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三章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主要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要将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学前社会教育活动的基础,有了正确的目标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一社会教育目标的内涵与功能(一)内涵是指人们对社会教育活动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变化的标准与要求与其规定。(二)目标的功能是指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影响与作用。1、作用的对象看,可分为内在与外在功能内在:本体功能,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与完善;外在:通过本体起作用。2、从作用价值来看,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正向:积极影响与作用负向:消极影响与作用3、作用结果显现形式:显性与隐性功能显性:有目的,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隐性:非预期发展结果4、作用的功能:定向、调控、评价定向:指向性和结果要求,具体规定性调控:调节、控制评价:价值变异的评价;教育效果的评价二制定目标的依据与原则(一)制定的依据1、幼儿发展的规律与需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儿童社会学习的顺序与次第。年龄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幼儿发展的人生需要决定了社会教育的个体价值方向。2、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的多元化、知识激增3、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对我国教育目的与《纲要》的具体体现。(二)目标的建构与原则1、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方向性:思想与价值指向基础性: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2、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年龄差异,水平差异整体性: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类别整合横向: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纵向:各层级目标的整合——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分类目标、单元主题目标、活动目标3、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科学性:符合幼儿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体系。动态性:不固定不变科学性保证了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动态性保证了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生成性与开放性。三层次结构及其内容分析(一)总目标1、特点规范性:规定与限制社会教育的性质与范围共通性:全体幼儿。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2、内容取向分析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主体是幼儿以幼儿情感性发展为基础的目标取向以社会关系建构为维度的内容取向人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群体和社会的关系。儿童与自我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二)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是对幼儿在一定年龄阶段应达到的教育效果的期望概述。(小班、中班、大班)分类目标是对幼儿在不同的内容维度方面应达到的教育效果的期望描述。应注意的问题1、年龄阶段目标是对总目标的纵向分解,它反映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的年龄差异性和连续性;确立年龄阶段目标的主要依据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与个性特点2、分类目标是从横向的角度对总目标的展开,它反映了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的全面性与完整性两个基本视角: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维度——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内容的角度进行目标分类——分析、归纳和整合内容:对自我的认识与控制、人际交往学习;社会规则的学习;社会环境的认识;社会文化的学习3、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共同构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二层级的目标,但它们都服从于总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年龄阶段目标反应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层级性,分类目标反映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广泛性。(三)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主题目标是围绕一个核心话题而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课时目标是一个具体的课时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主题目标是由一系列课时教学目标来达成的,它是对课时教学目标的综合说明。应注意的问题1、主题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主题系列内容活动目标的综合说明,它应当具有系统性与综合性。2、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具体的课时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的描述,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关注取向的不同可以将教学活动目标分为3类形式: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一内容的选择(一)选择的依据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首要依据2、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3、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经验与能力制约着广度和深度经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结构4、相关学科知识(二)原则1、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生活性:从生活出发,基于生活经验和实际生活性原则是从学习的经验基础角度出发提出的,适宜性原则是从学习的条件与发展水平角度提出的。应注意的问题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熟悉的内容,即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内容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2、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基础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浅显的。具体的、启发性的知识,是儿童发展所必须学习的基础性的知识。应注意的问题1、均衡地选择教育的内容2、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3、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原则既要体现现代发展的特点,又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二、内容范围(一)纲领性描述涉及个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4个空间范围的生活,各方面的生活有分别涉及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几个方面的发展。(二)分类描述1、自我意识发展方面的内容2、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3、社会规范方面的内容4、社会环境方面的内容三内容的组织(一)原则1、由近及远的原则2、由易到难的原则3、综合贯通的原则(二)组织策略1、基于活动的渗透式组织2、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3、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温柔地坚定朱丽不肯把从家里带来的玩具放进专门的架子里。我要求她这么做,她走到架子旁边,却立即转身离开,手里还拿着她的玩具。我拿过她的玩具,替她放进架子里。她把它拿出来,我再次从她手里把玩具拿走,放在她够不到的地方。她尖叫着打我,我抱起她,她用脚踢我(我脱掉她的鞋!),并大声喊叫。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5分钟,然后她安静下来,我又抱着她约10分钟。她要她的玩具,我拿给她,她把玩具放进架子里,对我笑笑,然后和其他孩子一起去玩了。问题1、从这一情景中你看到了什么?2、孩子们在这一情景中学习了什么?3、这样的学习对孩子来说有什么意义?第五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学习重点1、学前儿童社会性学习的特点。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方法。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一、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一)随机性和无意性例:毛毛是幼儿园小班的儿童。一个周末,毛毛和爸爸妈妈去爷爷奶奶家玩。到了爷爷奶奶家,毛毛的爸爸很自然地帮爷爷做事情,妈妈则帮奶奶剪指甲。别看毛毛年纪小,这一切他都看在了眼里。下午,奶奶从外面买东西回来,刚进门,毛毛就主动地帮助奶奶拿拖鞋。奶奶开心得不住地夸毛毛是个孩子。(二)长期性和反复性(三)情感驱动性(四)实践性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一)情感支持原则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2.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二)生活教育原则生活教育原则是指要把学前儿童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开展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1.善于抓生活中的细节2.长期一贯地坚持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前儿童爱集体的情感(三)正面教育原则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在希望学前儿童表现出某种举动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例:教师看到一个学前儿童将剪纸的废纸丢在地上,她可能会制止他,对他说:“XX不要乱丢!把废纸捡起来!”她也可能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对他说:“XX,这里有一个纸篓,我们把剪下来的纸丢在里面!”2.创设积极的环境(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意味着只有最底限度的强制性和必然性。(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3.树立榜样(1)同伴榜样(2)成人榜样(3)象征性榜样4.以鼓励表扬为主(四)实践性原则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3.允许学前儿童犯错(五)一致性原则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一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方法(一)陶冶法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环境,营造生活氛围,形成良好文化;2、环境氛围需整体性;3、潜移默化,让环境说话。(二)移情训练法移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情感。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的方式多样,包括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演示、生活情境体验、主题游戏等。运用移情训练法需要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1、提供的情境是幼儿熟悉或能理解的。2、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已有体验,以唤起情感共鸣。3、情感的共鸣要与良好的行为练习和习惯培养结合起来。4、教师应与学前儿童一起真正投入情感,不能成为旁观者。(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3、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教师可以适当以平等的角色参与。4、注意年龄的差异性•小班只能是简单模仿动作•中班要求角色清晰,有组织多个行为动作的能力,以角色的职能程序有序、规则的交往。如医生,有挂号、诊室、注射等岗位,并提供相应的玩具材料•大班,更要求真实性。游戏质量要求提高,可以引进社会信息和动态,如竞争上岗,注重游戏质量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5、对幼儿的角色技能进行一定的训练;6、注重游戏过程中物质替代和动态表现。角色扮演不是为扮演而扮演,表演前对问题情境的认识和探讨,表演冲的观察,表演后的分析和评论,与角色扮演本身同等重要。(四)价值澄清法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尽管价值是相对的,个人的,是不能被他人灌输的,但是有理智的人类应该有能力学会运用“评价过程”进行1.价值澄清的步骤让幼儿自由选择价值——让幼儿从尽可能多的选择内容中选择价值——让幼儿对各种选择过程及其后果进行思考后再作选择——让儿童珍视和重视自己的选择——公开表示自己的选择,并求得大家的认可——根据自己的选择去行动——重复行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几种基本方法(1)澄清应答法:关键是要让被问的人思索他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情,逐渐更好的认识自我,检查自己的选择常用的提问方式:当那事发生时,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办法吗?你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吗?我怎样才能帮助你?这件事对你很重要吗,为什么?等这种方法运用中注意的问题:避免是非的判断(是开放性的);鼓励幼儿对自己的爱好,选择,行动进行慎重的思考和评价。(2)价值表决法:可主要使用讨论法公开问题并使之呈现在集体面前,让学生用据守示意的方式来说明态度。例如,教师可能会问下列一连串问题,在每次表决以后为使学生得以环顾四周观察别人怎样表决而稍作停顿。案例:这样一些问题(如关于零用钱的问题,作业)你认为获得零用钱需要干家务吗?你认为自己有权利完全决定怎么花自己的零用钱吗?你认为应该由自己来管理自己的零用钱吗?课堂谈论:围绕“分享”设计了6个价值判断题:二、以观察、实践为主的方法(一)参观法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

1 / 18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