些邮递员讲的故事我们其实并不关心。”此外,在哀悼模块化的关系之前,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真的喜欢回归传统人际关系当中,即假定每个个体只与一部分人的全部关系,而不是与大多数人的个性模块发生关系。当我们审视这种回归的时候,会发现传统关系中人们是那么的多愁伤感,那么的厌烦,那么的被浪漫化了。那些哀悼破碎关系的人同样也在要求自由,他们忽视了那些没有自由的人,是被束缚在集权主义的关系中。对于任何一种关系,这里都具有这样一种含义,即关系的双方都具有共同的渴望和期待。随着双方关系变的更加亲密,那么施加在双方那种实现他们共同期望的压力就会增大。也就是说,随着关系变的更加紧密,以及包含的内容更多,那么更多模块就会发挥作用,随之而来就是我们会产生更多的期望。在模块化的关系中,期望是被严格限制的。只要卖鞋人限制自己只是提供我们卖鞋的服务,从而满足我们买鞋的有限期望,那么我们也并不需要坚持让他信仰我们的上帝,或者让他把家里打扫干净,或者与我们分享政治信仰,或者与我们一样喜欢相同的食物或音乐。我们让他在卖鞋以外的其他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正如他对与我们是不是无神论或者犹太人,同性恋或者异性恋,XX和共产主义一样,在这些方面也享有自由。对于那种完全的关系,这不是也不可能是真实的。在一定程度上,破碎与自由是相互结合的。我们所有人似乎在生活中需要一些完全的关系。但是诋毁我们不能拥有单一的人际关系这个事实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对于喜欢那种将个体与少数人建立完全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与大多数人建立模块化关系的社会的人来说,这是希望回归到过去那种个体与其他人被紧密束缚的牢笼中,但是,同时他们也是处在被社会习俗,性观念、政治和宗教禁忌严密限制的过去。这并不意味着模块化关系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这种关系就是对于全世界最好的选择。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