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反思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上世纪20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美国第一次女性运动以女性获得选举权而告终,而后归于沉寂,二战后美国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为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1963年BettyFriedan的《女性的神秘》一书发表为标志,主张在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层面进行“女权主义的干预”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兴起。本次运动从60年代持续到80年代,把女权主义的思想深入到美国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极大地改善了妇女的生活状况,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相对于之前,还涉及到对美国女性的婚姻、家庭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等问题,在更大程度上动摇了过去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作为这种社会结构支柱的价值观念。这场运动在美国有力地推动了生活与思维的改变,女性的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但与此同时,学生也意识到一系列成就背后隐藏着的暗流与代价。首先,女权主义者在处理男女差别的问题上存在直观、偏激的倾向。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在组织上更加有力,但也陷入了组织活动片面追求形式上与男性的绝对平等的误区。比如当时美国一些大学的女权主义者组建的“胡子协会”,还有人在着装上掀起男性化的浪潮,流于形式化的追求平等反映了女权主义者们的非理性倾向。另一方面,运动还存在忽视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差异的问题,为了争取和男性同工同酬,以及平等就业的权利,无视人类分工的差异,主张男性能做的工作女性都可以去做,且应该去做——初衷是没错,但这样处理就不免陷入简单化处理问题的误区。而更让人担忧的是把争取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利地位理解成简单地绝对反对父权制,进而演变成呼吁建立颠倒性的压迫。这种带有报复男权的女权主义色彩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倒退。诚然这种思想和主张有其片面、过激之处所在,但也实在是对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置之于一个不利的、非理性的地位。第二,带来了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和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本次运动冲击了美国女性传统的婚姻、生育以及观念,主张追求个性和自己的幸福,与此同时却造就了连续几十年高攀的离婚率,和为数众多的单亲家庭。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以前,离婚被视为耻辱,离婚率和结婚率的比例为1:16,然而运动开始后,这个比率在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达到1:3和1:2,而90%的单亲家庭是女性为家长,这些家庭大多经济拮据,美国社会中所谓的”女性贫困化“一方面就是受此影响的结果。这是一场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的社会运动,女性在争取自身的幸福和权利的过程中,无疑也是付出代价的。这代价是否太过沉重?也许当时的女权主义者在做决定前已经做好承受代价的准备,但这样的追求幸福真的就能带来幸福吗?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是否就意味着要打破原先的家庭结构,学生也是持保留意见的。如果是以牺牲家庭幸福来满足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在爱与理想之间座抉择,也许更好的抉择是能够两者兼容,而不是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为由草草收场。婚姻若成儿戏,遇到挫折觉得不平等就想离开,实际上是有悖爱之真谛,也体现后工业社会人们在追求独立个性的氛围下一种浮躁的心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美国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是纵容了这种浮躁心态。第三,女权主义者内部群体存在分化,有悖运动的初衷。和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一样,本次运动的仍由白人中产阶级女性领导,就难免带有中产阶级的偏见和狭隘性。当时主流女权主义者的观点是女性要经济独立,只有经济上的独立她们才有可能反抗父权制的统治。然而,这样的工作是指高收入的工作,在当时的美国,种族主义依然横行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才有可能争取得到这样的工作。更多的女性,实际上在当时已经走出家门从事一些低收入的体力活,但这些工作并不能让她们经济独立以及摆脱对男人的依赖。然而运动中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权主义者们,不但忽视对这部分女性的关心,更有甚者还对她们进行诋毁辱骂。这也是本次运动受到黑人女权主义者诟病的一大根源所在。女性之间存在的“同性相斥”的暴力倾向,以及难以跨越的种族、阶级鸿沟使得内部的分化得不到有效遏制。虽然也提倡“姐妹情谊”,但终究也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本次女权主义运动又怎么能达到所有妇女与人类的平等的初衷呢?本身就是打着解放女性的旗子,然而实际操作中却更多地偏向“白人的”“中产阶级的”这个已有两个前提条件。连女性内部也是互相倾轧,怎能希冀真的让当时全美的女性团结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也该是有不少持观望的女性乃至男性感到寒心,甚至走到主流女权主义的对立面吧!第四,客观上是在为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在美国发展铺路。本次运动的背景适逢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在经历黄金时期发展期后,进行新一轮的资本主义调整,即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与在70年代以前雇佣男性工人为主的凯恩斯模式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同,该轮调整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着力于调整劳动力结构,其中一个重要策略是在各行各业雇佣女性劳动力,特别是在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不仅是因为妇女的劳动力比男性便宜,而且是因为大多妇女不组织起来,或参加工会,并且愿意接受临时的、没有福利的工作。妇女这个群体无疑成为了新一轮剥削和调整的对象,在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的规律推动下,结合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呼吁女性参与工作的潮流,美国劳动力实现女性化。然而新的女性劳动力群体反而受到了更甚于男性劳动力的剥削和压榨,又给女权的保护制造新的问题。起初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就业不仅能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她们做人的尊严,而且能促使她们进一步从传统的性别建构中解放出来。然而现实是这种美好的期冀被这种狡黠的资本主义新精神迂回地用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造成了新的贫富分化和社会问题,大多数女性并未真正的从工作中找回尊严,找回自我与独立。实际上在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调整的大背景下,女权主义运动最后服从于总的资本主义环境,也是其难以阻挡的趋势。最初所希冀的妇女独立,平等,最后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缺憾。而这个恐怕是由白人中产阶级妇女主导的主流女权主义思想始料未及,或者说是不关心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在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各种社会运动盛行的大环境下开展,不免也带有一些当时美国共通的毛病,比如上面所述的难以跨越的阶级、种族鸿沟,以及个人主义过激过火,资本对于本次运动的渗透。但不能否认的是,本次运动也的确为推动美国还是世界妇女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则看史不仅要看到其辉煌,也不能忘记下背后的阴影。学生以为我们应以史为鉴,从历史事件的反思中吸取经验,方能不断地前行。参考文献:1.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2.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周祥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妇女就业的发展极其影响》,《史学月刊》,1992年第4期。4.季明:《美国新女权主义的起因、发展与现状》,《兰州学刊》,1992年第3期。5.刘小平:《略论美国历史上的女权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6.黄旭涛:《简论西方社会中妇女解放运动的两个方面》,《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7.宋歌:《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带来的几点启示》,《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8.周晓艳:《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4月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