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湖南大学会计学院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财政概念第二节财政与经济第三节财政学概述第四节我国财政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一、财政概念的引入1、什么是财政:(1)理财之政,政府理财(2)现实生活中所看见的财政现象第一节财政的概念2、政府为什么要理财?如何理财?3、财政的概念:财政是政府为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按社会的共同意志强制性地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的分配。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二、社会公共需要1、涵义: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包括政府的行政管理、国防、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等。第一节财政的概念2、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经营、日常生活中的共同需要;(2)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享受;(3)社会成员享用公共产品一般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第一节财政的概念(4)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可以解决由于外部效应产生的利益矛盾。(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即价值形态的M部分。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三、公共产品(publicgoods)1、公共产品的特征:(1)整体性,也称效用的不可分性;(2)消费的非排他性: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人都不能排除他人消费,即使你想独占;第二,任何人都不能不消费,即使你不想消费;第三,消费的数量相等。第一节财政的概念非排他性产生原因:一是纯粹公共产品大都是那种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受益者的产品,如国防等。二是某些公共产品在技术上虽然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十分昂贵,以致经济上不可行。第一节财政的概念(3)消费的非竞争性A含义: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的同时,并不排斥和妨碍别人或厂商对其的享用,而且也不会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与质量;第一节财政的概念B特点:公共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即增加一个消费者,给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供给者无需再追加成本。第一节财政的概念2、涵义:同时具有效用不可分性、消费非排他性及消费的非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公共产品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第一节财政的概念3、公共物品的判别和分类:(1)公共物品的判定步骤:第一步:先看这种物品或服务在消费中是否具有竞争性;第二步: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第三步:如果该物品或服务的受益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那么该物品必然是公共物品。第一节财政的概念(2)分类: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纯粹的公共物品;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纯粹的私人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资源;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第一节财政的概念混合物品: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的产品。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僧多粥少,从而减少每个消费者所得份额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公共物品整体性:不可分割成细小单位非排斥性:无法阻止他人私人物品竞争性:社会边际成本增加排斥性:可以阻止他人混合物品(准公共物品)拥挤性公共物品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四、公共产品的提供(一)市场提供方式:市场交易效率:效率不高,甚至无能为力(二)政府提供方式:征税来筹集资金,并通过政府“免费”向社会成员提供产品或服务效率:应是提供纯公共产品的主体(三)市场和政府共同提供分析方式:把政府提供方式作为主体,同时考虑非政府机构的适当介入效率:作为准公共产品提供的主要方式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五、公共选择(publicchoice)公共选择是指政治性集体组织把每个成员的个人选择有效率地转化为集体决策的形成过程。(一)公共选择存在的必要性矛盾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消费具有整体性个人偏好具有分散性和互异性(二)公共选择的内容1、公共项目的种类2、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摊方式3、公共项目的规模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三)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1、民主原则每一个选民在影响决策结果方面机会均等。2、利弊原则政府应超越各个微观个体,全面权衡使社会整体负担的成本和使社会整体获得的效应(效率效应和非效率效应),作出使社会整体受益的选择。3、补偿原则政府应促使决策受益者对决策受损者进行适度补偿。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内容媒体杠杆主体动力经济市场物物交换(商品)钞票价格(等价交换、平等自愿)个人之间可进行的简单交易(个人、厂商)个人利益最大化政治市场参与者公共承认的公共产品的成本(政策、法律制度)选票规则(不平等性和强制性服从与统治)个人或集体之间进行的复杂交易(政客、组织)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四)公共选择的决策机制1、直接民主制(1)全票通过制:“一致同意”,现实中很难实现(2)多票通过制赞成票占多数的决策方案才能通过。这种决策机制在现实中可行。特点:第一,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第二,可能有多种选择结果第三,相对较容易作出决定第四,无法准确表达个人选择的偏好程度**合乎理性的无知**选民冷漠第一节财政的概念(2)代表制:间接民主制含义:全体社会成员先投票选举代表,授权于代表作出决策。优势:四类角色:第二,政治家第三,管理者第四,特别利益集团第一节财政的概念间接民主制的问题:A投票交易问题。B特殊利益集团问题。C具有内部效应的官僚。D政客和官僚的寻租行为。**寻租的含义、成本及后果**4、集中制决策速度快,但既无法实现公平,也不能实现效率。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五)公共选择的应用偏好表达机制公众对公共事务享有知情权个人选择公共政治程序委托代理机制公共决策政府执行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五、市场机制失效(marketfailure)市场失效的含义市场失效的表现1、天然垄断导致市场竞争失效“规模报酬递增”如:供水、供电、电话电讯服务2、公共产品的提供导致市场价格机制失灵3、经济利益外溢性导致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失调正外溢性如:科技发明负外溢性如:工厂排污※“科斯定理”明晰产权4、信息的不完全导致市场运转不完善5、市场运行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决策者的非理性经济周期6、收入的公平分配无法通过市场来调节市场以个人对生产所作的贡献大小来分配收入,而每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六、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1)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2)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市场失灵领域政府通过公共决策机制来间接手段(经济手段—经济计划、杠杆—税收、国债、价格、经济政策)配置资源直接规制(法律、行政)(3)政府干预失效:政府机制存在缺陷和干预失灵。政府越位干预损害市场配置效率政府信息不完全造成决策盲目政府行为软约束降低管理效率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七、财政的特征表述1、财政征收的强制性2、财政的公共性3、财政报偿的非对等性第二节财政与经济一、财政与经济的关系1、经济决定财政经济决定财政经济决定财政分配的对象—社会产品—收入经济体制决定财政分配体制第二节财政与经济2、财政影响经济财政影响经济财政作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影响经济财政作为社会需求的一部分,调节供求关系财政作为政策工具,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第二节财政与经济二、公共经济与非公共经济1、概念2、公共经济与单个经济的比较第二节财政与经济二、财政的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市场失效领域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分提供公共产品配引导私人合理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政府配置需求制约价格,价格引导投资财政收支活动;财政决策、税收政策等第二节财政与经济(二)收入分配职能1、含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成员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额的影响。其次,是要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不以接受的限度内,以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2、客观必要性(1)市场分配机制——以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决定要素投入(生产能力、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和分配规则。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劳动能力、财产占有量、就业机会、竞争环境、条件均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收入多寡悬殊。(2)政府分配机制--矫正市场分配机制缺陷、调节分配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导致结果挫伤劳动积极性生产效率下降社会不稳、动荡不安等第二节财政与经济3、方式(1)行政管理、立法保护私人合法财产(2)税收(个人所得税累进税制、遗产与赠与税、财产税、资源税)(3)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第二节财政与经济(三)稳定经济的职能※含义经济稳定职能是通过制定、实施和调整财政政策,运用税收、公债、投资等财政手段,调节和控制社会总供求平衡,以实现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平稳、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1、四大目标充分就业-95%左右就业物价平稳-通货膨胀率为3%-5%国际收支平衡-影响国内总共求平衡适度的经济增长第二节财政与经济2、客观必要性1)物价与就业的总水平由总需求水平确定,并与当时的生产能力有关,而总需求水平是难以估计的(收入水平)2)生产的盲目性、自发性——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的偏差,引起经济稳定3)政策的原因4)国际的原因第二节财政与经济3、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政策手段(1)相机抉择机制第二节财政与经济(2)自动稳定机制自动稳定机制累进税制转移性支付第三节财政学说概述一、财政学的性质财政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参阅教材第30~33页上的十大关系)二、早期财政学说亚当·斯密、阿道夫·瓦格纳三、现代财政学派凯恩斯、汉森、后凯恩斯主流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论第四节我国财政基本理论一、我国财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我国的财政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的应用经济学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财政学提供了理论基础。(P40社会总产品6项扣除)二、改革开放前我国财政理论观点比较借鉴原苏联财政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体系。三、国家分配理论※核心思想: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内容1、财政与国家共存亡2、财政活动是由其主体、客体、目的和形式四个要素组成3、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第四节我国财政基本理论四、我国公共财政理论背景介绍(一)建立公共财政的理论的必要性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公共财政理论(二)公共财政的内在特征1、市场补充性(弥补市场失效)公共财政只能以市场失灵为自己的活动范围,并以弥补市场失灵作为存在依据。2、公共性: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提供公共产品3、非赢利性;4、有限的强制性(法治化的财政)公共资源配置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公共权威和超经济强制力量作为保障,但是,这种强制权力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第四节我国财政基本理论(三)公共财政的范畴和领域第一层次:维护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服务事业以及公共设施工程等第二层次:经济外部性、市场垄断、分配不公、经济周期波动、信息不市场失效领域完全等现象第三层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市场发育不健全,调节功能不完善能源开发、原材料开发、铁道电讯等资本密集型的领域第四层次:国有经济、区域平衡发展(四)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思路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建立公共财政收入框架建立公共财政预算框架建立公共财政政策框架