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学案13种群与群落网络构建[关键处填充](1)点击此处(2)点击此处年龄“S”型曲线次生演替返回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消费者垂直结构(分层)[连接处思考](1)除图中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2)K值一定固定不变吗?其影响因素有什么?答案(1)气候、天敌、传染病等。(2)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影响因素有生物自身的遗传特点和生存环境条件。要点突破一、种群的数量变化1.完善下表,比较“S”型曲线和“J”型曲线“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环境资源曲线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K值曲线形成原因有限无限有K值,K/2时有最大增长率无K值,增长率保持不变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易错提醒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种群增长率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速率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种群增长速率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2.根据下列图示,说出在渔业捕捞和害虫防治中的应用。答案渔业捕捞应在t1后进行,保证剩余量在K2左右,以保持其较快增长;而害虫防治则应尽可能在t1之前进行,避免过快增加。应用突破1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与迁入无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解题技巧(1)关注题干关键信息:①“开放和封闭”;②“初始密度”;③结果图示等。(2)明确种群密度与迁入、迁出的关系;明确K值的含义;明确种内斗争的原因等。思路分析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逐渐加强,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故A项正确;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开始种内斗争较弱时,开放条件下容易出现外来种群迁入现象,从而使种群增长速度过快而率先达到密度峰值,故B项错误;分析图中的四条曲线可知,种群的密度在达到最高点时,都没有出现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的现象,即达到K值的现象,所以四条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种群数值并不一定是种群的K值,因此,无论是开放条件还是封闭条件,种群数量并不一定在达到K值时开始下降,故C项错误;因实验中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随种群数量的增加,棉叶减少,导致棉蚜因缺少食物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但种群数量减少后棉叶数量更少,种内斗争不会减弱,故D项错误。答案A规律总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归纳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填充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的空间结构)(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的充分利用。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原因)植物取决于动物往往取决于或条件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同一地段上有差异种群光照食物栖息种群密度自然资源2.比较并填充下表中的群落演替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或其他繁殖体时间速度影响因素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植被植被植物的种子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缓慢较快人类活动较为关键自然因素类型内容应用突破2(2011·江苏卷,17)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垂直带ⅠⅡⅢⅣⅤⅥ海拔(m)<100010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3500>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题技巧(1)明确群落演替、空间结构的含义。(2)明确蝶类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类型、气候特征等的相关性。思路分析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这种差异不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故不属于群落的演替,A项错误;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的不同,某一区域中植物类群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B项错误;蝶类的生存离不开绿色植物,且与生存地的气候条件有关,表中显示不同海拔区域内的植被类型不同,蝶类的种数也不同,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也与不同植被类型地区的气候特征有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失分提示该题易把不同垂直带的植被差异误判为垂直结构,其实是水平结构。答案D真题演练一、判断题(1)(09·广东15B)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9·广东11BD)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3)(09·全国Ⅱ5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4)(10·全国Ⅱ3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5)(11·海南24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6)(11·海南24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7)(10·广东T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二、选择题1.(2010·浙江理综,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在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会大幅度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a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则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度超过b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c~d段相似。答案A2.(2011·海南卷,2)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解析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具有细胞核以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因此具有相应的核基因和质基因;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二者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膜;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时,培养早期营养物质及其他生活条件充足,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积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变缓;碳源是酵母菌生活的必需条件,碳源不足或生存空间受限时会使酵母菌的K值降低。B3.(2011·上海卷,19)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A.ⅠB.ⅡC.ⅢD.ⅣD4.(2011·大纲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草坪和树林两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具有分层现象,导致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A5.(2011·安徽卷,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B三、非选择题6.(2010·重庆卷,31Ⅱ)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下图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__代表的类似。解析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题干信息可推出C曲线为单独培养时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故40天时,容器内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它们分别处于河流的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其种间关系与图中D、E曲线代表的相似;在同一温室中食物相同的两种昆虫,两者之间应该是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一种占优势,数量增加,另一种处于劣势,数量减少,其关系与曲线B和F代表的相似。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2)①D和E水平②B和F学案解读手册命题研究种群和群落与生态系统联系密切,命题焦点集中在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的演替上。从近年高考看,群落演替的考查有所降温,其他考点仍是经常考查。阅卷报告本专题的试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失分的比例较大,尤其是在分析某些种群增长方面。失分的主要原因有:①不会分析坐标曲线。不能根据曲线总结出种群密度变化和存活率的关系。②不会处理表格中的数据。③实验能力较弱,表达不规范。备考策略1.多比较,在比较中理解相关概念的内涵和使用范围。如种群和群落的对比、两种种群增长方式的对比和几种种间关系的对比。2.找出概念或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种群几个特征间的关系,以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3.一定要学会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注重读图、识图方法的探究,提高解题能力。对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要进行比较记忆。4.多分析一些具体的实例,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如“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的变化,可以结合养鱼等实例进行分析,既加深了对一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体会到一些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